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沙瑞金的新报告(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最新章节。
京城西郊,一处环境清幽、门禁森严的智库机构内,小会议室里正进行着一场气氛凝重的内部研讨会。与会的多是些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也有几位正值盛年的中年学者,他们面前的桌上摊开着笔记本或平板电脑,偶尔低头记录,更多时候是凝神倾听。
沙瑞金坐在靠窗的位置,衣着朴素,一件深灰色的夹克衫,与在汉东担任书记时的形象相比,少了几分封疆大吏的威严,多了几分学者的沉静。但他眼神中的锐利和思考时的专注度,却丝毫未减。此刻,他并非会议的主角,而是一名专注的听众,同时也在心中默默梳理着自己的思路。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风险防范”,议题宏大而敏感。几位学者先后发言,从宏观经济调控谈到基层社会治理,从科技创新引领谈到文化建设导向,观点虽有差异,但大多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阐述。
轮到沙瑞金发言时,会议室内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他离开汉东已有段时日,但他在汉东那段不算太长却波澜起伏的主政经历,尤其是在“汉大帮”势力问题上采取的强硬姿态,在座的不少人都心知肚明。大家都想听听,这位从一线退下来的实干派,会带来怎样的观察与思考。
沙瑞金没有急于开口,他轻轻扶了扶面前的麦克风,视线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沉稳而清晰:
“感谢主持人。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高屋建瓴,深受启发。我结合在地方工作的一些具体实践和观察,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主要是关于地方治理生态与长期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更侧重于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和潜在的挑战。”
他顿了顿,选择了非常审慎的措辞:“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我认为,当前在部分地方,可能存在几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侵蚀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影响长期的和谐稳定。”
“第一种倾向,我称之为‘权力运行的‘内部循环’与‘板结化’风险。’”沙瑞金引入了一个听起来颇为学术化的概念,“在一些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容易形成相对固化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决策过程可能过于依赖少数核心圈子,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某些环节被虚化,听取不同意见的渠道不够畅通。这会导致几个问题:一是监督乏力,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容易滋生‘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二是人才选拔的视野变窄,容易形成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界,甚至变相的‘裙带关系’,使得干部队伍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和活力;三是政策制定容易脱离实际,因为信息在封闭系统内传递,失真度增加,难以真正反映基层的鲜活情况和群众的真实诉求。”
他并没有点名任何具体地区,但在座的都听得出,这绝非无的放矢。有几位学者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第二种倾向,是‘法治的形式化与选择性执行’。”沙瑞金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在具体实践中,法治原则有时会让位于短期的‘稳定’考量或地方利益。表现为:对法律法规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于己有利的则严格执行,于己不利的则拖延、变通甚至架空;将法治视为一种管理工具,主要用于约束群众和社会,而未能完全实现对权力本身的有效规制。这种现象的危害极大,它会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受损,最终会积累民怨,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他举了一个模糊但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涉及面较广的矛盾纠纷时,有些地方不是首先看法律政策是如何规定的,而是先算‘政治账’‘稳定账’,追求一时的息事宁人,甚至不惜突破法律底线。这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第三种倾向,是‘社会监督渠道的淤塞与形式化’。”沙瑞金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层面,“健康的治理生态需要有效的社会监督。但现在一些地方,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看似多样,但实际效果有限。主流媒体对负面问题的报道空间狭窄,网络问政有时沦为‘秀场’,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在某些环节被‘过滤’‘拦截’,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这导致基层的真实声音难以有效上传,上层掌握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经过粉饰的。长此以往,小问题可能拖成大问题,局部矛盾可能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沙瑞金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他进一步分析了根源:“这些倾向的产生,有历史文化的惯性,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但更与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权力观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比如,过于追求显性政绩,忽视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习惯于运用权力进行刚性管控,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柔性治理;对自身权力来源的认识模糊,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
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向:“要破解这些难题,维护长期稳定,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特别是要聚焦于‘权力’这个核心要素。一是要强化权力的制度笼子,用更加细化、刚性的制度明确权力边界、规范运行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空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畅通监督渠道,特别是要激活体制内的异体监督和体制外的社会监督,真正发挥舆论和群众的‘探头’作用,让权力时刻感受到约束。三是要优化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破各种‘小圈子’‘小山头’,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动,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要大力培育法治文化,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沙瑞金的发言持续了约四十分钟,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他没有使用任何激烈的言辞,更没有提及汉东或任何具体人物,但每一个观点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某些地方政治肌体上存在的病灶。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轻微咳嗽声。
发言结束后,主持人进行了简要点评,高度肯定了沙瑞金观察的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认为其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警示意义,建议的相关思路对推进治理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几位学者就沙瑞金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气氛热烈而深入。
研讨会结束后,沙瑞金婉拒了共进晚餐的邀请,独自乘车离开。他知道,这种高层智库的内部研讨,形成的观点和报告,虽然不会公开传播,但会通过特定的渠道,送达决策层。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平台,以这种方式发声,正是希望用一种更理性、更建设性也更具分量的方式,将自己对地方治理,特别是对汉东那种特殊政治生态的忧思,传递上去。这比单纯的抱怨或指控,要有力得多。
几天后,一份基于此次研讨会成果,特别是重点吸纳了沙瑞金核心观点的内部报告(或称“内参”),以该智库的名义被整理出来。报告的标题经过再三斟酌,定为《关于促进地方治理生态优化,筑牢长期稳定根基的若干思考》。报告系统阐述了地方治理中可能存在的“权力板结化”、“法治形式化”、“监督虚化”等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报告语言严谨客观,通篇是学术化的探讨和政策性的建议,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问题意识,足以让了解地方实际情况的人心生警惕。
这份报告被印上“内部资料,注意保密”的字样,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传阅。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悄无声息,却不可避免地会激起圈内人才能感知的涟漪。
……
就在这份内参报告送出后不久,京城某部委家属院,一栋静谧的二层小楼内,书房灯光明亮。
钟小艾的父亲,那位虽然退休但仍关心时政、在特定圈层内保有影响力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着刚刚由一位老部下悄悄送来的这份材料。他阅读的速度很慢,时不时会停下来,用指尖敲击着某段文字,或者拿起旁边的红笔,在空白处划上一道浅浅的痕迹。
当他读到报告中关于“权力运行内部循环”、“变相裙带关系”、“法治选择性执行”等部分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脸色变得凝重。这些分析,虽然抽象,却与他从女儿钟小艾那里断断续续听到的关于汉东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契合度。他仿佛能看到女婿侯亮平在汉东遭遇的无形阻力,能感受到那股盘根错节、试图掩盖一切的力量。
他放下材料,摘掉老花镜,揉了揉眉心,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自语道:“这个沙瑞金,是看到了问题的根子啊……汉东的那潭水,看来比想象的要深得多。”
他知道,这份报告的出现,意味着关于汉东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侯亮平个人的遭遇,或者某些孤立的事件,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宏观、更理论化的方式,进入更高层次的视野。这或许是一个信号,一个变革可能即将来临的、微妙的信号。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犹豫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有些事,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但在他心中,对汉东局势的判断,已经因为这份报告,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沙瑞金这把“软刀子”,已经悄无声息地挥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