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最新章节。

“那这大明天下,他本就不该坐!”

燕王心怀壮志,从来不是忍气吞声之人。

这一点,身为父亲的朱元璋再清楚不过。

在诸王之中,他最看重的只有两人——

一是晋王,老三;

另一位,就是燕王,老四。

平时,燕王不会这样对他说话,

他懂得收敛。

但此刻,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一切不会发生——

毕竟太子朱彪尚在人世,

他自己也仍健在,

蓝玉、傅友德等人也一个未少。

朱元璋心里明白:

论带兵打仗,

燕王就算再强,

朝中那几位大将,也个个都是他的前辈。

开国功勋,百战名将,

无惧、无畏、更无敌!

这份底气,

岂是后世武将所能相比?

朱元璋的目光,不由转向朱允炆。

他不得不承认:

老四说得没错。

朱允炆身为天子,坐拥大明江山,

即便淮西勋贵已被清除,

朝中仍有能征惯战之将。

可以说,

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若连这样都会输,

那真是每一步都走在了错处上。

朱元璋也无话可说——

毕竟那时,他早已长眠地下。

而朱允炆登基后的种种举动:

迫不及待穿上龙袍,

急着废除他定下的严刑峻法,

尤其是——

皇位还没坐热,

就急着动手削藩……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极为不悦。

身为帝王,他向来教导:

必须紧握权柄,

绝不可偏信腐儒。

军国大事,不询问武将,竟去问文人?

一个从未打过仗的翰林学士,

竟坐上兵部尚书之位,执掌大明兵权——

简直是荒唐!

若真被身边那两个腐儒给带偏了路,

也只能怪自己糊涂。

输了,也是活该。

朱元璋心中渐冷,再次看向那画面。

……

大战,开始了。

自建文元年起,

燕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之名,起兵讨伐朱允炆。

燕王的性情,注定他不会坐以待毙。

他绝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是一方雄主。

只是起初,

朝廷势力依旧强大。

纵使燕王准备充分,

在绝对劣势下,仍处处受制,

甚至数次陷入被围歼、生擒的危险。

他坐镇的北平城,被围长达数月。

若非王妃徐妙云与长子朱高炽死守城池,

他早已一败涂地。

然而,

也正是这苦苦撑住的时间……

燕王获得了另一位藩王的支持!

那便是宁王及其麾下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的首领,本是蒙元黄金家族的后裔。

然而,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明朝大败,北元势力随之衰落。

随后,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子被也速迭儿所杀,也速迭儿成为新的北元大汗。

因此,朵颜三卫选择归顺大明,

成为大明边军中极具战力的骑兵部队。

燕王得此助力,实力大增!

尽管依然处于劣势,

却已能稳住战局,并伺机发动全面进攻!

此时,

建文帝的决策再次出现失误。

他任用将领却犯了大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他偏偏用人多疑,用后即弃。

长兴侯耿炳文,原是追随徐达、常遇春征战的老将,

属于太祖留给他的武将之一。

然而出征时,号称三十万的明军,实际仅十八万!

军中更潜伏内奸,北伐不久即遭伏击,两名副将被困,因不屈而战死。

耿炳文只得退守。

不料部将张保早已投降朱棣,

泄露南军虚实,又谎报军情,

导致耿炳文步步失算,

最终只能率十万大军固守城池。

然而朱允炆再次失误。

他听闻耿炳文拥兵十万却不主动出击,以外行指导内行,

最终听从黄子澄的建议,

临阵换帅,

改任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

这又是兵家大忌!

李景隆虽出身大明武将世家,好读兵书,外貌英武,

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纸上谈兵尚可,实战则屡战屡败。

更令人不解的是,朱允炆在李景隆战败后,

竟认为他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兵权不足。

于是授予他“斧钺”,使他成为北伐明军中权位最高的统帅。

自此,

这位常败将军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彻底扭转了攻守形势。

建文帝一方陷入劣势,

而李景隆竟在关键时刻投降燕王,

转而在朱棣麾下混得风生水起。

自此,建文帝朱允炆再无力挽回败局。

靖难之役持续整整四年,

自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开始,

四年战火重燃,

大明境内再不复洪武三十一年的太平景象。

四年征战,生灵涂炭……

直至这一日,朱棣大军包围应天府。

宫中的朱允炆身穿皇袍,披头散发,颓然坐地。

至今他仍难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