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出价(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

只是不临海这一条就足够否认其价值了,因为这个时代的运输成本太高,所有国家对内陆殖民地的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都相当有限。

而且施瓦岑贝格亲王既然能点出这一点就证明他已经看穿了帕麦斯顿的伎俩,也就是说他之前的一切谋划都白费了。

不过有可能是这些年受的打击多了,帕麦斯顿也没有表现得太过气愤或者慌张。

“那如果再加上信德土邦呢?”

信德土邦同样是英国刚征服的土地,一样的统治不稳,同样位于西北边陲一样是等于挡在了英国人前面。

而且沿海,并且与旁遮普相连,对奥地利帝国来说可是大大地有利。

不过有一个问题,这里虽然有印度河流过,但是由于常年地乱砍滥伐,外加临近塔尔沙漠,信德境内有大片的沙漠化地区。

最气人的是还有英国学者一直在贬低信德土邦的价值,声称征服信德土邦的行为是愚蠢的罪恶,而且其影响力相当巨大。

帕麦斯顿敢肯定奥地利方面一定会借着这个机会狠狠压价,不过旁遮普和信德两个新征服的土邦已经是英国可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即便是此时英国无法确定能不能保住印度殖民地,他们也不可能向奥地利帝国许诺更多的土地,毕竟奥地利帝国如果真的控制住了印度的局势,那他们岂不是亏大了。

奥地利人要求得再多,那就只能征求伦敦方面的同意了。

不过帕麦斯顿敢打赌奥地利人一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在此时这种行为太像是拖延时间了。

然而即便是奥地利人愿意给帕麦斯顿时间,他也不得不考虑奥地利帝国是否会和美国达成交易。

如果这段时间奥地利帝国突然和美国达成了交易,那他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

奥地利帝国如果加入美国一方,那么很可能会调解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这样英国不但会失去一个盟友,也会失去一部分对美国开战的理由。

而且还会触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便是美国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将入侵墨西哥的7万多军队全部撤回。

别看之前美军的表现拉胯,那一方面是对英军的实力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临时征召的新兵,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作战经验表现自然拉胯,但远征墨西哥那七万人可是正经八本的常备军。

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去了法国,这个消息帕麦斯顿已经从法国的同僚那里得到了证实。

虽说美国公使似乎与拿破仑三世闹得很不愉快,但如果奥地利帝国加入美国一方很可能会影响之后法国的决断。

在帕麦斯顿看来拿破仑三世是一个标准的投机主义者,虽然此时似乎一直在讨好英国,但从没有立刻答应参加近东战争这件事就可以知道他真正在乎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一旦英国成为案板上那块肉,拿破仑三世说不定是第一个咬上一口的那个人。

除此之外为了对抗奥地利帝国,英国八成还要放弃近东战场。

且不说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鲸吞蚕食,万一俄国从东部继续入侵加拿大,那可真就是末日降临了。

此时俄国人就已经入侵了加拿大,但内陆地区信息不畅。而且各方对其关注度也不够,但加拿大地区确确实实地遭到了俄军的进攻。

所以说即便是英国退出了近东,俄国也不太可能会放过英国。

如此一来英国就要独自面对整个欧洲,再加上美国。

历史上英国能破除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并最终击败法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殖民地的补给和市场,以及在陆地上的盟友。

但现在帕麦斯顿总是感到说不出来的郁闷,英国似乎没有朋友,到处都是敌人。

没人愿意主动出让利益来讨好英国,相反倒是好多国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时背刺英国一刀。

施瓦岑贝格亲王倒是对于信德土邦十分满意,这里不但与旁遮普相邻,更是临海。

只要有海港就不会受英国所制,以奥地利帝国的实力,只要发展个几年就不会再惧怕英国。

而且信德土邦和旁遮普两地相连更好可以阻断英国人向西的道路,而且还可以阿曼帝国的瓜达尔连上,这样说不定还能为日后进军中亚做准备。

施瓦岑贝格亲王觉得现在的条件真的可以考虑,毕竟殖民地的军队通常都不足为虑。

至少奥地利帝国与殖民地国家发生战争每一次都是大胜而归,战损比通常都是几十、上百。

英国人不行可不代表奥地利人也不行,之前是帕麦斯顿的坑挖的太明显,施瓦岑贝格既然已经看出来就不可能事事都请弗兰茨做决定。

他可以看起来无能,但不能真的无能。

施瓦岑贝格亲王又拿出了一张地图,其上标注的信息与帕麦斯顿拿出来那张有着明显的差异。

“勋爵大人,您那张图过时了。这才是新的。”

帕麦斯顿看着那张地图上信德省赫然变成了半沙漠地带眼睛却眨也不眨。

“可能是我拿错了。不过贵国为什么对印度的地理如此清楚?”

地图当然是帕麦斯顿故意拿错的,不过他拿的可不是伪造的,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绘制的而已。

帕麦斯顿那句话显然是意有所指,不过施瓦岑贝格亲王只是哈哈一笑,随即指着地图上的标注说道。

“你看这是你们英国人画的。不过是在我们奥地利帝国出版的而已。”

其实由于弗兰茨办的那几本杂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投稿,甚至主动学习奥地利语将自己的文章、作品翻译成奥地利语只为了评奖、出名。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弗兰茨,他们觉得弗兰茨正在用金钱、名誉来腐蚀神圣的学术。

对此弗兰茨只是说道。

“那些我们之中最聪明的人,他们的功绩难道配不上那些财富和荣誉吗?

那本来就是他们应得的。”

此时桌子上这张地图就比英国政府手中的任何一张印度地形图都要细致。

事实上这位地理学家的作品并不只有这一张图,他和他的家人、学生前后绘制了三千多张草图,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在印度亲身走访了十五年,总共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笔记。

不过他并不擅长归纳和总结,更何况是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类书籍,所以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

其实这位老兄带着一百多公斤的纸质资料来到维也纳的时候也把评委们愁坏了,最终找了十几个地质学家一同归纳总结耗时近一个月才有了此时的这本书。

当然这位老兄也不是完全摆烂,正因为先有了这张地图,奥地利帝国的评委会才愿意帮他雇人完成他的作品。

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此时很多的学者和发明家都很穷。

也许他们出身于富裕阶层,也许他们自身的生活还算体面,但他们的财产往往相较于他们的研究来说不值一提。

而且很多人都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上,在这个财富飞速膨胀的时代,他们就很容易落后于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