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最新章节。

"自古税粮皆循此制。"

"岂有他法可循?"

"先秦两汉,隋唐宋元!"

"史册所载,贪腐不绝,前朝何曾觅得良策?"

"岂能因偶发贪渎。"

"便废百年成法?"

此问一出,众臣纷纷颔首。

他又道:"以臣观之,往日贪腐案件,皆因监管疏漏,加之奸佞胆大妄为,方有郭恒案中两千七百万石粮米被侵之事!"

"自陛下严惩以来,此类案件已大为减少。"

“依微臣之见,贸然推行变革,恐将引发诸多不可预知的祸患,实属得不偿失!”

“税粮制度历经千载,已臻完善。”

“不仅契合我大明国情,且仰赖皇爷威仪尚存。”

“各州府官员定当恪尽职守,严加监管。”

林志恒言毕,自觉应对机敏,胸中涌起一股自豪。

然而,

龙椅之上,

皇帝目光冷峻,

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环视群臣,

问道:“还有何见解?”

“尤其是后两项政策……”

“诸位但说无妨。”

此时,

另一位官员出列奏道:

“陛下,税粮之制尚且如此棘手,其余两项更是难上加难。”

“臣等彻夜苦思,仍未能寻得解决之策。”

“唯有维持旧制,方为上策。”

“正如林侍郎所言,此等制度自古延续,历经先贤不断完善。”

“如今已成定规,实无更改必要。”

“若仓促变革,先不论潜在隐患,”

“单是各州府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便难以估量。”

“更何况目前连改革方向都尚未明确。”

“譬如:当如何着手改革?”

“改革之后又该如何完善?”

“若遭地方官员强烈反对,又当如何应对?”

“种种难题,纷繁复杂!”

“臣等实在无从下手!”

这位官员言辞恳切,

忽上前一步,

正色道:“陛下……”

“依臣等愚见……”

“此事关系国运,非同小可!”

“理应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都需从长计议。”

“恳请暂缓施行,容后再议!”

话音刚落,

百官中众多臣子纷纷出列,

齐声附和:

“启奏陛下,户部王侍郎所言极是!”

“与林大人见解不谋而合。”

“此等重大决策,岂能贸然定夺?”

“恳请陛下三思!”

“臣等一片赤诚,皆为报效朝廷!”

“陛下所虑之事,臣等定当详加商议,再作决断。”

“然此事尚需时日斟酌!”

此刻,

朝堂之上群臣各抒己见,

将“拖延”之策运用得淋漓尽致。

往昔君臣博弈中,

虽皇权至高无上,

但百官总能以柔克刚,化解帝王威势。

此番故技重施,

众臣心知肚明:

面对如此多反对之声,

纵然贵为天子,

若无人建言献策,

孤家寡人又能有何作为?

难道你以为,仅仅过了一晚,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群臣心中满是怀疑与轻蔑!

他们环顾四周,只见满朝文武,几乎无人站出支持皇帝。

如今,竟是太祖一人独对众臣。

这般压力,浩如沧海,前所未见。

即便你是开创大明的洪武帝,

可正如昨夜那位大人——此刻与詹徽、杨宪等尚书并肩而立之人所说:

“皇上终究老了。”

“老了,不就时日无多?”

“只要拖延到新帝登基,一切自会解决!”

昔日的朱重八能扫平北元、击溃陈友谅与张士诚,

那是因为有明确的敌人,

有淮西二十四将,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

而如今,你还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一念及此,百官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

看来此事,终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然而就在下一刻,

令所有官员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哈哈哈……”

龙椅上的太祖忽然起身,

笑声如洪钟,震得大殿回响不绝!

“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你们觉得时间仓促,无从下手?”

“你们想细细琢磨,再拖一拖?”

突然,

他笑容一敛,神情冷峻如冰。

“好!”

“你们拿不出办法?”

“你们觉得时间太紧?”

“你们毫无头绪?”

“咱有!”

“咱全都有!”

太祖大手一挥,声震金殿,

方才还暗自庆幸的群臣,顿时目瞪口呆!

“咱说,你们照着做!”

太祖突如其来的一句话,

令原本窃喜的众臣瞬间愕然。

为首的林志恒声音干涩:

“皇爷,您……您说什么?”

其余官员也纷纷屏息,难以置信地望向龙椅上的皇帝。

皇上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这才过了一夜啊!

昨日三皇孙所提诸事,

他们连想都未曾细想,

即便真要拟出草案,也非一月之功不可。

原以为皇上今日垂询,

不过是因昨日百官怠慢而稍作催促,

可此刻——

太祖竟说出这样的话?

怎能不叫他们心惊胆战?

同一时刻。

詹徽与身旁的杨宪,不动声色地对视了一眼。

平心而论,詹徽今年才刚满四十。在陛下彻底废除宰相制度的朝堂中,能够官至尚书,已是陛下有意提拔。而杨宪早年便是陛下的文书,深得信赖。因此,相较于他人,他们二人更清楚陛下的行事风格。

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今日陛下又怎会摆出倾听群臣议论的姿态?在过去的无数次经历中,陛下的这种手段,早已让许多人吃了大亏。

然而,人最常犯的错,便是重蹈覆辙。正如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