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炊饼摊前起风波(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穿越成潘金莲和武大郎相依为命》最新章节。
鸡叫头遍时,潘金莲就醒了。
不是被鸡叫醒的,是冻的。土炕硬邦邦的,盖在身上的被子薄得像层纸,她缩着肩膀打了个寒颤,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瞅了眼身旁——武大郎睡得正沉,呼吸均匀,粗布被子被他卷走了大半,露出的胳膊上全是冻疮,红一块紫一块的,看着就疼。
她心里那点刚穿越过来的别扭忽然淡了些。这人看着憨,倒睡得实在,连被子被抢了都没知觉。她伸手把被子往他那边扯了扯,指尖不小心碰到他胳膊上的冻疮,烫得惊人,像是揣了个小火炉。
“嘶……”她赶紧缩回手,心里嘀咕,古代没冻疮膏是真麻烦,回头得想想办法,总不能让他就这么冻着。
翻了个身,再没了睡意。脑子里全是改良炊饼的念头,甜味的要放多少红糖才够味?葱花饼得用热油呛香才好吃,家里那点油够不够?还有发酵的面引子,武大郎用的是老法子,能不能再调得更活络些?
越想越精神,她索性披衣坐起来,摸黑下了炕。灶房在屋外搭的棚子底下,她摸着墙走过去,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面香,角落里堆着半袋面粉,旁边是个瓦缸,里面盛着发好的面,用湿布盖着,鼓鼓囊囊的,透着股子活泛气。
“倒还有点家底。”她低声自语,伸手掀开湿布,指尖戳了戳面团,软硬刚好,就是酸味儿重了点——老面发酵的通病。她皱了皱眉,要是能有小苏打中和一下就好了,可惜这年代没有。
正琢磨着,身后传来脚步声,武大郎揉着眼睛跟了出来,看见她在灶房里,吓了一跳:“娘子,你咋起这么早?天还没亮呢。”
“睡不着,琢磨着改改炊饼的方子。”潘金莲转身看他,借着月光能瞅见他脸上的迷茫,“大郎,家里有红糖吗?还有葱花,多不多?”
武大郎愣了愣,显然没跟上她的思路:“红糖?那玩意儿贵着呢,俺平时都舍不得买。葱花倒有,后院种了点。娘子你要这些干啥?”
“做新口味的炊饼啊。”潘金莲说得理所当然,“老是一种味道,谁天天吃都腻。咱做几种花样,说不定买的人就多了。”
武大郎张了张嘴,想说“俺这炊饼卖了十几年,街坊都吃惯了”,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想起昨天她怼王婆子那股泼辣劲儿,还有说要盖大瓦房时眼里的光,他忽然觉得,听娘子的,好像也不是不行。
“那……俺这就去买红糖?”他搓了搓手,语气里带着点试探。
“去!”潘金莲点头,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昨晚她翻遍了原主的嫁妆,就找到这么个包,里面裹着十几个铜板,“多买两斤,不够再回来拿。对了,顺带买捆细麻绳,要结实的。”
武大郎接过布包,掂量着里面的铜板,脚步顿了顿:“娘子,这钱……”
“钱就是用来花的,”潘金莲打断他,挑眉笑了笑,“放心,等新炊饼卖出去,保证让你赚得盆满钵满。”
她那笑容亮得很,在晨光熹微里晃得武大郎有些发怔,他讷讷地“哎”了一声,转身往门外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娘子你别急着动手,等俺回来再说,面引子的火候你不一定摸得准。”
“知道了,快去快回。”潘金莲挥挥手,看着他矮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转身就挽起袖子忙活起来。
先把葱花摘了洗干净,切成细细的碎末,装在碗里备用。又在面缸里扒拉半天,找出几块发硬的面团——这是没发好的,扔了可惜,刚好能做死面的薄饼,卷着肉吃肯定香。
正忙得带劲,院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以为是武大郎回来了,扬声喊:“买着红糖了?”
