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图纸拼合,五代全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最新章节。

金属片在掌心压出一道浅痕,陈御风没有松手。他跨过安全屋门槛的瞬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腕表背面的编码与那枚三角残片在记忆中严丝合缝地咬合。周子豪紧随其后,芯片盒贴着胸口收进内袋,脚步未停。沈昭华最后一个进入,反手锁死合金门栓,旋钮转动三圈,确认电磁锁红灯亮起。

室内灯光自动感应开启,冷白光线洒在中央操作台上。台面早已清空,仅留一块防静电垫,边缘残留着航模胶水干涸后的透明结块。陈御风解开飞行夹克拉链,从内袋取出一叠用防水膜包裹的图纸残片。他将膜撕开,动作缓慢,仿佛怕惊扰某种沉睡之物。

“开始吧。”他说。

周子豪戴上防尘手套,取出便携式光谱仪。仪器启动时发出低频嗡鸣,探头对准第一张纸质残片。屏幕跳动几秒后显示:**分子结构匹配度98.7%,氧化层厚度1.3微米**。

“边缘模糊。”周子豪低声说,“直接拼接误差会超过五微米,关键参数区可能错位。”

陈御风点头,抽出随身签字笔,在残片右上角轻轻标记一个圆点。那是前世某次试飞任务中,他在驾驶舱记录紧急修正参数的习惯位置。笔尖落下时,指节因旧伤隐隐发颤,但他手腕稳定,线条精准闭合。

“按基准孔位校准。”他将两张残片并置,用镊子夹起微量航模胶水,沿边缘涂抹。胶液透明且具备延展性,能在不损伤材质的前提下提供临时固定力。他屏息调整角度,直到两片之间的缝隙几乎不可见。

沈昭华站在终端前调出模型数据接口。她插入芯片,系统提示音响起:**检测到原始图纸加密协议,需物理拼合完成度达95%方可解锁**。

“还差三段。”她说。

最后一块是金属箔片,表面覆盖复合涂层,触感冰凉。周子豪用紫外灯扫过,突然抬手示意:“这里有隐藏编号。”

一行极细的蚀刻数字浮现于箔片背面:**Σ-7DZ-15A**。与之前俘虏纹身、服务器主板编号形成完整序列链。

“这是总控标识。”陈御风接过箔片,将其置于拼图中央预留的凹槽。随着轻微咔哒声,所有残片边缘同时泛起微弱蓝光,像是被某种内在电流唤醒。

拼合完成。

整幅图纸在灯光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完整性——一架五代机的全貌首次清晰展现。气动外形打破传统布局,主翼与机身融合处存在十二处非对称切口,尾喷区域无常规矢量舵面,取而代之的是环形阵列分布的微型喷口群。

“这不是单一发动机推力控制系统。”周子豪声音发紧,“这是网状分布式动力架构。”

他连接三维建模终端,导入图纸坐标系。软件刚运行三秒,屏幕弹出错误提示:**单位制冲突,检测到非ISO标准参数组**。

沈昭华切换至另一台设备,加载私藏算法包。程序载入时进度条缓慢推进,最终替换核心解算引擎。模型重建启动,线条逐帧生成。

当机体剖面图展开时,所有人凝住呼吸。

主发动机并未居中布置,而是分解为六个模块,分别嵌入机腹与机背骨架节点。每个模块连接三组微型矢量喷口,共三十六个独立推力点,通过神经网络实时协同调节输出。

“亚音速零仰角起降可行。”周子豪快速输入模拟指令,“甚至能在悬停状态下实现三百六十度原地转向。”

“这不是飞机。”沈昭华盯着投影,“这是会飞的智能体。”

陈御风沉默良久,忽然转身走向角落的资料柜。他拉开抽屉,取出一本笔记本,封面磨损严重,页边卷曲。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抄录着一段授课笔记:

> “飞行员不是机器的附庸。真正的飞行,是人与系统的双向驾驭。”

下方备注栏写着日期:三年前,张建军讲授《高阶飞行控制理论》。

他继续翻页,又见一行字迹:

> “中央集权式的控制系统终将遭遇瓶颈。未来属于分散式、自适应的动力分配模式。”

陈御风猛地合上本子。

“天命由人不由天。”他低声重复。

这句话曾挂在张建军办公室墙上,墨迹浓重,笔锋如刀。当时他只当是励志标语,此刻却豁然贯通——那不是口号,是设计理念的宣言。

分布式动力架构的本质,正是将飞行控制权从中央主控单元解放,赋予机身每一个节点自主响应能力。如同人类神经系统,无需大脑每时每刻下达指令,肢体也能根据环境做出即时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