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天竺达摩见志公(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济公传奇》最新章节。
却说宝志和尚,他常手持锡杖,杖头挂剪刀、镜子等物,能预知未来事件,甚至通过分身术实现三处甚至多处分身,因此得以自由游历各地而无人能捕捉其踪迹。
宝志和尚神足无极,遨游华夏各地,甚至在其他国家旅行,而普通人民不知其情状。
这一日,宝志和尚推算日后,将会有一位南印度的高僧来到中国传扬禅宗佛法,而这个高僧就是日后来中国的大名鼎鼎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原名菩提多罗,本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也,姓刹帝利。
当时的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尊者来到此国来,受到香至国王的供养。般若多罗尊者知道菩提多罗的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
一日,般若多罗尊者与三位王子在法堂讲谈经典。
于是般若多罗尊者便以香至王所施宝珠询问三位王子:“此珠圆彻明亮,还有能超越它的吗?”
般若多罗尊者虽然是在问珠,实际是窥三子所得之法也。
第一王子和第二王子皆如是回答:“此珠是为七宝中最为尊贵者,再没有可以超越过它的宝物了。若不是尊者道力弘深,谁能得受此宝?”
香至国王的第三位王子菩提多罗言道:“此珠仅为世间之宝,却不足为最上珍宝。以我所见,在所有的宝物中,法宝为最上宝。此珠之光是世间光,不足为最上光。而在所有的光芒之中,智慧之光方为最上光。”
般若多罗尊者又问:“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菩提多罗答道:“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般若多罗尊者又问三王子,道:“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三王子菩提多罗答:“人我最高?”
般若多罗尊者问:“诸物之中,何物为大?”
三王子菩提多罗答:“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尊者因为国王治病,得请入王宫入宴。
菩提多罗从小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父王去世之后,本来接替王位的菩提多罗王子随般若多罗尊者处出家。
般若多罗尊者说道:“聆子慧辨,于色相已磨刮皆空,于宗旨已通达殆尽。吾为汝更名曰达磨。夫达磨者,通大之仪也。子顾名思义,如来正统,予目望子传之。”
至此,菩提多罗更名达摩。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
菩提达摩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
菩提达摩问师父般若多罗道:“启禀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
师父般若多罗尊者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震旦就是中国的意思。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
师父般若多罗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
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
师父般若多罗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菩提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
师父般若多罗又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 听我的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菩提达摩又问师父般若多罗,道:“佛法从天竺传到震旦之后,天竺国未来命运如何?”
般若多罗尊者说道:“震旦乃是中央有福之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圣贤英豪辈出,乃是佛法发扬光大最佳之地。而天竺国人民原本信本土婆罗门教派居多,以日月星自然幻想为神,行偶像崇拜,人民不行正法,恒河水受到污染,从此不再洁净。男子女人多有痛苦,甚有男子与野兽行篝,渐渐日久,天竺也和泰国一样,盛行变性人妖。乃至西方恶势力宣扬放纵之邪门歪道,祭祀恶魔为灵,组织整合资源,恶人之间互相包庇,奴役百姓平民,甚至擅害人民,移人器官安自身体,以为长命。种种非法,令天地正气不足,而恶人邪魔从生。”
般若多罗尊者又说:“震旦之地,传承文化,包容互惠,人有神性。只是到了清朝之后,多有屠杀,逼迫百姓剃发易服。当知,当知,清朝时期,所谓剃发与佛教不同,留有金毛老鼠辫子,百姓儿童从小剃发,导致邪风容易入脑,智力难高。华夏文化,千年传承,男女老少本该留发,长发,扎发有按摩脑门穴位,回归神性。千年之后,有铁鸟铁车,电力升降之梯。只是那个时候,全国各地世界人民多娱乐沉迷,不识真道,不自努力。唯有紫薇大帝的珠子分身的伯邑考转世再来华夏,以救人心。”
菩提达摩闻言,心中又震惊又感动,又问道:“何故有此贤人出现中国?”
般若多罗尊者回道:“此子乃是极善纯洁之人,本手商末周初的西伯侯长子伯邑考转世,人品高洁,身貌最美最俊,千年之后,转世震动,乃是为了觉悟当时人民之心。那时,人民将娱乐至死的观念抛弃,努力振作。奈何奈何,此大善大德之人,遭朋友出卖,签之单位,违约之金不合理而高,对此好人种种逼迫加害十二年之久。此贤人以身命令众生人民醒悟,从此世界各地人民消除恶见,团结友爱。而害此善人的那些恶人都会遭到世间最严厉的恶报。”
般若多罗尊者又说:“一双生命,属兔属龙,如日明媚,如月温柔,以身命感化人民。还有一贤,先世宿命,能做文章,会写小说,以文化人,爱民如子。如是此人,将来有言,好把旧书多读到,一言之解见分明。”
然后般若多罗尊者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
菩提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
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
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
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
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
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
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
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
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
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
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
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
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
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
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
僧众们听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
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
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
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
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
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
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
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
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
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
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恶人,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
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 :“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
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
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对方说 :“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
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
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
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 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 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
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 ,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
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
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 也没有能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