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村庄发展(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最新章节。

初秋的风裹着田埂上成熟的麦香,漫过林家坳食品加工厂的红砖墙,轻轻掀动林悦办公室的落地窗帘。她指尖捏着温热的白瓷杯,杯中菊花茶的热气氤氲了视线,目光却透过薄雾,稳稳落在不远处那片日新月异的村庄。二十三年了,从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衫跌进这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到如今看着鳞次栉比的砖瓦房、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恍惚间竟像做了一场漫长又真切的梦。

“又在看村里?”苏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厚。他端着一碟刚从后院摘的冬枣,瓷碟边缘还沾着几颗晶莹的水珠。林悦回头时,正撞见他抬手拂去鬓角新添的白发,岁月在他眼角刻下细纹,可那双看向她的眼睛,依旧亮得像当年集市上初见时的模样——清澈,又带着藏不住的欣赏。

林悦笑着侧身,给苏然让出窗边的位置:“你看那片老宅基地,还记得吗?当年我刚来时,咱们村大半都是土坯房,墙皮掉得斑驳,屋顶铺着的茅草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有次下暴雨,我还帮隔壁王婶家挪过米缸,生怕雨水把仅有的口粮泡坏了。”

苏然顺着她的手指望去,那里如今立着三排整齐的二层小楼,米白色的外墙配着朱红色的大门,每家院子里都搭着葡萄架,几户人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他拿起一颗冬枣递给林悦,语气里满是感慨:“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村里就一条土路,坑坑洼洼的,你第一次去镇上黑市卖空间种的青菜,为了躲巡逻队,绕着山根走了三个多小时,回来时鞋子磨破了,脚后跟全是血泡。我给你拿碘伏消毒时,你还嘴硬说不疼。”

林悦咬了口冬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眼眶却微微发热。她想起刚穿越时的窘迫:原主是林家最不受待见的小女儿,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哥嫂呼来喝去;空间是她偶然摔进老槐树下的土坑才觉醒的,里面堆着的现代种子和物资,是她在这个陌生时代唯一的底气。最初种番茄、黄瓜去黑市卖,不过是想混口饭吃;后来办食品加工厂,也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能挺直腰杆过日子,却没料到,这一步步竟推着整个林家坳,跟着时代的浪潮往前跑。

“咚咚咚”,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随后传来村支书林建国洪亮的声音:“林悦,苏然,在忙吗?”

林悦连忙应道:“建国叔,快进来!”

门被推开,林建国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帆布包走进来,包上印着的“农业学大寨”字样已经有些褪色。他头发全白了,却依旧精神矍铄,手里攥着一本卷了边的笔记本,封面还贴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

“刚从村西头回来,跟几户人家敲定了宅基地的事儿,顺便来跟你们说说文化广场的进展。”林建国在沙发上坐下,接过苏然递来的茶水,抿了一口便打开了话匣子,“你们是不知道,现在村民们的积极性高着呢!早上我刚到村西头,张老栓就领着家里的小子来帮着量地,说建广场是给全村人谋福利,他家愿意多让出来半分地。”

林悦听得心头一暖。张老栓是村里出了名的“倔老头”,当年她办食品加工厂要征他家的菜地时,他拎着锄头在地里守了三天,说什么都不肯松口,后来还是看到自家儿子在工厂上班能拿到稳定的工资,又亲眼见着村里的土路变成水泥路,才慢慢松了口。如今主动让出宅基地,倒让她想起这些年村里人的变化——从最初的怀疑、抵触,到后来的支持、参与,林家坳的每一点改变,都藏着村民们的信任。

“文化广场的规划图您画好了吗?”苏然问道。

林建国立刻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画着草图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线条说:“你看,我跟村里的老党员们商量过了,打算把村西头那块空地利用起来,建一个一千二百平米的广场,中间留一块大空地给大家跳广场舞、晒粮食,北边盖个小舞台,以后村里办晚会、开大会都能用;南边种上月季和冬青,再摆上几个石凳,老人们能在这儿下棋聊天。”

他顿了顿,手指在草图下方的数字上敲了敲,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预算我们也算过了,平整土地、买建材、请工人,大概需要十五万。村里的集体账户能拿出五万,剩下的十万,想跟你们工厂商量一下,能不能帮衬一把?”

