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航模改进,风洞验证(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最新章节。
终端屏幕的蓝色光映在陈御风脸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他手指悬停在确认键上方,片刻后按下。系统提示消失,主控台发出低频嗡鸣,风洞数据包开始解压。
三号机的飞控模型加载至78%时,界面骤然卡顿,随后弹出三道红色错误代码。原始算法无法解析高阶湍流补偿模块,进气道边界层分离预测连续失真,模拟中断。
他调出日志,目光落在“非预期收敛趋势”记录上。上一章残留的自适应学习权重仍在后台运行,干扰初始条件设定。他手动剥离该进程,重建仿真环境。
实验室角落,军用级数据记录仪亮起绿灯。他将其接入主系统,作为外置缓存节点分段加载非线性响应矩阵。投影区光影扭曲,三维气流场缓缓浮现——进气道唇口处螺旋涡流被逐帧还原,压力分布图以毫秒级刷新。
周子豪推门进来,手里抱着合金检测报告。他站到投影前,眼镜片蒙着薄雾,“数据包能用了?”
“刚打通链路。”陈御风输入指令,重启第十次低速滑行攻角序列测试。
虚拟航模启动,沿导轨加速。速度达到0.6马赫时,推力曲线陡然跃升,超出预设上限37%,警报红光闪烁。周子豪伸手欲按终止键。
“别动。”陈御风锁定输出端口,回放毫秒级数据流。屏幕上,前缘弯度自动调整0.41毫米,诱导阻力下降,升力系数同步提升。
“不是溢出。”他说,“是算法在自主调节。”
周子豪凑近看参数变化,“这反应速度……比我们写的控制逻辑快六倍。”
“它在预判气流。”陈御风调出前世五代机台架试验记录,叠加对比曲线。两组数据在跨声速段高度吻合,“这是前馈式气动增益,只有真实飞行中才会触发。”
他在图纸边缘写下:“攻角冗余+2.3°,可用。”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凹痕。
投影中的航模完成整套动作,平稳归位。性能评估结果显示:滚转效率提升29%,俯仰响应延迟降低41%,结构应力分布趋于均衡。
“推力突破阈值了。”周子豪声音微颤,“材料撑得住吗?”
“镍基合金刚做完热循环测试,极限工况下可维持推力127秒。”陈御风关闭模拟界面,“但真实风洞不会给修正机会,一次失败就是全毁。”
话音未落,实验室门被推开。张建军站在门口,白手套已戴好,肩部沾着晨露。
“听说你们要进实体验证?”他径直走向工作台,目光扫过三号机机体,“先让我看看结构。”
他拿起激光测距仪,对准起落架连杆铰接处。数值跳动几下,定格在0.03毫米——处于标准公差范围内。
“这里。”他点着连接耳片,“高频振动下,这点间隙会放大应力集中。半年前一架教练机就因此出现疲劳裂纹。”
陈御风回忆起系统此前对涡轮盘金属疲劳的预警机制。材料寿命不仅取决于强度,更受动态载荷影响。
“需要重校角度?”他问。
张建军点头,“收放机构设计角是15.2度,建议微调至15.7度,让锁钩咬合更深,减少冲击峰值。”
“差0.5度?”周子豪皱眉,“仿真里没体现这个问题。”
“仿真算不出金属的疲惫。”张建军将测距仪递过来,“你父亲要是多检查一遍起落架缓冲器,那天就不会……”
他止住话头,只轻轻拍了拍陈御风肩膀。
陈御风接过仪器,重新建模。屏幕上,起落架运动轨迹缓慢偏移,新角度下锁钩啮合长度增加0.8毫米,冲击力峰值预计下降19%。
他调出加工图纸,在备注栏标注:“战机着陆,差之毫厘,便是生死之隔。”
“现在可以装配了?”周子豪问。
“等我写完这份协议。”陈御风打开加密硬盘,导入最新版飞控固件与结构参数,设置双因子认证权限。文件生成后,他将硬盘锁入保险柜,旋紧四位密码锁。
周子豪抱起检测报告,“我去机加工车间,让他们优先重制组件。”
“告诉他们,铰链孔公差收窄到±0.01。”陈御风补充。
张建军站在模型架前,指尖轻触机翼变形区,“明天带实机来,我要看动态平衡测试。”
“您亲自做配平?”陈御风抬眼。
“二十年前我带学员,连尾翼配重块都亲手焊。”他转身走向门口,“别以为改了个算法就能飞上天。飞机不认代码,只认每一个螺丝拧得有多准。”
门关上后,陈御风坐回操作椅,闭目片刻。左手仍握着签字笔,指节发白。
终端屏幕自动刷新,下一阶段测试序列缓缓加载:**真实风洞低速段全流程验证,预计耗时4小时17分钟**。
他睁开眼,调出空白图纸,开始手写新增参数。笔尖沙沙作响,一行行数字填满边缘空白。
第一行写着:“前缘弯度反馈延迟≤3.2ms。”
第二行写着:“襟翼作动器响应死区补偿+0.15%。”
第三行写着:“起落架收放液压压力波动阈值修订。”
笔尖突然一顿,墨迹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
他盯着那团扩散的黑痕,没有擦拭。
窗外,天色微亮,实验室灯光依旧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