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汜水关奇谋,三国第一谋士》最新章节。

自那场传奇比试后,近日城中常见奇景:

每日拂晓时分,总有个英武少年自刺史府出发,捧书疾行过市。

《墨香临街》

青石板尽头立着长史府的匾额,孙策的靴底碾过三寸秋光。他双唇翕动如诵咒,行人避之唯恐惊断那根无形的弦——谁人不知这是孙家郎君?

竹简在案上铺开霜色,隶书笔画如刀斧凿刻。年轻人指节发白,笔尖悬着一滴将坠未坠的汗。秦鸣掀开茶盖时,檀木椅正发出慵懒的吱呀声。

"成了!"

《左传》首篇墨迹未干,惊得紫砂壶溅出半盏春色。孙策慌得踢翻 ** ,衣袂卷起案头松烟墨香。

自那日校场弓弦震落九片槐叶,小霸王便成了秦鸣身后最固执的影子。孙坚抚掌大笑那日,案上酒樽跳起来吻湿了兵书——"军师尽管磨他!"

如今孙策的指腹还留着十二遍《论语》硌出的茧。秦鸣总在黄昏时敲他砚台:"这字,配不上你的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数日操练过后,孙策彻底拜服。

当真心悦诚服!

这番磨砺令他夜不能寐——背不出兵书便得与柴堆为伴,但凡流露半分抗拒,秦先生那句"此乃卧薪尝胆"便如芒刺在背。偏生这少年郎傲骨铮铮,竟真咬牙忍了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经此锤炼,原先的棱角反倒渐次圆融。如今执 ** 礼时,连衣袂褶皱都透着恭敬。但孙策心知肚明:这位先生胸藏韬略,严苛举止自有深意。

竹简铺展的沙沙声里,少年喉结不自觉地滚动。眼见秦鸣目光如犁般掠过简牍,他后背早沁出冷汗。直至那声含笑的"不错,有进步"响起,竟恍若天籁。

"全赖先生..."抱拳的客套话刚到唇边,后背便挨了记不轻不重的掌风:"少学这些虚词!既夸你,便是真本事。"案头烛火映着二人身影,一个暗自欣慰霸王终开窍,一个偷笑着想先生倒也不总板着脸。

"主公传话请先生。"

脆生生嗓音破开书房静寂。孙策不及抬眼便撩袍下拜:"拜见师娘!"虽挂着亲兵名头,他早将自个儿当作入室 ** 。貂蝉还礼时帕角轻扬:"长公子安好。"内院与外院相隔的,不仅是几重月洞门。

秦鸣指尖还沾着墨香:"何事?"问得寻常,却见案上竹简某处,分明新添了朱砂圈点。

貂蝉听闻此事,连忙说道:

"似乎是庐江传来的消息,具体我也不清楚,只是刺史大人十分着急,还请公子速去!"

"庐江?"

秦鸣闻言一怔,随即恍然——想必是陆康那边有了回复!

要彻底掌控扬州,陆康的态度可谓举足轻重。

放眼整个扬州,若说还有谁最难啃动,除了吴郡的盛宪与严白虎,便属这陆康了。

"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动身。"

说罢疾步跨出书房。

孙策听到"我们"二字,先是一愣,继而喜形于色,连忙追了上去。

"先生且慢些!"

二人穿街过巷,不多时便抵达刺史府。府中仆役见是秦鸣与孙策,径直将二人引至议事厅。

刚踏入厅门,便见满座文武神色凝重。

秦鸣见状眉头微蹙,上前问道:

"子若来迟了,不知发生何事?"

孙坚这才从沉思中抬头,强笑道:

"子若来了,快请入座。"

见众人如此反常,秦鸣落座后追问:

"究竟是何变故?竟让主公这般忧心?"

话音未落,孙坚面色骤沉。一旁祖茂连忙解释:

"军师有所不知,那陆康的回信到了!不仅拒绝会盟,还辱骂主公是乱臣贼子,声称誓不与我等为伍!"

孙坚闻言冷笑:"早知袁绍等人迂腐,却没料到天下还有这般老顽固!"

秦鸣取过案上帛书细看,果然是陆康手笔。通篇先论仁义道德,继而痛斥孙坚强取九江之举,字里行间竟将孙坚与董卓相提并论。

阅罢书信,秦鸣轻笑道:

"不过是个迂腐老儒,何须为此动怒?"

(062章 霸王初试锋芒,铁壁陆季宁

众人正诧异于秦鸣的笑声,孙坚已迫不及待直起身子:"军师有何高见?"

秦鸣剑眉一扬:"还能怎样?战!"

"敢违抗者,杀无赦!"

话音未落,眼中寒芒乍现。孙策在一旁看得真切,心头突地一跳——平日温润如玉的军师,竟有如此凌厉的气魄!

厅内众人先是静默,继而击节叫好:

"军师此言大善!"

"主公,请速速发兵!"

"定要这老匹夫血债血偿!"

孙坚却迟疑道:"军师素来主张以德服人,这陆康虽出言不逊,终究顶着忠臣之名......"

"主公明鉴。"秦鸣轻摇羽扇,"时移世易,岂可墨守成规?"说着目光扫过诸将,停在桥蕤身上:"桥将军以为如何?"

桥蕤霍然起身:"主忧臣辱!更兼军师已阐明大义,此战势在必行!"

秦鸣含笑颔首,又转向赵云:"子龙之意?"

众将目光齐刷刷投来。这常山虎将虽最重汉室纲常,此刻却同样抱拳:"末将附议。我等用兵非为私利,实为匡扶社稷。"

只见秦鸣折扇"唰"地合拢:"既如此——"

"三军整备,兵发庐江!"

(本章完)

"陆季宁明面上打着家国大义的旗号,实则坐拥一方,这种做法不过是狭隘之见,我军应当立即讨伐!"

赵云这番言论让秦鸣暗自赞许,显然这位年轻将领已逐渐适应了孙坚麾下的氛围。能主动为大局着想,这本身就是立场的体现。

依次询问过两位将领后,秦鸣转向孙坚笑道:"主公明鉴,此战若成行,实乃顺应大义。倘若错失良机,恐怕要背上因小失大的名声了。"

孙坚闻言朗声笑道:"照军师这么说,若按兵不动反倒成了本将军的过错?"目光扫过士气高昂的众将,他微微颔首:"既然诸位都求战心切,此战确实可打。不过——"话锋一转,"具体行军方略,诸位可有高见?"

此言刚落,众将不约而同回到席位,目光都悄悄转向秦鸣的方向。方才讨论时个个慷慨激昂,但真到了制定战略的环节,这些武将都选择了沉默。若真有运筹帷幄之能,当初也不会在长沙、豫州、洛阳之间来回辗转了。

见众人这般反应,秦鸣暗自摇头。目光忽瞥见身后的孙策,当即说道:"伯符可有良策?"

"先生是在问我?"孙策明显有些意外。孙坚看出秦鸣有意考校,便沉声道:"策儿,军师既问,你便说说看。"

面对父亲和军师的双重期待,孙策不再推辞,大步走到厅 ** 抱拳道:"请取淮南地图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