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未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常思自己过,休诬同道人。

任圜一死,朝议大哗,文武诸臣,皆为鸣冤不平。

安重诲本人亦觉理亏,便放过其家人不问。

历史真相:任圜与安重诲皆为拥立功臣,并为明宗天子宠任,其实并无矛盾不和;即使政见不一,亦能求同存异,共为朝廷出力,各展其能。二人有隙,始于举荐宰相之争。

镜头闪回,明宗初即帝位之时。

韦说、豆卢革罢相,任圜与安重诲、郑珏、孔循议论,推荐继任宰相人选。任圜属意于李琪,而郑珏、孔循却与李琪不合,不欲其拜相入阁。

二人不敢与任圜正面争执,便私谓安重诲道:李琪非无文学才艺,但为官不廉。宰相乃国之重任,非端方有器度者不足以为之,太常卿崔协可胜其任,何必李琪?

安重诲深以为然,遂以此语上奏天子。

任圜听了不悦,便于帝前争论:安重诲未谙朝廷人物,定是为人所卖,以此论蛊惑朝廷。天下人皆知崔协不识文字,而虚有仪表,号为没字碑。臣谓陛下若是误加采擢此人,使其无功者皆侥幸进位宰相,必遗笑天下诸侯,深贻朝廷之羞。且不论治国才能高下,单此“不知书”一项,以臣一人取笑于群臣足矣。夫相位能有几个,岂容更益笑端于天下?

此话虽以自嘲之语说出,但亦甚刻薄,殊不符一国宰相身份。

明宗见其涉于恶语相加,便即笑道:宰相重位,卿等更自详审。然寡人在籓镇之时,曾识得一个易州刺史韦肃,世人皆言其为名家子弟,使其为相可乎?若韦肃未可胜任,则冯道乃是先朝判官,称为长者,可以为相矣。

任圜不接天子之语,只举李琪。

朝议未决,安重诲等退出殿外休息。孔循拂衣而去,且行且骂道:天下大事,自应众宰公议,陛下决之。今日发言者一则任圜,二则任圜。彼任圜乃何人耶,如此霸道!

任圜自殿中出来,故作不闻孔循嘲骂,又追着安重诲絮絮叨叨:论李琪才艺,可兼时辈百人,而谗夫巧沮,忌害其能。今若舍李琪而相崔协,如弃苏合之丸,而取蜣蜋之转也!

安重诲被他逼说,没了脾气,只得含笑不语而止,最终以孔循之言为信。

月余之后,崔协与冯道皆拜相,并无李琪之份。

崔协在相位数年,世人多嗤笑其所为昏聩。然任圜与字重诲交恶,却亦自崔协而始。

依唐朝故事,使臣出于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宫内出,任圜以故事惯例争辨于帝前,声色俱厉。

明宗罢朝,后宫嫔御皆问:妾在长安见宰相奏事,未尝如此高声,盖轻陛下耳!

明宗闻言不答,由是不悦。而使臣给券之例,诏命自内宫签发而出。

任圜益加愤沮,由此遽求罢职。明宗亦不挽留,乃罢为太子少保,出京退居磁州。

闪回结束。明宗李嗣源既平汴州之乱,在当日会盟起兵处怀思一番,遂启驾回銮,还归京师洛阳。安重诲向天子奏报:任圜谋反不成,畏罪自杀。

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但因宠信安重诲,便未加追究。乃着手革除弊政,人民称道,创后唐一代之小康之局。

期间安重诲亦以天下为己任,对内治理江山社稷,对外遏抑藩镇势力,穷尽智思。

明宗李嗣源虽为一国至尊,但以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诲诵读。

安重诲特设端明殿,招纳名士冯道与赵风,专门给明宗讲述治国安邦经略,使其处理政务能力颇有长进。

明宗虽为人宽厚温和,但承沙陀人遗风,轻率杀人,不顾后果。因闻马牧军使田令方所养之马瘦弱且多死,便欲处斩。

安重海劝谏道: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非为明君所宜为也。

明宗认为言之有理,令将田令方赦免。明宗曾派回纥人侯三衔命回国,至甘肃醴泉县时,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未能将马匹及时换给侯三,以致误事。

