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教育改革,社会认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李瑶放下手中的密报,指尖在纸角停了一瞬。她没有抬头,只是将文书翻了个面,重新看了一遍那句“百姓开始用故事记住我们”。随后她提笔写下一行字,交给门外候着的文书官。

苏婉收到转来的材料时,天刚亮。她坐在书房案前,翻开那份手抄本,上面记着说书人讲的段子:“李家女学出了个状元娘,一笔一画判冤情,县太爷都让她三分。”她轻轻笑了笑,把册子合上,叫人去请几位女子文馆的教习进宫。

一个时辰后,几位教师带着三名学生到了偏殿。柳娘低着头站在最边上,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袖口。她原是富户家的婢女,去年考取了账房执照,如今在工部下属作坊管账。另一位陈氏女替父申冤的事已在豫州传开,县令见她条理清楚,当场聘为文书。第三位是个军属之妹,在村中办起夜读班,教孩子们识字。

苏婉让她们坐下,问:“你们觉得学堂教的东西有用吗?”

柳娘抬起头:“以前算不清米粮出入,现在能看懂账册,还能改错。”

陈氏女说:“我读了律例,才知道状纸该怎么写。”

那妹妹笑了笑:“村里孩子会背《千字文》了,大人也肯来听我说话。”

苏婉点头,请教习们把这些事写成小册子,题为《新学实录》,印出来送到各州文馆去。

几天后,京城几处茶肆里传出新的鼓词。《绣鞋换笔砚》唱的是一个小姐不愿缠足,偷偷跑去女学读书,后来帮家里打赢官司的故事。台下坐着不少妇人和小姑娘,听到要紧处,有人攥紧了帕子,有人悄悄抹泪。

苏婉换了身素衣,带了两个随从走进西市一家书场。她坐在角落,听着台上唱到“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问爹:那您为何送兄长去书院?”底下一片笑声,还有人拍手叫好。

散场时,她听见两个妇人在议论:“我家丫头昨儿回来念叨,说要报名夜读班。”

“可不是,隔壁王家媳妇前日还不会写名字,现在都能记菜价了。”

当晚,李瑶调出最新一份舆情汇总。数据显示,“女子学堂”被提及次数比十日前多了四倍,多数出现在市井闲谈和地方简报中。她在批注栏写道:“口舌之争已过,人心之变初成。”

与此同时,国子监收到一封信。

写信的是崔姓老学究,曾当众斥责女学“乱礼败俗”。他的孙女偷偷报名入学,月考经义拿了第一。老人起初大怒,命人把她带回家关起来。后来他让人取来试卷,看了批语和引据,沉默良久。

几天后,他又派人去文馆要了课程表和教材,自己一页页翻看。发现所授并非浅显识字,而是从《孝经》《论语》讲起,兼修算术与律法常识。月末模拟策论题是“如何劝农桑以安百姓”,孙女写了八百字,条理分明。

他提笔回信给国子监:“昔以为此乃毁纲常,今观之,实为兴教化。愿将孙女成绩计入家族联考,以示认可。”

这封信被《晟报》刊出,短短七日,又有三位原本观望的士绅公开表态支持女学。其中一人更捐出宅院,改建为女子分馆。

消息传到政事堂时,李瑶正在看楚南送来的回函。当地望族愿出资建馆,并提议由官府派教习指导课程。她把信看完,放在一边,继续翻阅其他公文。

苏婉傍晚回府,手里拿着那本《新学实录》。她把它放在书房正中的案上,压住一角散落的纸张。窗外传来脚步声,几个邻家女孩结伴走过,手里提着灯笼,说笑着往街尾的夜读班去。

夜里下了点雨,地面湿漉漉的。一盏灯笼在拐角处晃了晃,照出墙上新贴的告示:**女子文馆三月招考,不限出身,识字即可报名**。

李瑶合上最后一份卷宗,吹熄烛火。屋外值守的小吏轻声问:“大人还要看别的吗?”

她摇头,起身走出政事堂。夜风微凉,檐下铁马叮当作响。

第二天清晨,一名老妇人带着孙女站在文馆门口。孙女约莫十二岁,穿得干净但旧,手里紧紧抱着一块木板,上面用麻绳绑着半截铅笔。

门吏问:“来做什么?”

老妇人说:“听说这儿教人识字。”

“那你孙女想上学?”

小女孩点点头,声音很小:“我想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门吏拿出登记簿,翻到新的一页。他蘸了墨,抬头问:“姓名?”

小女孩深吸一口气,说:“我叫赵春兰。”

门吏写下这三个字,又递过一张纸片:“拿着这个,去丙字班报到。”

她接过纸片,手指微微发抖。转身时,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大图,画着一群男女学生站在学堂门前,手里举着书本。图下写着八个字:**有教无类,明理立身**。

她盯着那幅画看了很久,才跟着指引走向教室。

走廊尽头,一位女教习正在擦黑板。粉笔灰落在她的袖口上,她没在意,只把板面抹干净,转身写下今天的第一个字——“人”。

她写得很慢,每一笔都清晰有力。

台下,赵春兰掏出铅笔,在木板上一笔一划地跟着写。

铅笔尖在木板上划出细小的痕迹,像春天犁过的田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