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文房四宝(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在这个时代要办学堂,就要首先解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然后就书籍的印刷。

李隆基回到潞州之后,就去潞州的造纸的工坊,去调查纸张价格居高不下的具体成因,工坊的东主详细介绍了工序方法,进行一一讲解:

首先是漂塘:将麻皮置于水塘浸泡100天,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藤树皮植物原料捣碎。

第二步是煮楻足火:把碎料用大锅煮烂,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直到煮成合适的浓浆。

第三步是荡料入帘:待浓浆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工匠,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第四步是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第五步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李隆基看着纸坊整个程序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生产量和价格居高不下。

纸坊的东主是叹了口气说到:“因为使用的的麻是主要原料,百姓穿的也是麻衣,造成纸张原料的短缺,原料价格高。”

听到这里李隆基明白了,自汉朝起,棉花已经经西域传到中原,当时是当一种奇花进献给皇帝的,称吉贝,意为吉祥的宝贝。

后有商贾自天竺(今印度恒河)棉花引进到中原种植,纺织棉布,中原称为白叠布,由于种植被氏族门阀控制,棉布衣服是富贵之家穿着。

一般不会让底层乡民穿着,冬天乡民都是给麻衣里填充动物的动物毛,羽毛,多层的麻衣,天冷时一般很少出门。

许多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棉花的育苗许开春后才能进行,大面积种植要二三年以后,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先解决眼前的困难,棉花的推广种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穿越者有着改变一个时代技术优势。

李隆基在官场的造纸坊内,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有人说是《永乐大典》《天工开物》随葡萄牙人到达欧洲,使欧洲科学技术短短几十年爆发性增长起来。

李隆基借助《天工开物》里记载的竹子造纸开始了实验:

采集竹子,将竹子,砍成7尺左右的扎成捆。

用石灰水浸泡15-20天,让竹子脱清。

浸泡完成后,将竹子清洗干净,并将竹子已经泡软的青皮削去。

将露出的白色纤维切成小段,并捶打至纤维细丝。

研磨纤维细丝至浆状。

将竹浆和石灰一起在大锅内一起蒸煮七日。

将煮熟后的竹浆通过比较大竹编隔断过滤到在水池中,并搅拌均匀,沤在水池中。

沥干水分,再用柴灰浆过,之后放入釜中,按平表层后平铺一层稻草灰。不断用开水淋在竹浆上,在高温下让竹浆质地变得更加细腻。

将竹浆倾倒带到有流动水的地方仔细清洗干净。

用木槽盛放处理好的纸浆,以竹帘在木槽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然后将帘覆过,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

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这个竹纸的制作时间会比较长,其实原料和制作工艺都不复杂,需要反复的实验。

李隆基召集高出市场薪酬两倍工资,汇集工匠和技艺师,改造现有的几家造纸坊,对竹子造纸进行实验。

当春季四月李隆基成立的农技司的屯田农地已经开始时候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时,纸坊传来好的消息。

唐朝时期温暖湿润气候让北方中原地区是真正米粮丰足,牧草丰富。

李隆基来到纸坊,看见一叠叠白纸,相较于用麻做的纸更加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

宋朝有人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

“好,凡参与者按集体每人赏雪花盐一升,500文,肉十斤。”

中国历代一直缺少钱币,很多时候,赏赐都是以绢、丝、缟、肉等物品进行赏赐,宋以前银子不作为货币,大额的交易多以绵布、丝绸,等作为支付货币。一直到真正的纸币出现(这说的是人民币,可不是宋朝饺子、明朝纸钞、金圆券等)。

一众工匠谢赏,李隆基欣喜不已,新的原料造纸成功,就是一场社会改革胜利。

竹子满山都是,采伐竹子方便。比之前提取麻皮原料,成本更低廉,

新建的纸坊紧靠南源河,布局规划更合理,分工更明确,大量使用翻车、筒车水利机械,设计巧妙,现在纸坊可雇佣上千工人,正常开工每天可产纸五千刀,书籍印刷的纸张解决了。

李隆基对着高廉到:“继续照此再建三座造纸坊,在此地建烟霞坊,和建造的各处工坊一样,坊内工坊和住宿合理布局,技术保密,招聘技师,帅选学徒,做好向大唐各地建造纸坊的准备,传信给各地商铺东主,各州府寻找合适地点,为建造造纸坊做准备。”

高廉拿着毛笔,看着桌上白纸:“殿下真是天资聪慧,天赋秉异,有巧夺天工之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