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市井的纠纷(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凡人寻道》最新章节。
仁安坊虽非贫民窟,但居住的多是些小贩、工匠、落魄文人等升斗小民。坊内房屋密集,巷道狭窄,各家各户的屋檐几乎都要碰到一起。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邻里之间也最容易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龃龉。
坊东头的张屠户和西头的李篾匠,就是一对积怨多年的老冤家。张屠户人高马大,脾气火暴,仗着一身杀猪的力气,在坊里向来横着走。李篾匠则身材干瘦,为人精明计较,一根竹篾在他手里能劈出十八瓣花来,嘴上功夫也不饶人。
两家的矛盾源于共用的一堵界墙和一条窄窄的滴水檐。今年雨水多,李篾匠非说张屠户家屋檐的雨水溅湿了他家新糊的墙壁,要求张家将屋檐收进去半尺。张屠户岂肯答应,反指责李家晾晒的竹篾经常伸过界,刮坏了他家晾的腊肉。
争吵从初夏持续到深冬,从小声嘀咕发展到拍桌叫骂,最近更是几次险些动手。坊正是个和稀泥的老好人,调解了几次都无功而返,反而被两家人埋怨偏袒对方。
这天下午,争吵再次升级。张屠户挥舞着剁骨刀,虽未真砍,但架势吓人,李篾匠则拿着削竹篾的利刃,两家女人孩子哭喊助阵,街坊四邻围得水泄不通,坊正急得团团转。
“这日子没法过了!今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张屠户脸红脖子粗。
“呸!恶人先告状!你以为力气大就了不起?我跟你拼了!”李篾匠跳着脚骂。
眼看一场流血冲突不可避免。这时,有人喊道:“快去请小李大夫!他懂道理,让他来评评理!”
很快,李寻被请到了现场。他看着剑拔弩张的双方和混乱的场面,没有立刻劝架,而是先绕着两家的房屋仔细查看起来。他观察屋檐的走向,墙根的潮湿程度,甚至爬上附近一棵老树看了看整体的布局。
众人安静下来,都好奇地看着他。张屠户和李篾匠也暂时停下了争吵,想看看这个最近名声很响的年轻人有什么高见。
李寻看完后,心中已有计较。他走到双方中间,声音平和却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张大叔,李大叔,二位且先消消气。听我一言。”
他先对张屠户说:“张大叔,您看您家这屋檐,确实比李家突出了不少。今年雨水多,长此以往,水汽浸润,不仅坏了他家墙壁,时日久了,对您家这界墙的根基怕也有损。墙若是坏了,维修起来可不是小事。”
张屠户愣了一下,他光想着争口气,却没想过自家墙基的事。
李寻又转向李篾匠:“李大叔,您家晾晒竹篾,有时为了省地方,确实伸得过界了些。张大叔家做的是吃食生意,讲究干净,竹篾上的灰尘落上去,也难怪他生气。再者,这竹篾锋利,万一伤到人,更是麻烦。”
李篾匠张了张嘴,没反驳。
李寻接着道:“二位争执的这滴水檐,不过一尺宽窄。为这一尺之地,伤了多年邻里和气,甚至闹出祸事,值得吗?我观二位房屋格局,其实大有互补之势。张家屋高,可护李家免受西晒之苦;李家院深,绿植繁茂,可润泽张家燥热之气。本是和睦相处,互有裨益的格局,何苦为这点小事坏了气运?”
他这番话,既指出了双方的实际问题,又融入了些许风水环境的道理,听起来合情合理,不像坊正那样空泛。张屠户和李篾匠的脸色都缓和了不少。
李寻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依我看,不如这样。张大叔您将屋檐稍稍内收三寸,我帮您计算过,既不影响排水,也能避免雨水溅湿李家的墙。李大叔您呢,以后晾晒竹篾,就在院内搭个架子,绝不越过界墙。至于这一尺宽的滴水地,我看空着也是浪费,二位不如共同出资,在此处砌一个小小的花圃,种上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既化解了争执,又美化了巷道,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方案,双方都做了让步,但又都得到了实际的好处,尤其是共同建造花圃的建议,带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象征意义。
张屠户和李篾匠互相看了一眼,沉默了半晌。最终,张屠户瓮声瓮气地说:“……小李大夫说得在理。我老张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就……就按你说的办吧。”
李篾匠也叹了口气:“罢了罢了,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就依小李大夫。”
一场眼看要见血的纠纷,就这样被李寻巧妙地化解了。坊正和围观的街坊都松了口气,纷纷称赞李寻有办法。
事后,两家人果真按李寻的建议做了。那小小的花坛里,很快种上了冬青和蜡梅,在萧瑟的冬天里增添了一抹生机。张屠户有时杀了猪,还会给李家送点猪下水;李篾匠做了新的竹椅,也会给张家送去两把。虽然不可能立刻亲如一家,但至少恢复了表面的和睦。
李寻通过这件事,再次实践了他对“气”与“势”的理解。调解纠纷,不仅要讲道理,更要洞察人心,创造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势”,引导他们从对抗走向合作。这比单纯的武力压制或道德说教,要有效得多。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调解耗费的心力极大,并且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这市井之中,类似的大小纠纷每日都在上演,他又能调解多少呢?这种“和事佬”的角色,似乎也并非他追寻的“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