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清明雨上(上)—— 钱塘苏小小视角(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最新章节。
清明节,钱塘
寒食的冷寂尚未完全散去,清明便带着它特有的、混合着哀思与生机的气息,悄然来临。
天色依旧有些阴沉,但已无昨日那般厚重的云层,偶尔还能见到几缕挣扎着透出的淡金色阳光。空气中弥漫着雨后草木的清新,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焚烧纸钱香烛后残留的烟火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日虽未下雨,但那湿润的空气和沉重的天幕,已然营造出了诗句中的意境。
我与贾姨早早起身。今日首要之事,便是祭扫。
我们提着准备好的祭品——几样时令果蔬、一壶清酒、一叠纸钱,还有贾姨连夜赶做的、我父母生前爱吃的几样小点心,出了西泠小院,向着城外的西山走去。父母的坟茔,便在那一片面向西湖的山坡上。
路上,遇到许多同样前去扫墓的人家。人们穿着素净的衣衫,神色肃穆,手中提着各色祭品,默默地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孩童们也一改往日的嬉闹,安静地跟在父母身后。一种庄重而哀戚的气氛,笼罩着这清明清晨的山道。
来到父母坟前,墓碑经过一年的风雨,略显斑驳,周围已长出了些许青草。贾姨眼圈微红,开始默默地清理周围的杂草,摆上祭品。我则点燃香烛,焚烧纸钱。
看着那跳跃的火苗将纸钱吞噬,化为灰烬,随着微风打着旋儿升腾,仿佛将我们的思念也一并带往了那不可知的世界。贾姨在一旁低声絮叨着,说着我近来的情况,说我如何懂事,如何用功,请他们放心。
我跪在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心中情绪复杂。有对从未谋面的苏小小父母的天然孺慕之情,也有林晓对已逝亲人的遥远怀念,更有一丝身为孤女,在这世间独自前行的孤寂与坚定。
“阿爹,阿娘,”我在心中默念,“女儿会好好的,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贾姨。你们在那边,不必挂心。”
祭扫完毕,我们并未立刻离去。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西湖如镜,烟波浩渺,钱塘城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远处,许多坟头都飘着青烟,那是人间与另一个世界的连接。生与死,哀悼与希望,在这一刻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回去吧。”贾姨擦了擦眼角,轻声道。
下山的路,心情比上山时轻松了些许。祭奠过后,仿佛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仪式,心中的牵挂有了寄托,前路也变得更加清晰。
回到西泠小院,陈老先生竟已等在院中。他今日也换了一身更为素净的深色布袍。
“先生。”我连忙上前行礼。
“嗯,”先生看了看我们,“祭扫回来了?”
“是。”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先生点了点头,“今日清明,除了祭祖,亦是踏青寻春、感受生机之时。莫要只沉湎于哀思,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先生总是这般,于人情世故中,点出修行的道理。
午后,天色竟渐渐开朗起来,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温暖的光辉。被雨水洗涤过的天地,万物显得格外清新明亮。柳茵、阿萝和青娥又相约来了小院,邀我一同去湖边踏青。
“苏姐姐,今日清明,湖边可热闹了!大家都出去‘踏青’、‘插柳’呢!”柳茵兴奋地说。
我们便又一同出了门。此时的西湖,与寒食节的寂静判若两地。堤岸上,游人如织,许多人家扶老携幼,出来感受春意。孩童们奔跑嬉戏,戴着用新柳编成的花环;少女们则在发髻间簪上嫩绿的柳枝,谓之“戴柳”,据说可保一年清目。
湖面上,画舫游船也比往日多了不少,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传来。空气中混合着青草的香气、湖水的湿气,还有各种小食摊子传来的诱人香味,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沿着苏堤慢慢走着,看着桃红柳绿,碧波荡漾,听着欢声笑语,感受着这清明时节独有的、哀思与生机并存的复杂氛围。昨日寒食的冷寂,仿佛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今日清明的鲜活。
“听说这几日有从姑苏来的戏班,在望湖阁那边搭台唱《牡丹亭》呢!”青娥轻声说道,她总能打听到这些市井趣闻。
“《牡丹亭》?”阿萝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讲的是什么故事呀?”
“好像是一个千金小姐在梦里见到书生,然后就……”青娥话未说完,脸先红了。
柳茵咯咯笑起来:“定是些才子佳人的老套故事!不如我们去放纸鸢有趣!”
我微笑着听她们叽叽喳喳,目光掠过湖面上那些精致的画舫。其中一艘尤为华美,隐约可见舫中衣香鬓影,似乎正在举办一场小型的雅集。不知为何,那日王珩邀请我游画舫的情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随即又被眼前真实的、属于我和友伴们的嬉游之乐所取代。
无论何种繁华,何种雅趣,此刻与真心相交的友伴漫步于春色之中,便是最好的光景。
我们走走停停,偶尔在路边的茶摊歇脚,喝着新沏的春茶,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直到夕阳西斜,才尽兴而归。
回到西泠小院,暮色渐浓。贾姨已经重新生起了灶火,煮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那熟悉的烟火气息,驱散了连日来的清冷,也温暖了因祭扫而略显感伤的心。
清明,在追忆与展望之间,悄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