林悦没等苏然开口,便笑着应道:“建国叔,这事儿没问题!咱们工厂能有今天,全靠村里的支持——当年建厂时,村民们帮着搬砖、盖房,还把自家种的蔬菜低价供应给工厂;现在工厂效益好了,帮村里建文化广场是应该的。十万块钱,我明天就让财务打给村里的账户,要是不够,您再跟我们说。”

林建国一听,激动得猛地站起身,双手紧紧握住林悦的手,眼眶都红了:“林悦啊,你真是咱们林家坳的福星!有你和苏然在,咱们村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你不知道,前几天我去乡上开会,乡长还特意夸咱们村,说咱们是全乡发展最快的村,让其他村都来跟咱们学习呢!”

苏然笑着拍了拍林建国的肩膀:“建国叔,这不是我们俩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咱们工厂现在有一百二十多个工人,其中八十多个都是村里的人,他们在车间里认真干活,有的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还当上了组长,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说起工厂的工人,林建国更是打开了话匣子。他喝了口茶,掰着手指头数:“就说咱们村的林小梅,当年还是个连加减法都算不清的丫头,现在都成了包装车间的组长,上个月还被评为厂里的‘优秀员工’,工资比她在外打工的男人还高;还有李大海,以前天天游手好闲,自从进了工厂的搬运队,不仅踏实肯干,还学会了开叉车,上个月刚在县城买了房,准备把老人接过去住呢!”

林悦听得会心一笑。林小梅刚进工厂时,因为没读过书,连产品包装上的日期都认不全,是她安排老员工手把手教,还让她去县里的夜校学习;李大海以前确实是村里的“刺头”,后来母亲生病需要钱,他求着进工厂,林悦看他力气大,便让他去了搬运队,没想到他竟真的改邪归正,成了车间里最肯干的人。这些年,看着村里的人一个个找到自己的方向,过上好日子,她比自己挣了钱还开心。

“对了,建国叔,”苏然突然想起一件事,语气里带着几分兴奋,“前两天我去县城开企业家座谈会,县交通局的领导说,明年春天要开始修从县城到咱们乡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就设在咱们村东头的山口处。这要是修好了,咱们村的发展可就更有盼头了!”

林建国的眼睛瞬间亮了,手里的笔记本“啪”地掉在沙发上。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苏然:“你说的是真的?高速公路要修到咱们村?”

“千真万确,”苏然点点头,“县领导还说,这条高速路是连接咱们市和邻市的重要通道,明年三月开工,预计后年年底就能通车。到时候,咱们从村里上高速,半小时就能到县城,一个小时就能到市里,比现在方便多了。”

林建国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念叨着:“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这高速路一修,咱们村的农产品就能更快地运出去,外面的游客也能更方便地来咱们村旅游。你看咱们村后面的那片山,春天满是桃花、杏花,秋天全是野山楂、野核桃,以前因为路不好,没人愿意来,以后修了高速路,咱们就能搞采摘园、农家乐,让村民们再多一份收入!”

林悦也跟着兴奋起来:“建国叔,您说得对!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我觉得可以先把村里的小路都修成水泥路,路边种上果树和花草,再把村民的院子整理一下,搞成统一的农家风格。这样游客来了,不仅能欣赏风景,还能住得舒服。”

“还有咱们工厂,”苏然补充道,“可以借着高速路通车的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适合旅游市场的产品。比如便携的坚果礼盒、真空包装的卤味,还有用咱们村特产的山楂做的山楂糕、山楂汁,到时候在高速路口设个销售点,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购买。”

林建国听得连连点头,赶紧拿起沙发上的笔记本,把两人的想法记下来,生怕漏掉一个字。“我明天就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会,把这些想法跟大家说说,再征求一下村民们的意见。咱们得抓紧时间,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