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最新章节。
那些可是大儒穷尽半生、甚至数代诗书传家积累的瑰宝。
哪一家不是视若珍宝,谁肯轻易公之于众?
这是他们在朝廷中占据绝对多数的根本原因!
他们从小便会争抢一步、两步,最终演变成无数步的争夺!
自洪武元年起,直至如今的洪武二十五年,
东南士族出身的官员,每年都以倍数增长!
即便朝廷为了遏制南北失衡的局面,
推出了“南北榜”政策,
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当然在于大儒的数量,以及学子整体水平的素质。
如今,
在一些真正“立志济世”的大儒之中,
曾兴起一场行动:奔赴北方,为那些经历战火、汉学衰落的地区亲自授课。
比如早先大孙的老师方孝孺,本是东浙士族,大儒宋濂的门生。
自从卸下宫中侍讲一职后,
他便辗转山西、陕西,最终留在川蜀。
像他这样的大儒,并不在少数。
那么朝廷对寒门乃至贫苦学子的扶持又如何呢?
扶持力度极大!
以解缙为例,
他出身贫苦,陛下为了重用他,不到两年时间,就将一名进士提拔为朝官!
从上层到下层,
大明为了帮助贫苦孩子入朝为官,可谓费尽苦心!
然而即便如此,
“寒门难出贵子”
这句话依然如金句般应验!
每年都难以见到几个寒门出身的官员……
更何况……
马皇后很清楚,她如今身处的这片区域,
应是钟山另一侧的小村落。
这里哪有什么“寒门”?
所谓寒门,至少家中尚有识字之人,祖上也曾出过秀才先生,曾有过辉煌与没落。
但这些孩子的家庭,
却连“门”都算不上!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孩子将来多半会继承父辈的农耕生活。
在推行“四民之策”的大明,
农人虽然有机会实现阶层跃升,
但那几率,恐怕万中无一。
一时间,
马皇后心中思绪翻涌。
当她再次看向朱雄英时,眼中已充满感激。
此时,
朱雄英也没有丝毫迟疑,
“哪里有纸笔?”
“我把更详细的内容写下来。”
马皇后先是一怔,
随即立刻反应过来,连忙应了一声,迅速请朱雄英和孩子们进入她居住的地方。
朱雄英略略环顾四周,
条件虽不算十分艰苦,但吃食多为粗粮,
偶尔还有些猎物的肉。
马皇后见朱雄英四下打量,便笑着解释道:“我初来乍到,这里的村民待我很是周到。”
“你看,这些粮食和肉,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
“却全都送到了我这里。”
朱雄英点了点头,暗暗记下这一点。
他刚才已注意到,以这座村落的规模来看,
能拿出这些粮食和肉,确实是村民们能提供的“最好”之物了!
朱雄英一边思忖,
很快,
那个穿着红衣、样貌喜庆的孩子便取来了纸笔,放在桌上,眼巴巴地望着他。
院子里,
只有一张木桌、一块木板,
其余……
便是孩子们从外面捡来的、零零散散的小木墩和石块……
朱雄英再次将此事记在心里。
接着……
他想也不想,便将脑海中关于“拼音”的方法,一一写了下来。
“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可以用常见的字来对照。”
“比如拼音‘ang’,要是忘了怎么读,就标一个认识的‘昂’字。”
朱雄英细致地记录下所有内容,连每个字的音调也一一标注。
说起来,如今的大明,古书文章都没有标点符号,这原本是以后要教给这些孩子的。
可眼下,还是从拼音和认字开始教起。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悄然过去。
朱雄英感觉到,这具“身外化身”的时间已经接近极限,而他该嘱咐的也差不多都说了,便准备告辞离开。
“这些内容,需要的话都可以抄写。”
“哪怕拿到外面的印书局,印出来传播也行。”
“不必抱着守旧的想法不肯变。”
“文明的火花,总是在碰撞中迸发的。”
朱雄英将写满字的纸张放在桌上,认真叮嘱。
马皇后听了,连连欣喜点头。
“正该这样!”
“正该这样!”
朱雄英微微笑了笑。
“既然事情已了,我就先告辞了。”
“天色不早,我怕赶不及路。”
马皇后闻言,眼中流露出几分不舍。
不知为何,她对这年轻人,总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眼看朱雄英告辞后已走出小院,马皇后忽然想起什么,连忙追问:
“留下这样珍贵的学问,还不知您尊姓大名?”
“将来就算刊印流传,也该将您的名字写上去。”
“好让天下人知道该感谢谁!”
朱雄英停下脚步,抬头望去——
只见天穹辽阔,云淡风轻。
依稀可见几只雄鹰,正展翅高飞……
“将来大明的学子,注定要屹立山巅,俯瞰整个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