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新年的年味(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雾里余温》最新章节。
大年初一的晨雾还没散,鞭炮的碎屑就在雪地上铺了层红绒毯。思砚穿着新做的红棉袄,兜里揣着压岁钱,踩着碎雪往张奶奶家跑,棉鞋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响,像踩着串甜滋滋的糖瓜。空气中飘着股复杂的香,有鞭炮的硫磺味,有邻居家炸丸子的油香,还有窗台上供着的糖果香,混在一起,就是苏晚说的“年味”。
“慢点跑,别摔着新衣服。”林砚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纸包,里面是给街坊们拜年的糕点,“你外婆总说‘新年的脚步要轻,别惊了福气’,这头一天拜年,得带着笑,多说吉利话。”他把纸包往思砚怀里塞了塞,“见了长辈要磕头,压岁钱得双手接,这是老理儿。”思砚停下来,把棉袄上的盘扣系好,红绸子的穗子垂在胸前,他拍着兜里的硬币说:“我要把压岁钱给外婆存着,等她来了买花糕。”
苏晚在院里摆供桌,红布铺在条案上,摆着苹果、橘子和刚蒸的枣馍,馍顶上点着红点,像落了颗小太阳。母亲寄来的锡香炉擦得锃亮,里面插着三炷香,烟气袅袅地往天上飘,“这是你外婆求来的平安香,”她把思砚的新鞋摆在供桌旁,“说让老祖宗看看孩子长个子了,新鞋都快穿不下了。”思砚凑过去,对着香炉拜了三拜,小声说:“祖宗保佑外婆早点来,我们一起吃花糕。”
来老先生的孙女穿着件粉夹袄,手里捧着串糖葫芦,山楂裹着晶莹的糖壳,在阳光下闪着光。“我爷爷说,新年的糖葫芦要吃头一串,酸里带甜,日子才红火,”她把糖葫芦举到思砚嘴边,“给你咬一口,沾沾年味。”思砚咬了颗山楂,酸得眯起眼,糖衣在舌尖化开,甜得他直咂嘴:“比灶糖还黏呢。”
街坊们的院里都挂着新灯笼,有的画着胖娃娃,有的绣着喜鹊登梅,风一吹就转着圈儿笑。张奶奶正站在门口撒芝麻,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新年日子往上跑”,见了思砚就往他兜里塞花生,“吃了长生果,活到九十九”。老板娘的杂货铺里挤满了人,孩子们围着糖画摊子转,老师傅手里的糖勺在青石板上绕出条鳞光闪闪的龙,引得一片叫好。思砚踮着脚看,龙嘴里的糖珠晶莹剔透,他心里想:“外婆要是在,肯定会给我买条最大的。”
中午的年饭最是热闹。苏晚炖的肉在砂锅里“咕嘟”冒泡,肉香从厨房漫出来,勾得思砚总往灶台边跑。林砚在堂屋摆桌子,青花瓷碗里盛着黄澄澄的炸糕,油亮的红烧鱼卧在盘子里,还有蒸得胖乎乎的元宝馒头,每个褶子里都塞着颗蜜枣。“外婆说‘新年的饭要剩点,叫年年有余’,”苏晚把最后一盘凉拌菜端上来,“但鱼不能动,得留到初五,说是‘留财’。”思砚盯着鱼眼睛,突然说:“等外婆来了,我们再做条大的,让她吃鱼肚子上的肉。”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院,思砚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滚铁环,铁环“哐啷哐啷”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林砚坐在廊下抽烟袋,看着孩子们疯跑,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和远处的鞭炮声应和着。苏晚坐在窗边纳鞋底,线轴转得飞快,鞋底上绣的“福”字已经有了轮廓,“这是给外婆纳的,”她把线拉紧,“新年纳的鞋底,针脚里都带着暖,穿在脚上不冻脚。”
傍晚的炊烟混着鞭炮的硝烟,在村子上空织成层暖融融的雾。思砚的棉袄上沾着雪,兜里的花生壳掉了一路,他举着颗糖瓜跑回家,说是“给外婆留的,这是灶王爷吃过的,甜”。苏晚把糖瓜放在碟子里,摆在窗台上,月光落在糖瓜上,像镀了层银。
“要给外婆寄包年货,”林砚把酥糖、蜜饯往布包里装,“让她尝尝我们这边的年味,说我们的炸糕比她做的还糯。”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个大红门,门里摆着满桌的菜,一个小人举着筷子等,说是“外婆看到就知道我们在等她一起吃年饭”。他把画贴在布包上,浆糊干了,纸边有点卷,却像张热情的请柬。
夜里的村子静下来,只有偶尔的鞭炮声从远处传来,像谁在偷偷笑。思砚躺在被窝里,手里攥着颗蜜枣,说是“给外婆的梦中零食”。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新年的故事,说“这年味啊,是盼头熬出来的,就像灶上炖的肉,得慢慢咕嘟,香味才钻心。我们等外婆,也是在熬这年味,等她来了,这香味才够浓”。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棉坎肩,是用母亲寄来的碎花布缝的,里子絮着新棉,“明天穿这个去逛庙会,”他把坎肩放在床头,“庙会上人多,这坎肩轻便,揣着糖瓜也方便。”苏晚摸着布面的软,突然觉得这新年的年味里,藏着最浓稠的盼——是孩子兜里的糖瓜,是老人的花生,是街坊的炸糕,把日子的甜都熬成了团。
这个新年,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只有巷里的笑语、桌上的饭菜和家人的惦念,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地道的年味,从来都藏在这些盼团圆的心思里——是思砚沾着糖渣的指尖,是老先生的烟袋,是林砚装年货的手,是新年夜里那缕甜丝丝的香,藏着岁月的温软与期盼。
而那些撒在雪上的红,那些盛在碟里的甜,那些藏在布包里的念,终将像这渐暖的春风一样,在时光里慢慢发酵,让每个等待的日子,都带着年味的浓,带着相聚的甜,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走进院门,说声“这院子里的味,和我梦里的一模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