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苏医生(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梦里才知身为客》最新章节。
“对”
“我可以试着帮你吗,我真的是学心理学的”她有些小心翼翼的问道。
“可以”
“听说你前段时间有带其他女孩子回家,在魏蓝和你分手的第二天晚上?”
“是的,她是我福利院时候认识的妹妹,那天夜里她来收拾东西刚好撞见,有机会可以介绍你们认识”
她好像是内心松了一口气,朝我笑了笑,“好啊,我这个人嘛最喜欢交朋友了。”
“那你以后要叫我苏医生了哦,我就是你今后的专职心理医生,可千万别想离开我们手掌心”
“我先和你讲一个故事吧”
苏医生开口讲了起来:蛤蟆先生最近状态不好,他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可他现在陷入深深的抑郁不能自拔。朋友里智慧又强势的獾、关心朋友但又有点絮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决定共同督促蛤蟆先生去接受苍鹭医生的心理咨询。于是开始了一场走近自我的旅程。
第一次开始。苍鹭医生一开始就告诉蛤蟆先生:走进自我的过程是一种自我选择,没有别人可以强迫你,于是第一次咨询在蛤蟆先生对自己的低评价和抗拒声中结束。
接着开始,苍鹭医生循循善诱的问道:你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由于蛤蟆先生一直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难作答,医生转变方式具体问道:你在生病时的感觉如何。通过捕捉蛤蟆的情绪和积极引导蛤蟆叙述具体事件,苍鹭医生的积极倾听和不断发问,让蛤蟆先生开始感受自己想法和开和审视自我,初步引出“儿童自我状态”。
然后,医生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着重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及其具体内容:儿童的基本情感和行为模式,并强调理解童年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通过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医生给予的共情和理解给了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开始时,蛤蟆由于回忆童年创伤而悲伤、愤怒。结束后,蛤蟆因为更清晰地了解过去和对医生的分享而变得轻松。帮助来访者明确了:他一直在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泄愤怒。
第二次到第五次咨询主要推导出了蛤蟆先生的“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其本质是因为童年体验的所有情感演变所形成的无意识行为模式。当遇到一些特定情形时就会自动触发该行为模式,正如巴甫洛夫实验中听到铃声响就会下意识流口水的狗。
第六次咨询,通过之前对童年的回忆,引出“父母自我状态”以及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如何运作:本身强大又有更为完善人格的父母对于儿童就是强势的独裁者,儿童基于爱对父母的某些不当行为在恐惧中逆来顺受,父母基于自身爱的定义又会强加给儿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和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最后医生通过引导启示他:蛤蟆一直在因为父母之前的不当行为惩罚自己。
第七次咨询,医生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并引导蛤蟆理解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第八次咨询,蛤蟆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也指出了面对强势的长辈时的无能为力,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渐获得能更客观地看待事件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医生不带价值判断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予了其极大慰藉。
最后两次咨询,医生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随后蛤蟆发生了更为激烈的阻抗,蛤蟆发生了一场颇有意义的爆发。
总而言之,每个人的自我状态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大家身上都存在着这三种自我状态,没有高下之分,但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下,人会条件反射地作出行为和情绪反应,所以无思考,因此也无法促进人成长。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人才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倾听别人而不马上驳斥。
至于人生坐标: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而自证预言就是: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某种态度和观点看待事物,这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形成我们价值认同的底层架构,之后会因为一些事件进行修正,但很难变化,就像在一个心理游戏中构建出一个世界,只有医生不断的的共情和理解才能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
......
“懂了吗,小菜鸡”苏沫一脸正色的看着我,脸上因为刚才讲的太过激动有些红扑扑,拿起水杯喝了一大口水,拍拍自己鼓鼓地胸脯。
“那么,你就是小蛤蟆,而尊敬的苏医生我就勉为其难的作为你的心理导师苍鹭医生,sure?”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吧,首先是走进自我,到时候分享分享你的经历让我来帮你诊断,”她跃跃欲试,眼神仿佛是看到了一只待宰的羔羊。
“你确定要听?我倒是没什么不能讲的”,我戏谑地看着她。
她连连点头,一本正经地用手比了一个“ok“,颇为自得地说:“我可是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