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动乡野(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最新章节。

窝棚角落的霉味似乎淡了些,被一种名为“希望”的微弱气息悄然驱散。左腿的伤处,在持续的草药敷贴和周鸣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作用下,肿胀终于开始缓慢消退。虽然骨痂远未长成,依旧无法承重,但那种钻心剜骨、时刻威胁生命的灼痛和脓液流淌的腐败感,已被一种深沉的钝痛取代。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像是在提醒他,这具身体正在从死亡的边缘艰难爬回。

老鹰承诺的那小半块精细粟米饼每日如期而至,偶尔还有一小撮珍贵的盐粒。老陶的敬畏已近乎虔诚,他将自己那份更差的口粮省下,偷偷换成更干净的布条和品相稍好的车前草、大盖叶片,小心翼翼地捣烂,敷在周鸣的伤腿上。聚落里的人,无论是洗衣的妇人、修补农具的老汉,还是扛着柴捆路过的青壮,远远望见周鸣,眼神里除了敬畏,更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尊重和一种难以言说的期待。他们不再仅仅把他当作一件易碎的神器,而是隐隐感觉到,这位沉默的“通灵者”,或许真的能为他们贫瘠艰难的生活,带来一丝改变的可能。

那块刻着鸟形火焰纹的残玉,被周鸣用一根老陶搓的细麻绳系好,贴身藏在胸前最里层。温润的触感时常提醒他那个破落“士”的身份,如同一粒深埋的种子,等待着破土的时机。而更重要的武器,则在他日益精进的思维里逐渐成型——用数学逻辑,驾驭“易”的符号。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显着的。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声音。与老陶的交流已不再是痛苦的猜谜,他能清晰地表达“取水”、“换药”、“饿”、“痛”等基本需求,甚至能听懂老陶絮叨的家长里短。他开始主动向路过的、愿意稍作停留的村民询问各种事物的名称和简单描述:云层的厚薄、风向的变化、田里禾苗的长势、某种鸟类的鸣叫……每一个词汇、每一条信息,都被他分门别类地存储、关联,构建起一个不断丰富、动态更新的“现实模型数据库”。

机会,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和积累中悄然降临。

第一个案例,微小却极具象征意义。

老陶视若珍宝的唯一一把、用来割草喂牛的旧石镰刀丢了。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窝棚附近翻遍了每一个角落,佝偻的身影透着绝望。一把镰刀,对庶人而言,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他安身立命的凭依之一。

“周…周君…” 老陶红着眼圈,手足无措地看向周鸣,眼神里充满了希冀。他不敢奢望“神迹”,但本能地觉得这位“通灵者”或许有办法。

周鸣没有立即回应。他示意老陶详细描述最后一次使用镰刀的地点、时间、以及之后的活动轨迹。老陶结结巴巴地比划着:上午在溪边割草喂牛,回来时路过堆放柴火的草棚,把镰刀放在草棚边的矮石上,然后去河边打水,回来就找不到了…

周鸣的大脑瞬间启动。

变量分析:

地点: 草棚矮石(初始位置)。

时间: 上午至中午。

人员流动: 草棚是公共区域,有人经过。

动机: 偷窃(可能性低,一把旧石镰不值钱)?误拿(可能性中)?掉落被草掩盖(可能性高)?

行为模式: 老陶打水来回时间短,目标明确,无暇藏匿或远抛。镰刀最可能还在草棚附近。

环境因素: 矮石旁有茂密的茅草和散落的柴枝。

概率模型:

P(被偷) < 10%

P(误拿) ≈ 30% (需排查同时段经过者)

P(掉落草丛/柴堆) > 60%

最优行动策略:

1. 重点搜索矮石周围的草丛、柴堆缝隙(最高概率区)。

2. 若未果,再询问同时段可能经过者是否误拿(次优)。

周鸣没有动用蓍草龟甲。他直接指向草棚矮石的方向,用尽可能清晰的短句说道:“草…厚…柴…下…找。”

老陶将信将疑,但还是立刻扑到矮石旁的草丛和柴堆里仔细翻找。不到半刻钟,一声惊喜的呼喊传来——那把旧石镰,果然斜插在一捆散落的枯枝下面,被厚厚的茅草叶子盖住了!

老陶捧着失而复得的镰刀,激动得老泪纵横,对着周鸣连连作揖。这件小事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聚落底层的庶人和流民中迅速传开。“周君不用筮草,指地便知失物所在!” 敬畏之外,一种更实用的信赖感开始滋生。

第二件事,则关乎生存。

聚落赖以灌溉的溪流上游,仅隔着一片矮丘的“林泽聚落”,因水源分配问题与周鸣所在的聚落发生了争执。双方几十个青壮手持简陋的木棍、石锄在溪边对峙,气氛剑拔弩张。起因是林泽聚落的人在上游筑了个小土埂,想多蓄点水浇灌他们新开垦的坡地,导致下游水流明显减少。两边长老出面交涉了几次,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春播在即,缺水就意味着歉收,意味着饥荒!冲突一触即发。

聚落长老和白胡子长老愁眉不展,连老鹰都感到了压力——流民队伍依附于此,冲突若起,他们也难以置身事外。不知是谁提了一句:“何不请周君…卜问吉凶?”

两位长老对视一眼,眼中都带着犹豫和一丝病急乱投医的期盼。他们带着林泽聚落长老提供的、刻有对方要求(拆除土埂、赔偿所谓“水损”)的粗糙木牍,以及己方的底线(对方可适度蓄水,但必须保证下游基本流量),来到了周鸣的窝棚前。

这一次,周鸣没有拒绝。他需要更大的舞台来验证和强化他的“武器”。

他让老陶取来清水净手(仪式感),然后郑重地拿出仲留下的那束蓍草和龟甲。他并非依赖神启,而是需要这个“输入界面”来启动他的逻辑推演。在众人紧张敬畏的目光注视下,他按照记忆里仲演示过的、极其简陋的分揲程序(省略了大量繁琐步骤),象征性地操作了一番,最终“得”到一个六爻卦象(实则是他根据当前情境,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一个符合他推演方向的卦象——坎上震下,水雷“屯”卦,?)。

他凝视着龟甲上“屯”卦的符号(上水下雷),又看了看刻着双方诉求的木牍,沉默片刻。大脑如同精密的计算机,飞速整合着信息:

冲突核心: 水资源分配(稀缺资源博弈)。

双方实力: 旗鼓相当(硬拼损失巨大,P(双输) > 80%)。

诉求分析: 林泽筑埂蓄水是现实需求(坡地灌溉),但方式粗暴损害下游利益。己方要求拆除土埂不现实(对方已投入劳力),保证基本流量是核心诉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