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东风压倒西风》(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文豪1983》最新章节。

“我们青年人不应该相信玄学,但我在这里情愿相信,宝岛读者的美好祝福帮助我躲过一劫。我和他们心意相通,我相信它是幸运的见证,所以要把这件宝贝送给你。”

余切如是说。

这是第一天录制的内容,晚上摄制组分成两拨人,一拨人审片,一拨人继续拍摄。

到余切睡觉之后,他们仍然在开小会,并对自己白天的拍摄成果进行总结。

他们发现啥呢?

在余切摆龙门阵的时候,所有拍摄的人都听进去了,活儿都快忘记了干。现在重新播放也是这样,播一次播两次,大家还是忘我的听。

金镶玉大奖牌,宝岛书友,传闻中的余光钟和李傲撕逼,哥伦比亚屠杀案……太有意思了。

有人忍不住感慨:“余老师这经历,比电影有意思多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放电视台播放可惜了,该拿去电影院卖钱,五毛钱一张票!保证能大卖!”

木青也觉得头一天拍摄很成功,笑道:“那我们就要给余老师版权费了,他的版权费是很高的,我们电视台给不起。”

此后,《东风压倒西风》摄制组一直跟着余切,无论余切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形影不离。

余切和大使见面,余切参加华人大富豪王安的慈善晚宴,甚至于余切和宫雪的通话,聂伟平约余切打牌,这都被记录下来了。令他们叹为观止,觉得太精彩了。

有些自然是不能放到纪录片里面给大众的。比如,余切好像和宫雪有些亲密?比如,有些余切的牌友,不太能提名字?

木青说:“这些只能让后人来评判了,只能作为我们的拍摄资料。”

“也许以后研究员写论文用得着。”

没有人觉得余切在做一些过于出格的事情,因为他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无法用现成的案例去套用。他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一次价值观。

余切现在回美国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

曾经他主要是受华人读者的欢迎,因为他代表大家都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种形象在黄种人当中比较少见;从哥伦比亚回来后,他走得更远了。

现在连白人也喜欢这个作家,用《纽约时报》上一位评论者的话说:“美国有很多作家宣称自己是海明威的继承人,他(指余切)没有这么说,但他已经是。”

的确,又支持红色,又上过战场,杀过敌人——哪一个所谓的继承人能有这么硬核?

海明威要活在了现在,该说“我乃余切继承人”。

在哈珀组织的作家沙龙中,余切也很受欢迎。

《2666》是一个炫技之作,本身故事性不强,厉害的是几乎用到了所有写作手法;而余切在现实中的经历,弥补了这个故事的不足,这是本难得能出圈的文艺。

从全美各地赶来的本土作家中,有一个叫“莫马迪”的印第安裔作家对余切格外热情。

摄制组拍摄到,莫马迪先生在波士顿大学见到余切后,狠狠的拥抱了他。

莫马迪和马识途的年纪差不多大,长得居然也有点像马识途,如果他自己不说英文的话,他简直就是个中国老头。

所以余切对这个人也特别热情。

莫马迪是个倒霉蛋,年轻时作为印第安人被狠狠整,老了之后族人被杀得差不多了,又被作为族群文化多样性,被“像珍稀动物那样”圈养起来。

这个老头子道:“余先生,我多希望你是一个美国人,这样在我走之后,我们印第安人就不会迷失方向。你的文字能让我们团结起来,你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余切安慰他:“印第安人会诞生自己的作家的。”

这个老头摇头道:“难,难……”

余切说:“我相信你将来会看到很多印第安作家的,只要印第安人看我的书,我就会和印第安人站在一起。”

莫马迪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余切并非全知全能,莫马迪这个人对他来说太陌生了,他私下里找人问“这个莫马迪到底是谁?”

有人告诉他:“莫马迪是印第安人现在的精神领袖,他就是印第安人的李白,大文豪。”

对印第安人来说,莫马迪是个天王巨星一般的大人物,他开启了美国原住民文艺复兴运动,没有他就没有印第安文学。

就以获奖数量来说,他比当前的余切还要厉害得多,美国诗人学会奖、普利策奖等等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每一个印第安人,都会看到他的。没有他,印第安人等同于在文学上灭亡了。印第安人不会说自己的语言,也不会写自己的文字。”一个大学教授告诉余切。

余切恍然大悟。

又是个本地的天王巨星,西方中心论的世界下就是这样,无论是泰国、马来西亚、还是印第安土着……只要你进入不了西方视线,甭管你写的多好,你都属于“查无此人”的状态。

他对这种事情感到愤慨,所以在镜头前悄悄说:“我希望四十年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莫马迪是个厉害的人,但他的诉求无法被人知道。”

木青忍不住问他:“那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作家们,要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最起码,我们中国作家怎么办?”

“答案就在我们的纪录片名字上。”余切说。

个别人的境遇,还真是可以靠天赋来开挂的;但是群体性的境遇,只能这一群人都来努力。

莫马迪是个印第安血统的独苗,印第安文学现在后继无人——不然怎么会出来一个德国大白妞宣称自己是印第安后裔?

“印第安人为什么不愿写?”余切感到纳闷,“我的家乡万县是一个小地方,小小的万县就诞生了马识途还有我,还有诗人何其芳……”

卡门知道这个事情。她说:“在你的祖国,那个被葡萄牙管着的小地方,诞生过什么伟大作家吗?”

“你是说葡萄牙人仍然在殖民印第安人?”余切感到震撼了。

“不是,我是说,印第安人现在有开设赌场的权利。他们太容易赚到钱了,自甘堕落,就不会从事文学这条路了。”

余切道:“那不奇怪了,假如我一开始就是个百万富翁,我应该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

卡门大笑:“还好你曾经贫困过。”

于是,余切又在摄像机前谈起了自己当初如何骑自行车,并寄去了那一摞稿子。“我最开始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主要是想挣点钱。”

“当然,我现在想法又变了,确实也做了些事情。你觉得马尔克斯、鲁迅这些人,一开始就是他们吗?人是需要时间来成长的。”

“所以咱们年轻的时候想改善生活,这不是什么羞耻的想法;当然了,你有钱之后就要做好事了。”

木青感觉余切很适合做老师。据说余切从燕大硕博毕业之后,就会留校任教。

他又是个作家,说不定他会是个新世纪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在这期间,为了给“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冲奖造势,一些来到波士顿的作家表达了对余切作品的支持:“他是个多面手,他是个能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的篮球运动员,他是拉里伯德那样的人,但还要更全面。”

从1981年到1986年,波士顿这个城市的篮球队统治了美国的篮球比赛,而白人球员拉里伯德是篮球队中的核心人物。

因此,作家们在波士顿这个东道主这里,用“比拉里伯德更全面”来形容余切,也算是另一种入乡随俗。

央台组织的拍摄组在这里,终于遇到了文化不通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