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最新章节。
蔡邕继续道:"第三条是广设学堂,延请四方儒士讲学......第四条则是修订 ** ,令荆楚学者删减繁复词句,重订五经章句。"
蔡琰感叹道:"听父亲所言,许衡在荆楚兴办教育之心甚笃。"
蔡邕叹道:"若他只是随口一提,为父早该回绝!正因见其立志在荆楚大兴文教,才这般犹豫......昭姬可知刘伯瑜代父求书的第五条所求为何?"
聪慧如蔡琰,此刻已然明了。
"这第五条,想必是要搜集典籍吧?"
蔡邕朗声笑道:"正是如此!这父子二人四处搜罗,竟寻到为父头上!不过信中言明并非索要,而是暂借,言明抄录后必将原物奉还。"
蔡琰起身为父亲斟了杯清水:"许衡欲在荆州兴学,向父亲借书,父亲所忧为何?"
蔡邕捧着水盏,面露难色。
"昭姬,六代积累的万卷藏书,岂能轻易外借?我蔡家典籍涵盖经史、谶纬、天文历法、术数方技、诸子百家......"
蔡琰会意:"父亲是舍不得?"
面对爱女,蔡邕直言不讳:"确是不舍......恐其有借无还。"
蔡琰浅笑道:"既然舍不得,直接回绝便是。"
蔡邕苦笑摇头:"虽有不舍,奈何......唉!近日观董相国言行,似有废止洛阳太学之意......"
一向从容的蔡琰闻言,顿时花容失色。
“此事断不可行!雒阳太学自光武帝建武年间创立,历经百余载,岂能轻言废弃?此乃动摇礼乐根基之举!”
蔡邕深深叹息,向女儿蔡琰耐心解释其中缘由……
他隐约洞悉了董卓的意图……
如今董卓掌控雒阳朝政已近一年。最初半年,他曾竭力拉拢士人,不仅为党锢之祸中蒙冤的士人 ** ,更擢升大批名士出任州郡要职,试图缓和关系。
然而无论董卓如何示好,士人阶层始终视他为仇雠。
以司隶为首的各地士族联手反扑——或口诛笔伐,或刀兵相向。
文斗者如这次司隶士族联合外州势力,公然谏言分立东西两都;武攻者有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兵分三路进逼雒阳。
董卓与士人彻底势同水火,如今能倚仗的唯有西凉旧部。
既与士人决裂,董卓决心另起炉灶,重塑选官制度。
数百年来,士子皆需经太学考核出任郎官吏员,外放历练后再由郡国举为孝廉入郎署——这本是铁律。
但这条仕途对董卓已毫无意义,反成掣肘。
在此制度下选拔的官吏,无一不是他的政敌。
大汉各郡每年推举的两百余孝廉,几乎全是太学出身。这些人在郎署逐年累积,十年可达两千之众,二十年倍增至四千,五十年后恐破万人……
即便每年仅外放三成,数年之后亦将遍布州郡。
待其中佼佼者升任郡守要职,自然会把持举荐之权。他们必定延续传统,将孝廉名额尽予太学同窗。这些新晋孝廉外放历练后,又将催生新一代郡守……
如此周而复始,犹如雪球愈滚愈大。
只需两三代人光阴,举孝廉的仕途便会被彻底垄断。
在这场权力传承的游戏中,那些通过直接授予或间接传递名额的世家大族中,如滚雪球般扩张最迅猛的家族,终将赢得一个震耳发聩的称号:
"门生故吏满九州!"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真正底蕴,不在于接连四代位列三公的辉煌,而在于这四代人执政期间编织出的庞大关系网。
与这张巨网相比,三公的头衔简直不值一提。
站在董卓的立场来看,他若想通过"举荐贤才"安插亲信,按常规路径就必须废除太学制度——这在权力博弈中实属必然选择。
历史记载中,董卓确实这么操作过,只是手法更为隐蔽。
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时,新设立的官僚体系里刻意抹去了太学的存在...
这套做法恰好迎合了各地割据势力的用人需求。
在动荡年代,太学培养、郎署考核、孝廉举荐的选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地方诸侯的用人自 ** 。
太学制度一旦废除,这套枷锁便不复存在。
地方势力从此可以肆意任用亲信。
经过三十年的势力整合,直到曹丕登基称帝,魏国才在洛阳重建国立太学(这实际是曹丕为换取士族支持所做的政治妥协)
虽然当前的董卓尚未如历史记载那般火烧洛阳,但废除太学已成定局。
蔡邕深谙此中关节,故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位学者眼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董卓废除太学的政治算计。
更预见了一旦太学废止,天下士人失去晋升之阶,文化传承面临断绝的危局。
他无力阻止董卓的决策。
但尚能通过赠书之举,助刘表在荆州兴办州学。
这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根源。
"琰儿,为父究竟该如何抉择?"蔡邕长叹一声,眉宇间尽是愁绪。
蔡琰神色从容,纤纤玉指轻抚案上茶盏,淡淡道:"父亲,这盏中之水若不饮用,置于室内,十日之后必将干涸。"
蔡邕不解其意:"昭姬此言何解?"
蔡琰莞尔:"女儿想问父亲,若欲保全盏中清水不竭,该当如何?"
蔡邕眉间微蹙,沉吟少顷,轻叹道:"未解其意,何以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