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铨试风波(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雪月大明》最新章节。

第七章 铨试风波

吏部铨选的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赵五深吸一口气,迈入决定他仕途起点的考场。

“身、言、书、判”四才之试,不仅考验学识,更是智慧与心性的较量。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舞弊风波,将赵五卷入比科举更为复杂的官场漩涡。

清晨的吏部南院,气氛比礼部省试时更为凝重。天色未明,已有数百名新科进士聚集在门外。他们身着崭新的青袍,脸上交织着期待与不安。今日是铨试之日,通过者方能真正踏入仕途,获授官职。

赵五站在人群中,目光扫过巍峨的吏部衙门。与省试侧重经义策论不同,铨选更重实务,考核“身、言、书、判”四才。其中,“判”文尤为关键,考察的是处理政务、撰写判词的能力。他想起前世熟读的律法案例,心中稍定,但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唱名——赵五!”

赵五整了整衣冠,应声步入考场。第一关是“身”与“言”的考察。数位吏部官员端坐堂上,目光如炬。赵五从容行礼,应答时声音清朗,言辞得体。他本就身形挺拔,重生为少年后更显英气,加之两世为人的沉稳气质,给考官留下了颇佳的印象。

接下来是“书”试。赵五铺开宣纸,凝神静气。笔锋落下,一幅《兰亭序》节选跃然纸上,笔法融汇古今,既有唐楷的端庄,又透出晋人的飘逸。监察考场的考功员外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判”试开始了。试题发下,是一桩关于漕运粮赋纠纷的案例:某县漕吏指控乡绅隐匿田亩,逃避赋役;乡绅则反诉漕吏苛征滥罚。案情错综,涉及唐律《户婚律》与《厩库律》的适用。

场内顿时响起一片轻微的骚动。不少进士虽熟读经史,却对此类实务一筹莫展,笔下滞涩。赵五却心中一动,这案例与他前世听闻的诸多赋税纠纷颇有相通之处。他并未急于下笔,而是仔细推敲案情细节,梳理律法条文。

他首先点明赋役均衡乃国家根基,继而批驳漕吏“不察实情而妄加征敛”有失职守,同时指斥乡绅“隐匿资产而罔顾国法”亦属不当。判决的核心在于核查田亩:主张由州府另遣清干官员,会同乡里父老,重新丈量土地,据实定等。对于已多征的赋税,责令退还;对于故意隐匿者,则按律惩处。

(唐代官员需具备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判文写作要求“文理优长”,能够合理运用法律和情理断案。)

文成,赵五自觉理据充分,条理清晰。他特意以端庄而不失风骨的楷书誊写,以示郑重。交卷时,他注意到邻座一位出身京兆韦氏的进士郑昉,正眉头紧锁,额角渗汗,似乎遇上了难题。赵五未曾多想,揖手一礼便退出考场。

数日后,铨试结果张榜公布。赵五的名字赫然列在第二等,获拟授职为同州冯翊县尉。虽只是从九品下的基层官职,却是亲民要职,堪称美仕,更是难得的历练之阶。他强压心中激动,正欲回寓所准备后续手续,却被一位吏部小吏悄悄拦住。

“赵进士,考功员外郎有请。”

赵五心中疑惑,跟随小吏来到一间僻静的廨房。方才端坐主位的考功员外郎此刻面色凝重,屏退左右后,低声道:“赵五,你可知你的判文险些被人调换?”

赵五闻言,悚然一惊。

员外郎继续道:“有人欲陷害于你,将一份刻意写得悖谬荒唐的判文与你的考卷对调。幸得吏部掌固发觉朱卷编号有异,及时禀报,方才避免一桩冤案。”

“可知是何人所为?”赵五心念电转,已隐隐有所猜测。

“线索指向一位姓郑的进士,似乎与京兆郑氏有关联。然此事牵涉甚广,吏部为保全颜面,恐不会深究。”员外郎叹息一声,“召你前来,是觉你乃可造之材,特此提醒。京城水深,日后为官,需步步谨慎。”

赵五深深一揖:“多谢员外郎保全之恩,学生谨记教诲!”

他立刻明白,这定是郑三郎家族势力在京城运作的结果。他们不敢在省试中明目张胆,却在吏部铨选这最后一关使出了阴招。若非机缘巧合,自己恐已蒙受不白之冤,不仅仕途尽毁,甚至会遭杀身之祸。

风波看似平息,但赵五的警惕性已提到最高。然而,福祸相倚,此事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数日后,一位身着从六品官服的中年官员来访,自称是秘书丞。

“赵县尉,”秘书丞态度颇为客气,“苗侍郎览君判文,深觉条理明辨,有经世之才。特命下官前来,询问县尉可愿在赴任前,暂摄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参与整理编纂典籍?此乃临时差遣,不误你冯翊县尉之职。”

赵五心中一震。苗侍郎?莫非是那位以“性谦柔”、掌选事闻名的苗晋卿?秘书省校书郎虽品阶不高,却是清要之职,非才学出众者不授,张九龄、王维等皆曾由此职起步。这无疑是苗晋卿对他的一种赏识和额外历练。

赵五略作思忖,便应承下来:“承蒙苗侍郎厚爱,下官愿效绵薄之力。”

于是,赵五并未立即离京赴任,而是每日到秘书省报到。校书郎的工作主要是雠校典籍,需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赵五凭借超越时代的视野和扎实的书法功底,很快胜任,并对唐代的文献保存有了更深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秘书省,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朝廷官员和文坛名流,悄然拓展着人脉。一日,他在整理旧档时,竟偶然发现了几页疑似王维早期的诗稿残页,笔迹清秀,意境已显空灵。这让他对这位盛唐诗人有了更真切的感触。

傍晚时分,赵五走出皇城,夕阳将朱雀大街染成金色。他收到柳别驾托人带来的口信,言及柳小姐不日将随母抵达长安。同时,口信也隐晦提醒,郑氏一族在京势力盘根错节,冯翊县虽在同州,亦需谨防小人。

赵五望着恢弘的长安城,心中澄澈。铨试的险恶风波让他深知,未来的官场之路绝非坦途。然而,手握县尉的实职,兼有秘书省的清誉,更有柳别驾的暗中扶持,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入长安、无依无靠的寒门学子。

他将在长安短暂停留,等待与柳小姐的相见,也等待着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前往冯翊县,真正开始他赵明府(唐代对县令、县尉的尊称)的生涯。帝国的基层,将是他下一片挥毫泼墨的广阔天地。

(第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