侯三返回京城,将此事告知明宗。明宗大怒,令将刘知章锁拿至京问罪。

安重诲认为不妥,力陈利害得失,刘知章得以幸免。

当时孟知祥任西川节度使,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蓄志谋反,暗中筹备由来已久。

安重诲早欲裁抑二藩,适遇两川守将更戍,便委派精兵良将前往各州郡任职,逐渐将其地盘分割蚕食。

孟知祥、董璋二人察觉安重诲意图,颇不自安。

安重诲又派李严为西川监军,孟知祥谓天下藩镇皆无监军,遂将李严诛杀。安重诲又将东川阆州分割为保宁军,命亲信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以挟制董璋,又被董璋派人暗杀。

安重诲削藩之举虽未获得成功,但为巩固朝廷集权而致力解除藩镇军权,尽力缩小其统治地盘,亦可谓用心良苦,忠贞可嘉。

安重诲威慑百官,明宗也自畏他三分。

夏州刺史李仁福得知明宗好鹰,便派人送来白鹰,安重诲拒绝收纳。明宗却派人将白鹰悄悄带回宫中,后至京城西郊嬉戏,不免心有余悸,对随从说道:勿使安重诲知也。

自此言可知,安生诲已犯天子忌讳。

另外安重诲虽然勤政,却亦不免欺君擅权,对其心腹偏听偏信,竭力袒护纵容。因其权倾朝野,连皇子李从荣、李从厚都敬事不暇。

明宗使养子潞王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善于洞察,谓其非天子亲生,手握重兵易生野心,日后必为国家隐患;便以内调为名,以夺其军权。

乃矫造诏书,唆使潞王府旧将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趁便驱逐节度使李从珂。

杨彦温知道安重诲在朝中炙手可热,不敢得罪,于是满口应诺,打发来使回报。

字幕:西元九三零年,唐明宗长兴元年。

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趁机关闭城门,不许李从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阳。

李嗣源闻报河中生变,便将李从珂召回朝中,另行安置。

安重诲又唆使宰相纷上奏疏,请朝廷追究李从珂失守河中之罪,欲趁机除掉李从珂。

李嗣源知道此皆是安重诲北后指使,乃驳回一班宰相奏议,只命李从珂暂时赋闲在家,不先予安排职爵,并欲派人招降杨彦温。

安重诲则力主用兵,派侍卫指挥使药彦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讨伐。临出兵时又密嘱二将:务必斩杀杨彦温,不可留其活口。

二人领命,引兵而往,果然旗开得胜,斩杀杨彦温,函其首级而还。

安重诲复奏李从珂部将谋反,主将亦其失职,应予从重处置,以求除恶务尽。明宗闻奏大为不悦,君臣言辞之间激烈冲突,从此二人生隙。

后来禁军将领李行德、张俭上书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整械备装,图谋不轨。

此事后经查证,实为诬陷。李嗣源虽以诬告之罪将李行德、张俭族诛,但也对安重诲起了猜忌之心,命范延光同任枢密使,以分散安重诲权力。

安重诲亦觉自己威震人主,欲图急流勇退,接连申请辞职,终被批准外放河中节度使,再以太子太师闲职,致仕在府。

明宗恐其心怀异志,命义子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以监督安重诲,并使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军前往河中。

李从璋早就怀恨安重诲,即派重兵冲进安府,以大棒猛击安重诲夫妇头部,致其惨死。安重诲被杀之时,便知自己已为天子所弃,遂大声疾呼道:臣死无恨。但恨不与官家诛得潞王李从珂,他日必为朝廷之患也!

李嗣源闻其临终之语,为安抚李从珂,下诏为安重诲定罪。

安重诲既死,唐明宗复召范延光与赵延寿为枢密使,同掌朝政。

忽一日君臣议政,明宗便问范延光:我全国各地,饲养战马,其数几何?