没人应。
她心里咯噔一下,走到门口掀开帘子一看,晨光里站着个半大的小子,约莫十三四岁,穿着件打补丁的棉袄,手里攥着个破碗,看见她就往后缩了缩,眼神怯生生的。
潘金莲认得他,昨天武大郎把剩的炊饼给的就是这孩子,好像是个孤儿,在紫石街附近讨饭。
“有事?”她放缓了语气,这孩子看着可怜,不像来捣乱的。
小子咬着嘴唇,把破碗往身后藏了藏,声音细若蚊蝇:“俺……俺听说武大郎炊饼好吃,想……想讨一个。”
潘金莲挑眉,这孩子倒实诚,不说是讨饭,说是“听说好吃”。她刚要说话,就见小子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颗圆滚滚的野栗子,带着点泥土:“俺……俺用这个换,成吗?”
看着那几颗被捂得温热的栗子,潘金莲心里忽然软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也总跟着小伙伴去山里摘栗子,手被刺扎得通红也乐呵呵的。
“不用换。”她转身回灶房,从面缸旁拿了个昨晚剩下的炊饼,递过去,“拿着吧,刚出锅的可能更好吃,等会儿做好了再给你留一个。”
小子眼睛亮了,接过炊饼却没立刻吃,把栗子往她手里一塞,转身就跑,跑了两步又停下,回头冲她鞠了个躬,声音响亮了些:“谢谢潘娘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着他一溜烟跑没影的背影,潘金莲捏着手里的栗子笑了。这古代的孩子,倒比现代有些被惯坏的小家伙懂事多了。
刚把栗子放进兜里,武大郎就回来了,肩上扛着个布袋子,呼哧呼哧喘着气:“娘子,红糖买回来了,还……还买了点芝麻,那杂货铺老板说,撒饼上香。”
“算你机灵。”潘金莲接过袋子,打开一看,红糖是块状的,得敲碎了用,芝麻倒挺饱满,还带着点焦香,像是炒熟的。
“老板说红糖贵,这两斤花了不少铜板。”武大郎搓着手,有点心疼。
“放心,卖价也能提上去。”潘金莲说着,把发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加了点碱水——这是她刚才找到的,古代中和酸味就靠这个,得拿捏好量,多了发苦,少了发酸。
她揉面的手法跟武大郎不一样,不是死劲往案板上摔,而是用手掌推着面团转圈,指尖时不时往里面揣,力道均匀,看着轻巧,实则暗藏巧劲。
武大郎看得直咂舌:“娘子,你这揉面的法子……跟以前不一样啊。”
“这叫‘醒面’,让面更劲道。”潘金莲头也不抬,嘴上说着现代词,手上动作没停,“等会儿你看着,保准好吃。”
她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一半加了碎红糖和芝麻,擀成圆饼时特意留了个小口,让红糖的甜香能透出来;另一半撒上葱花,又淋了点香油,卷起来再擀开,葱花的香味瞬间就弥漫开了。
武大郎站在一旁,眼睛瞪得溜圆,鼻尖不住地抽动:“香……真香啊。”
“生火。”潘金莲把擀好的饼递给他,“火候别太大,小火慢烙,两面金黄就行。”
武大郎忙不迭地应着,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着他的脸,红扑扑的,眼里全是期待。
第一锅甜饼出锅时,金黄的饼面上渗着点点红糖,像琥珀似的,芝麻的香气混着麦香,勾得人直咽口水。潘金莲拿起一个吹了吹,递到武大郎嘴边:“尝尝。”
武大郎犹豫了一下,张嘴咬了一口,眼睛瞬间就亮了:“甜!香!比俺那 plain 的好吃多了!”
“什么 plain?”潘金莲没听懂。
“就是……就是没味儿的。”武大郎赶紧解释,又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娘子,你这手艺,绝了!”
看着他那副馋样,潘金莲忍不住笑了。这人看着老实,夸起人来倒挺实在。
两人一鼓作气,烙了两竹筐饼,甜的、咸的、还有几个夹了点咸菜的试做款,堆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看着就喜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