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开局系统送赵云》最新章节。

笑声骤止,董卓目光如电直刺李渊:"李渊,你请本太师前来,恐怕不只是喝酒吃肉吧?西凉人素来直来直往,有话但说无妨。"

"太师真是爽快!"李渊假意赞叹,压低声音道:"太师执掌朝纲,平乱安邦,实乃大汉柱石。下官斗胆想与太师结个亲家,望太师日后多多照拂。"

"亲家?"董卓浓眉一挑。

李渊露出神秘笑容:"小女秀宁久仰太师威名,愿侍奉左右。"说着击掌唤道:"秀宁,还不快来拜见你仰慕的英雄?"

偷瞥董卓满脸横肉的模样,李渊强忍恶心将爱女说成怀春少女。为权势所迫,他只能在心中暗叹委屈女儿。

当李秀宁现身时,董卓眼前一亮。这女子约莫二十年纪,柳眉杏眼间透着罕见英气,行走时虎步生风,柔媚中别具飒爽。虽非绝色,但这般气质令见惯 ** 的董卓也觉新鲜。

侍立一旁的吕布同样心头一震。自入洛阳以来,他早已看腻各色佳人,但此刻见到李秀宁独特风姿,沉寂的心湖竟泛起涟漪。待看清面容,更暗自诧异:"竟是她?"

"民女拜见太师。"

李秀宁盈盈下拜,眼波流转间浅笑嫣然。

李渊瞅见董卓与吕布都愣在原地,心里偷着乐:"世民这招真够绝的,让秀宁来施 ** 计果然管用。董卓被迷得神魂颠倒不说,连吕布这小子都看直了眼,看来大事可成啊!"

见董卓半晌没反应,李渊轻轻咳嗽一声:"太师,这是小女秀宁,您还中意吗?"

"中意!太中意了!"董卓这才如梦初醒,拍着李渊的后背阴阳怪气道:"老李啊老李,你可真是个人精,为了往上爬连闺女都舍得出。"

李渊干笑两声,佝偻着腰没搭腔。站在旁边的吕布斜眼瞥了他一下,鼻孔里发出轻蔑的冷哼。

董卓没再戏弄李渊,直接一个熊抱把李秀宁搂在怀里,昂首阔步往外走:"虎贲中郎将李渊忠心可嘉,特擢升为辅国将军!"

李渊装模作样地对着远去的背影作揖:"谢太师...不对,该叫 ** 了!"

待董卓走远,李渊脸上立刻换上阴森的笑容。

这边董卓抱着李秀宁钻进马车,吕布在前面引路,三步一回头地盯着车厢,剑眉星目间全是挣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被这个英气逼人的姑娘迷住了。

准确地说,是第二次见面就沦陷了。

吕布满脑子都是李秀宁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模样,这可比那些娇滴滴的庸脂俗粉带劲多了。

正胡思乱想着,车队已抵达鹛坞。吕布照例撩开车帘伺候董卓下车。别看董卓大腹便便养尊处优多年,臂力倒是不减当年,抱着李秀宁直接蹦下马车就往府里冲。

吕布亦步亦趋跟着,眼珠子都快粘在李秀宁身上了。这时董卓突然刹住脚步——迎面撞上了李儒。

"参见太师!"李儒退到路边行礼。

"嗯。"董卓敷衍地应了声。

李儒扫了眼董卓怀里的女子,眉头微皱:"这位姑娘是...?"

"李渊家的闺女,送来给本太师当小老婆的。"董卓得意洋洋,对心腹谋士毫不避讳。

李儒余光瞥见吕布正痴痴望着李秀宁,心里咯噔一下,凑近董卓低声道:"太师,借一步说话?"

董卓狐疑地瞥向李儒,松开钳制李秀宁的手,大步迈向院角。李儒见状神色一喜,疾步紧随。

环顾确认四下无人,董卓皱眉道:"文优有何要事需这般遮掩?"

李儒余光扫过远处吕布,压低嗓音:"方才儒留意到,温侯似对李渊之女有意。太师若将李秀宁赐予吕布,必能使其愈发忠心,届时太师自可安枕无忧。"

"荒谬!"董卓勃然变色,眸中闪过凶光,"奉先乃本太师义子,竟敢觊觎本太师的女人?文优莫非想让本太师沦为天下笑柄?"

李儒正色拱手:"太师明鉴,以一女换得绝世猛将誓死效忠,其中利害,儒以为太师定能明断。"

"这......"董卓凝视李秀宁英气逼人的面容,神色阴晴不定。想到日后尚需倚重吕布抗衡关东诸侯,终是长叹一声,似有千斤重担卸下。

主意既定,董卓迎着李儒期待的目光走向吕布,强忍不舍笑问:"奉先觉得此女如何?"

吕布闻言错愕,偷觑李秀宁风姿后硬着头皮道:"此女英气不凡,当属乱世难得的佳人。"

"好个乱世佳人!"董卓击掌大笑,"今日便将她赐予奉先。"

"义父不可!"吕布慌忙伏地,额头紧贴青砖,"孩儿绝无此心!"

见其惶恐模样,董卓故作不悦:"吾儿功震天下,正需这般巾帼相伴。此事不必再推辞!"

吕布佯装勉强叩首:"孩儿......谢义父厚恩,定当赴汤蹈火以报!"

董卓转而冷声告诫李秀宁:"自今日起你便是奉先的人。好生侍奉,李家忠于本太师,自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骤生变故令李秀宁指尖发凉——原是要献与董卓的,怎会突然转赐吕布?莫非......身份已然败露?

李秀宁暗自否定了这个推测,依董卓残暴的本性,若知晓父兄的谋划,自己哪还有命在?一切皆是天意,终究人算不如天算。

"诺!"

她顺从地应声,唯恐引董卓猜疑。相较年迈跋扈的董卓,身姿挺拔的吕布分明是更好的归宿,心底竟生出一丝侥幸。至于刺杀大计,如今只能交由父兄另谋良策。自答应李渊那日起,所谓的骨肉亲情便已恩断义绝。

思及此处,她步履轻盈地走向吕布,敛衽行礼:"妾身蒲柳之质,望温侯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