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最新章节。

周成业沉默片刻,低声道:\"总有一天会的。等那些文物和真相重见天日,等……\"他的声音哽了一下,\"等那些牺牲的人得到他们应有的纪念。\"

第二天清晨,他们换上码头工人的衣服,混入装货的队伍登上了前往新加坡的商船。船缓缓驶离香港,周小小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周小小扶着船舷,望着香港的轮廓一点点缩成模糊的黑点。周成业走到她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纸包,里面是陆编辑塞给他们的几块压缩饼干。

“先垫垫肚子,”他把饼干递给妹妹,“陆编辑说,到了新加坡,会有人给我们安排新的身份。”

周小小咬了一口饼干,干涩的口感让她想起陈叔烤的红薯。她低头看着掌心的野山楂,果皮已经起了皱,却仍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酸甜气。

商船在海上颠簸了五天。他们躲在货舱角落,靠着陆编辑留下的干粮度日。周成业总在夜里悄悄打量周围的人,警惕地听着各种口音的交谈,直到第六天清晨,船身平稳下来,甲板上传来陌生的叫卖声。

“到了。”周成业推醒打盹的妹妹,眼里闪过一丝紧张。

码头上人来人往,肤色各异的搬运工扛着货物穿梭,空气中混杂着香料与海水的味道。一个穿长衫的中年男人举着块写着“南洋书局”的木牌,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周成业攥紧口袋里的信,拉着周小小慢慢走过去。

“是陆先生介绍来的?”男人低声问,眼神快速扫过他们。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引着他们穿过喧闹的街道,拐进一条僻静的巷子。

“我姓林,负责南洋这边的接应。”男人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这里是华侨办的寄宿学校,你们先以学生的身份住下。”

校园里种着高大的凤凰木,鲜红的花朵落在草地上。周小小看着嬉笑奔跑的孩子,突然觉得眼睛发涩。林先生给他们取了新名字,周成业成了“陈业”,她则是“陈小小”。

日子渐渐安稳下来。周成业跟着先生们读书,周小小养着腿上的伤,偶尔帮校工整理图书。只是每到深夜,她总会梦见上海的弄堂,梦见父母塞给她布包时的眼神。

一个月后的傍晚,林先生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香港那边传来消息,刘干事的人还在追查。”他翻开一张地图,“南洋也不能久留,你们得去更远的地方。”

“还要走?”周小小攥紧衣角。

“去美洲,”林先生指着地图尽头,“有华侨社团愿意收留你们。等风头过去,再想办法回来。”

周成业沉默许久,抬头问:“那些文物……真的安全了吗?”

林先生点点头,眼里带着敬意:“沈教授他们已经把东西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等时机成熟,总会让它们重见天日的。”

出发前夜,周小小坐在凤凰木下,把野山楂埋进土里。周成业走过来,递给她一本笔记本。“这是我偷偷记的,”他轻声说,“记着我们走过的路,记着那些帮过我们的人。”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一颗小小的山楂树。

轮船离港那天,凤凰木的花落了满船。周小小站在甲板上,望着海岸线慢慢消失,突然想起沈教授的话——“总有一天会回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

她抬头望向天空,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海面上,像碎金般闪烁。周成业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顺着她的目光望去。

“会回去的,”他说,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我们和那些东西,都会回去的。”

海风吹起周小小的衣角,带着她的目光,望向遥远的北方。那里有她的家,有等待着被找回的过去,还有终将到来的黎明。

横渡太平洋的航程漫长而颠簸。周小小常在甲板上望着无垠的海水发呆,有时会拿出那本笔记本,摩挲着最后一页的山楂树。周成业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船上华侨那里借来的书籍被他翻得卷了边,他说:“多懂些道理,将来才能保护好该保护的东西。”

一个月后,轮船驶入旧金山港。码头上,举着“安”字木牌的老者正踮脚张望,那是华侨社团的接应人。老者引他们坐上马车,穿过鳞次栉比的洋楼,最终停在唐人街深处的一间中药铺后巷。

“以后就叫我周伯吧。”老者推开一扇雕花木门,“这里是同乡会的落脚点,你们先在药铺当学徒,慢慢熟悉环境。”

药铺里弥漫着当归与艾草的香气,周小小跟着账房先生学认药材,周成业则帮着炮制饮片。夜里,他们睡在阁楼的竹床上,听着楼下唐人用带着乡音的粤语交谈,总觉得像隔着一层薄雾。

半年后的一个雨夜,周伯拿着一封加密电报匆匆上楼:“国内传来消息,沈教授在转移文物时暴露,已经牺牲了。”

周成业手中的药杵“当啷”落地,周小小猛地抬头,眼眶瞬间红了。那个在码头帮她别好袖口、在甲板上承诺“总会回去”的身影,突然变得像上海的灯火一样遥远。

“但他完成了任务,”周伯声音沙哑,“文物已经通过秘密渠道运到了北平。”

那天起,周成业变了。他不再只埋头读书,开始跟着周伯接触社团里的人,学看航海图,学用无线电发报。周小小则把那本笔记本翻得更勤,在空白页上画下沈教授的眼镜,画下陆编辑严肃的脸,画下林先生办公室里的凤凰木。

又是三年过去。周成业长成了挺拔的青年,周小小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一个深秋的清晨,周伯交给他们一张船票:“回去吧,国内的形势变了。”

登船那天,唐人街的银杏落了满地。周小小摸了摸口袋,里面是临行前周伯塞给她的野山楂籽——当年她埋在新加坡的那颗,竟被华侨辗转带了过来。

轮船驶离港口时,周成业指着东方:“你看,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周小小把山楂籽攥在掌心,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夜晚,沈教授说“那些东西总会回到该在的地方”。她抬头望向天际,晨光正穿透云层,在海面上铺出一条金色的路。

甲板上的风带着暖意,周小小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今天,我们要回家了。”

船在海上航行了数日,终于渐渐靠近祖国的海岸线。周小小和周成业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熟悉又陌生的陆地,心情格外激动。

刚下船,就有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人迎了上来。“是周成业和周小小吧,我们是来接你们的。文物已经妥善安置,现在国家需要你们把这些年在海外的见闻和所学知识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