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清谈之虚(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凡人寻道》最新章节。
建康城内,李寻的“活神仙”之名愈盛,甚至开始被神化。有人传言他乃太上老君座下童子转世,有人信誓旦旦说他能点石成金、呼风唤雨。这反而让他更加成为权贵圈子中炙手可热的“奇珍”。
他被邀请参加的各种“清谈雅集”也越来越多。这些集会往往选择在风景秀丽的园林别业,与会者皆是名士高官,他们宽袍大袖,麈尾轻摇,围坐在一起,谈论《老》、《庄》、《易》,辨析“有无之辩”、“言意之辨”,言辞机锋,妙语连珠。
起初,李寻还抱有一丝期望,希望能从这些号称精通玄理的名士口中,听到一些关于天道、关于修行的真知灼见。然而,他很快便失望了。
这些清谈,大多流于表面,沦为一种炫耀学识、标榜风流的文字游戏和口舌之争。他们谈论“无”,却对现实的“有”——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危难——视而不见;他们辨析“逍遥”,自身却沉溺于权势富贵的牢笼;他们向往“自然”,却过着极度人工雕琢、远离自然的生活。
一位以辩才无双着称的名士,在与李寻讨论“道”时,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将“道”形容得玄之又玄,仿佛囊括宇宙。但当李寻反问:“依先生所见,此‘道’于北地饿殍、于边关烽火,可有裨益?我等修此‘道’,又当如何济世?”时,那名士顿时语塞,支吾片刻,便以“此非清谈本意”、“俗务污耳”为由,将话题岔开。
另一场关于“养生”的清谈中,众人纷纷贡献自家秘传的“养生术”,或是某种稀世药材,或是某种玄妙的呼吸法。李寻听着,发现其中大多华而不实,甚至有些完全违背医理,长期修炼反而有害无益。他忍不住出言纠正了几句,引用的正是《黄帝内经》等正统医道典籍中的道理。
结果,他非但没有得到认同,反而引来一阵隐晦的嘲笑。有人认为他“执着于形骸,未得神髓”,有人觉得他“过于务实,失了玄趣”。仿佛在这清谈场上,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否符合他们那种脱离实际、浮于空中的“格调”。
李寻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仿佛在与一群活在透明罩子里的人对话,他们能看见彼此,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建立在虚无的沙丘之上,看似华丽,实则一触即溃。
一次,在一位酷爱收藏奇石的宰相府邸饮宴。宴后,宰相得意地带领众人观赏他耗费巨资从各地搜罗来的怪石,并让众人品题。一块造型嶙峋、颜色黝黑的巨石被置于庭园中央,众人纷纷赋诗称赞其“瘦、皱、漏、透”,有“米芾拜石”之遗风。
李寻立于石前,灵觉微动,却从那石头内部,感受到一丝极其微弱的、被镇压的怨念!他仔细观瞧,发现这石头并非天然形成于此种状态,其棱角分明处,隐约有开凿打磨的痕迹,而那黝黑的颜色,更像是……干涸的血迹长期浸润所致!
他心中一震,不动声色地向旁边一位老仆打听。老仆低声告知,此石乃是从一处前朝古战场遗址强行运回,为了搬运此石,还压死了几名民夫……
李寻看着周围那些对着这块浸满血泪的石头吟风弄月、赞不绝口的士大夫们,一股强烈的恶心感涌上心头。他借口不胜酒力,提前离席。
回到宅邸,他第一次感到了难以抑制的烦躁。他挥退所有仆役,独自在庭院中练了一套拳法,拳风激荡,吹得周围花草伏倒,试图以此驱散心中的郁结。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寻仰天长叹。他拥有超越凡俗的力量,却感觉自己被无数无形的丝线捆绑着,动弹不得。这建康的繁华,这士族的清谈,这无尽的宴饮,如同一座巨大的、无形的牢笼,正在一点点消磨他的意志,污染他的道心。
他想起北地的广阔,想起与清虚子等人纵论修行时的畅快,甚至想起与杨敏短暂相处时的那份宁静与默契。与此地相比,那里才是真实的世界。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寻目光逐渐坚定,“必须找到突破口,无论是魔门,还是其他……我必须离开这个浮华的囚笼,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他知道,清虚子等人也在暗中调查,他需要与他们取得更紧密的联系,也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