第17章 未雨绸缪(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最新章节。
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汇聚在宽大的红木书桌中央,将祁同伟的身影切割成明暗两部分。他的面前,摊开着一本崭新的牛皮纸封面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支吸满了墨水的钢笔。电脑屏幕是暗着的,他刻意选择了这种最原始、也最不会被任何技术手段远程窥探的方式。
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城市的霓虹被厚重的窗帘隔绝,只剩下极其微弱的光渗入,反而更衬出室内的静谧。这是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静谧,适合进行一场孤独而危险的头脑风暴。
刘秘书那通电话的余音,似乎还在房间里萦绕。赵立春的敲打,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他病愈以来因初步顺利而可能产生的一丝松懈。他清楚地认识到,时间比他预想的更紧迫。沙瑞金的赏识尚在培养阶段,赵家的耐心却已肉眼可见地消耗。他必须加快步伐,在下一波更大的风浪袭来之前,打造出足够坚固的救生艇。
这艘救生艇,光靠表忠心和耍权谋是不够的。他需要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一份能让沙瑞金乃至更高层眼前一亮,觉得他祁同伟不可或缺的“投名状”或者说“政绩方案”。这份方案,必须超越汉东省目前官场斗争的层面,具备前瞻性、系统性,并且能切中当前乃至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痛点。
裴书文的记忆,在此刻成了他最大的金矿。他搜索着前世在体制内摸爬滚打、阅读海量内参和前沿理论的经验,结合当下汉东省、乃至全国公安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清晰的构想逐渐在他脑中成型。
他提起笔,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用力写下了几个关键词:信息化、大数据、舆情引导、扁平化指挥、合成作战。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空想。在原来的世界里,这些概念早已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刻改变了社会治理的模式。但在此刻的汉东,甚至在更高层面,这些大多还停留在纸面探讨或零星试点的阶段。公安系统内部,计算机的应用多半还停留在打字录入、简单查询的层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警种、各地区之间数据壁垒高筑。应对突发事件,往往依赖层层上报、会议决策的传统模式,效率低下,容易贻误战机。而对于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更多的还是被动应对、删帖堵截的落后思维。
如果能拿出一套成熟、可行、且能迅速见到成效的公安工作信息化与现代化改革方案……祁同伟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这不仅仅是政绩,更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谁掌握了未来的治理模式,谁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和实力的顶峰。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构建这份方案的骨架。
首先,是总体目标。他写下:打造“智慧公安”,实现“情报主导、精准打击、动态防控、高效服务”,全面提升汉东省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目标要高远,但切入点必须务实。他决定从几个最具体、也最能立竿见影的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安大数据中心。 他详细阐述必要性,打破警种、地域壁垒,整合人口、案件、车辆、网络、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资源。他甚至凭借前世记忆,勾勒出数据分级分类授权管理、数据标准化处理、安全防护体系等关键技术要点。他知道,这必然会触动很多部门的奶酪,遇到巨大阻力,所以他在旁边备注:可先选择一两个市局进行试点,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由省厅主要领导(自然是他自己)挂帅,强力推进。
第二,推动情报指挥体系的扁平化改革。 他批判了现有的层层汇报、反应迟缓的指挥模式,提出建立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实战指挥平台的想法。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情报信息实时推送、精准研判,指挥指令直达一线作战单元,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应急处突效率。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指挥中心可以瞬间调取嫌疑人相关信息、关联案件、可能逃窜路线的监控视频、乃至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直接指挥路面巡警、刑警、技侦等多警种协同作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开会讨论,再分头下达指令。
第三,强化网络安全与舆情应对能力。 这是他的重点之一。他深知,在未来的日子里,网络舆论场的斗争会愈发激烈。他提出组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团队,7x24小时监控涉及汉东、特别是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安工作的网络信息。不再是简单删帖,而是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于一般谣言,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对于热点事件,要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恶意攻击,要依法固定证据,坚决打击。他强调,公安机关不仅要会“破网”,更要学会“用网”,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服务群众、展示形象。
第四,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公安领域的应用。 比如,推行户籍、出入境、交通管理等业务网上预约、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是改善公安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手段。
思路一旦打开,前世的记忆和今生的职位经验便汹涌而来。他越写越快,钢笔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显示着思维的激烈碰撞。他不仅勾勒框架,还开始填充细节:需要采购哪些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的重点难点在哪里?需要与哪些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人员培训如何开展?预算大概需要多少?可能遇到的政策障碍和部门阻力如何化解?
他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包装这份方案。不能仅仅是一份技术说明书,必须提升到理论高度和政治站位。他需要在引言部分,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结合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阐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结尾部分,则要展望改革成功后,对提升汉东省营商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意义。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他几乎是不眠不休,除了必要的睡眠和维持外部形象的活动,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这份方案的撰写。书桌上的稿纸越堆越厚,烟灰缸里的烟头也越来越多。梁璐来过几次,看到他那副近乎痴狂的状态,只是默默放下茶水或点心,没有打扰。她或许不明白那些技术细节,但她能感觉到,祁同伟正在酝酿的东西,非同小可。
期间,公安厅的日常工作他并没有放松。该开的会照开,该做的指示照做,甚至比以往更加勤勉地深入基层调研。但在调研中,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素材和问题。在某市局的指挥中心,他指着那些略显陈旧的设备和繁琐的操作流程,询问能否实现更高效的联动;在户籍办理窗口,他耐心询问群众排队时间长不长,是否希望能在网上办理部分业务。这些细节,都被他巧妙地融入正在撰写的方案中,使其更具现实针对性和说服力。
他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在厅内物色可能支持改革、且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中层干部。在一次听取科信部门汇报后,他留下了部门负责人,一个四十多岁、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卷气的副处长,名叫赵东来——与京州市那个公安局副局长同名,但此赵东来是个技术型官员。
祁同伟没有透露自己的全盘计划,只是看似随意地问起全省公安网络现状、数据存储能力、以及对接部里相关平台的可能性。赵东来起初有些拘谨,但谈到专业领域,便渐渐放开了,指出了不少现有系统的弊端和升级改造的设想,很多想法竟与祁同伟不谋而合。
祁同伟心中暗喜,但表面不动声色,只是鼓励道:“东来同志很有想法嘛。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公安工作的大势所趋,你们科信部门要多思考,拿出一些有前瞻性的规划来。”
这句话,既是一种试探,也是一颗种子。赵东来是否可靠,能否成为未来的得力助手,还需要观察。但至少,在庞大的公安机器内部,他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整整一周时间,祁同伟仿佛回到了前世在机关熬夜写重大材料的状态,身心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之中。当最后一个句号落下,他放下钢笔,看着眼前这摞凝聚了心血、跨越了时空智慧的厚厚稿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方案,这是他祁同伟(裴书文)新生的宣言,是他与过去那个只知道攀附权贵、蝇营狗苟的祁同伟彻底决裂的檄文,更是他在这场凶险的政治漩涡中,为自己锻造的第一把利剑。
他仔细地将稿纸收好,锁进书桌最底层的抽屉。现在还不是拿出来的时候。他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比如,沙瑞金下一步可能推动的某项改革,或者,汉东省发生某个恰好能印证他方案前瞻性的事件。
他走到窗前,拉开厚重的窗帘。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可能。
祁同伟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眼神坚定。未雨绸缪,他已备好第一块基石。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并将这块基石,精准地安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秘书:“今天上午的日程照旧。另外,通知一下科信处的赵东来副处长,下午三点,请他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就说我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想再详细了解一下。”
有些棋子,该慢慢布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