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开局系统送赵云》最新章节。
待蔡邕离席,伍奎正色道:"公达兄当真甘作乱世旁观者?甘愿在洛阳做个默默无闻的文人,与这些附庸风雅之徒厮混?"言下之意,正是欲招揽荀攸相助。若能得此良谋,既能完善大计,又可省却功德点,岂非美事?
然荀攸始终神色淡然:"德瑜兄美意心领。只是如今天机未至,恕难从命。"
"唉,看来与先生终究缘浅。"伍奎难掩失落。
见其情真意切,荀攸欲言又止,终是低声道:"若他日将军能堂堂正正脱离董卓,纵是赴汤蹈火,荀某定当相随。"
正言语间,蔡邕已换上官服重返厅堂。众士子纷纷入席,世家子弟自然占据前排要位,寒门文人则退居后列。伍奎选了个僻静角落坐下,荀攸亦随之而坐。
"今日诗会首题,请诸君以'花'为题,赋诗一首。"蔡邕宣布道。
话音未落,满座文人已蹙眉沉思。不多时,首排一名士子率先吟诵:"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袁兄才华横溢,实在令在下钦佩"
"不愧是袁家子弟,我等望尘莫及"
在场文人学子听了这位袁氏公子的诗作,纷纷赞叹不已。那袁家公子更是转头环顾众人,眼神中满是骄傲与自信。
既有人开了头,其他人也不甘示弱,纷纷献上诗作。
"东风拂面过,花影自婆娑,素手攀枝条,落英向何方"
"金秋寒月至,白露凝为霜,时节本无情,唯余满地香"
"暗香随风至,我自水畔来,欲觅芬芳处,方知是桂开"
......
蔡邕听着这些洛阳文人的诗作,面色平静,心中却大失所望。这些世家子弟空有锦绣外表,腹中却无真才实学。
"看来琰儿要失望了,这些人连她一半才情都不及。唉,只要待琰儿好便罢了..."蔡邕暗自思忖,目光却移向厅外屏风后。那里婷婷立着一位青衣女子,容貌清丽,正蹙眉倾听,显然对这些诗作不甚满意。
"德瑜兄,该你了"荀攸吟罢自己的诗,转向身旁的伍奎。他发现伍奎似乎神游物外,众人也都注意到了,纷纷投来讥讽的目光,窃窃私语。蔡邕见状,脸色更是难看。
"这是何人?从未见过"
"定非名门之后"
"连即兴赋诗都不会,也敢来这诗会"
"怕是来滥竽充数的吧"
"生得这般俊朗,却无半分才华"
"空有皮相,又有何用?"
厅内议论纷纷,多是嫉妒伍奎出众的相貌。一时间,整个厅堂都充斥着对伍奎的轻蔑。
伍奎本不欲张扬,但见众人如此相逼,心中暗忖:真当我是好欺负的?
"公达兄,那我便献丑了"
伍奎起身踱步,朗声吟诵:
"荒驿断桥畔,孤芳谁人赏,暮色渐浓时,又经风和雨"
"不与众艳争,任它群芳妒。纵使化尘泥,依旧香如故"
"拙作《咏梅》,贻笑大方了"
八步走完,一首《卜算子·咏梅》也吟诵完毕。厅内顿时鸦雀无声,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蔡邕猛然站起,快步迎向伍奎,脸上写满震惊:"老夫原以为将军不过一介武夫,不料竟有如此惊世才华!方才多有怠慢,还请见谅。"言罢郑重拱手,眼中流露出钦佩与歉疚。
作为文坛泰斗的蔡邕已年近半百,伍奎哪敢受此大礼,急忙托住对方手臂:"夫子折煞晚辈了!德瑜不过初学之人,怎能当得起夫子行礼?日后还要向夫子多多请教。"他谦逊地补充道:"还望夫子莫要再称将军,唤我德瑜便好。"
"好!德瑜才高八斗却不骄不躁,将来必是国家栋梁。"蔡邕捋须微笑,目光中满是赞许。
"父亲且慢。"一道清丽嗓音从厅外传来,引得众人侧目。只见青衣少女款款而入,正是蔡邕爱女蔡琰。她深知今日诗会另有深意——自夫君卫仲道新婚暴毙,卫家视她为不祥之人。若非父亲威望,恐怕早已遭难。如今重返洛阳,却见父亲又要为自己张罗婚事。
"琰儿休得无礼!德瑜才华连为父都自惭形秽。"蔡邕虽板着脸训斥,心中却另有盘算。女儿性情刚烈,好不容易觅得佳婿却遭此变故。眼前这位英挺俊朗的伍德瑜,或许正是乘龙快婿。
此刻伍奎却怔怔出神——眼前这位虽非倾国倾城,但浑身书卷气质的青衣女子,莫非就是青史留名的才女蔡琰?
伍奎的目光不自觉地被蔡琰所吸引。
蔡琰,字文姬,也有人称她为昭姬,生于东汉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她是陈留郡圉县人,乃当世大儒蔡邕之女。先嫁卫仲道,丈夫早逝后归家寡居。后逢匈奴南下,被左贤王掳至塞外,在异域生下二子。十二年后,曹操平定北方,以重金将其赎回,并许配给董祀。
蔡琰精通诗文音律,书法造诣亦深。《隋书》曾着录《蔡文姬集》,惜已散佚。如今仅存《悲愤诗》二首及《胡笳十八拍》传世。
虽然史料对蔡琰记载有限,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代代相传。她先逢丧夫之痛,又遭异族掳掠,尝尽思乡之苦,即便重返中原仍清贫度日,可谓一生坎坷。
念及此处,伍奎望向蔡琰的眼中满是怜惜,竟不由得凝视出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