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遗址线索,终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最新章节。

指尖从口袋抽出时,纸团已不再皱得难以展开。陈御风将它平铺在实验台边缘,借着全息投影残余的微光辨认上面潦草的页码数字——那是几天前从张建军办公室顺手抄下的索引,原本只为核对一本旧书的章节位置。

他转身走向资料架,手指掠过一排泛黄书脊,最终停在一本《航空发动机原理》上。书皮磨损严重,边角卷起,显然被翻阅过无数次。他轻轻抽出,翻开至最后一页。

一张照片滑落。

陈御风俯身拾起,目光凝固。画面中是广袤沙漠,沙丘层层叠叠围成天然屏障,中央一块混凝土平台斑驳开裂,一架战机残骸静卧其上,机身蒙尘,编号模糊,但机头倾斜角度与垂尾轮廓,与系统地图中标记的西北遗址红点完全一致。

他调出空中投影,叠加比对。坐标、地形、残骸姿态,三点重合。

照片背面有字,墨迹深浅不一,似在颠簸中写就:“东风-3原型机试飞终点,1965.4.17,七人殉国。”

笔迹苍劲,末尾“国”字拖出短促收锋,像是写到此处突然停笔。

投影中的红点仍在闪烁,频率缓慢而稳定,仿佛心跳。此前系统从未标注任何背景信息,仅以高亮提示地点权重。此刻,现实证据与虚拟指引首次交汇,不再是孤立的技术信号,而是指向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陈御风将照片夹回书中,动作轻缓,如同安放遗物。他盯着投影良久,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系统为何偏偏在此刻激活该坐标?隐身涂层数据包解锁后,隐藏任务链进度更新为三步完成,下一步本应是技术验证或材料合成,而非历史追溯。

除非——系统判定,真正的技术源头不在未来,而在过去。

脚步声自门口传来。

张建军站在实验室入口,肩头落着细灰,外套领口沾着风沙痕迹,军绿色飞行服袖口磨得发白,右手搭在门框上,指节略显粗糙。他没有开灯,只是静静望着陈御风。

“你看到了。”他说。

陈御风未回头,“您早就知道这个地方。”

“不止知道。”张建军走进来,目光落在那本书上,“我师父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就是护送东风-3的数据胶卷返程。他在空中写了三页手记,用铅笔写的,说万一坠毁,捡到的人至少能看懂几个参数。”

陈御风终于转身,“那后来呢?”

“飞机没回来。”张建军声音平稳,却像压着千钧重量,“地面搜救队找到残骸时,驾驶舱已经塌陷。他手里还攥着记录本,烧了一半,剩下几行字还能辨认——‘推力达标,但燃烧室振荡未解。若后人见此,切勿沿用第三级涡轮设计。’”

实验室陷入短暂沉默。打印机待机指示灯微微闪烁,映在两人脸上。

“您为什么不早说?”陈御风问。

“因为没人能证明它存在。”张建军走到实验台前,手指轻触那张照片,“官方档案里,那次试飞从未立项。基地代号被抹去,参研人员名单注销。对外说法是‘气象观测飞行意外’。可我知道,他们不是死于意外,是死于技术封锁下的孤勇。”

陈御风低头看着系统界面。贡献值5000点,三级权限已启,隐身涂层数据包载入,但隐藏任务链仍卡在第三阶段。他尝试调取下一环线索,系统仅回应一行文字:【需实地签到,历史权重认证通过后开启】

原来如此。

不是所有技术都能靠签到直接获取。有些必须抵达现场,让系统确认宿主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您刚才……是从哪儿回来?”陈御风忽然问。

张建军顿了顿,“城郊老航校档案馆。翻到了一份1964年的运输调度单,写着‘特种设备运往K-7区’,附注‘严禁拍照,违者军法处置’。K-7,就是那个遗址的代号。”

他从内袋取出一张复印件,递过去。纸上字迹模糊,但有一栏清晰可见:【装载物:YF-12核心机 × 1,备用燃料罐 × 4,测控终端 × 2】。

“YF-12?”陈御风眼神一动。

“我们最早的自研航发原型。”张建军说,“比涡喷-8更早一代。当年没有仿真软件,全靠实飞测试。七名试飞员轮番上阵,每人只敢加力三十秒,怕整机解体。最后一次飞行,他们拼到最大推力,录下了完整数据,然后……就没再降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