范延光奏道:有骑军三万五千。臣尝计算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即可抵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叹道:肥战马而瘠军人,此朕所愧对将士也。

于是忽想起当年逼迫正副指挥使造反的魏博银枪效节军,不由出了一身冷汗。遂与范延光商议,遗使前至邺都,下密诏于银枪效节都节帅赵在礼,如此如此,永除后患。

赵在礼不敢抗命,遂依皇帝毒计,尽出府库犒赏三军,诱使帐下九名指挥使分率八千效节军,北戍卢台。银枪效节军在北上途中,却钻入唐明宗所设埋伏,将此军联同随营家属并皆处斩,浮尸塞河,永济渠为之变赤。

这支杨师厚所创牙兵,经此杀灭之祸,魏博牙兵跋扈之迹在史籍记载中便很少见到。

唐明宗以诡计灭了银枪效节军,节帅赵在礼被授同州节度使,自此效节军不复存在。但八千将士及万余家属冤魂便永为恶梦,缠绕赵在礼心头,终生而不得去。

同时因无魏博精骑屯守幽、涿二州,其北面契丹及西面党项二族便迅速坐大,成为此后历代中原皇帝心中忧患。

镜头转换,契丹辽国,天显元年。

辽太宗耶律阿保机东征渤海国,先集中全部兵力,攻下西部重镇扶余城,后又围攻首都忽汗城。国王率群臣开城投降,辽国就此统一渤海全境。

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契丹国,以皇太子耶律倍任东丹王。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置官府,从而结束唐末以来辽东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七月二十七日,阿保机在还都途中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谥号升天皇帝,庙号太祖。

阿保机因在班师返回契丹途中突然病逝,并未交代身后承嗣大事。

皇太子耶律倍接到父皇驾崩噩耗,马上动身返辽。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

耶律倍虽为皇长子,但因其崇尚汉化,尊孔尚儒,素为其母不喜。

见二子皆来奔丧,太后述律平乃召文武百官说道:先帝二子皆负德才,以谁继嗣大统,我不能决,今付于诸公。你众卿拥戴何人,可执其鞍辔。

众臣皆知太后意图,遂争先抢执耶律德光鞍辔,欢呼:愿事德光皇帝。

太子耶律倍洞悉母心,知道不能相争,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自愿让位于皇弟。

天显二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尊生母述律皇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应天皇太后,立妃萧氏为皇后。

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然对兄长耶律倍却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实行监视,更不断削弱东丹国实力。为此兄弟之间交恶,矛盾加深。

早有后唐细作,将此事报于明宗。李嗣源窃为之喜,遂遣使持书,密诏耶律倍归唐。

天显五年,耶律倍带妾室与珍藏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后唐,自比吴太伯。当其在金州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乃于海边立碑,刻《海上诗》道: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到达洛阳,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赐姓东丹,名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名李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

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年。

定难节度使党项族首领李仁福病卒,三军立其次子李彝超为留后,报于朝廷。

唐明宗李嗣源担心定难军勾结契丹,诏命以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复命彰武军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定难军留后,并派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安从进到夏州。

李彝超却紧闭夏州城门,拒不与安从进办理交接。

画外音:夏州党项李氏在五代时僻居一隅,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唐等中原王朝,受其封号朝贡不绝,实际保持相对独立,并不断增强实力,参于抗衡中原。至此唐明宗李嗣源企图用调防办法兼并夏州,便受李彝超坚决抵制。

李彝超拒不奉诏,派遣兄长阿王把守青岭门,聚集境内党项诸部自救。又趁药彦稠刚进芦关立足未稳,又派党项兵抄掠官军粮运及攻城器具,后唐军被迫从芦关退守金明。

安从进领军而至,下令猛攻夏州。

夏州原名统万,城垣本是赫连勃勃所筑,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又有党项四万骑兵在四野流动,抢掠粮食财物,致使官军不能收运军粮。

又兼山路艰险狭小,关中百姓运输斗米束柴则费钱数贯,民间竭尽困苦亦无力供应。

围城三月之后,李彝超兄弟登城,对安从进说道:夏州贫瘠,并无珍宝积蓄以充朝廷贡赋,实为祖父世代守此,我等不欲失之而已。朝廷胜此孤城亦不足以扬威,何烦劳师费财!幸将军代为表闻天子,若许我等自新,或使之征伐,愿为众先,不亦可乎?

安从进遂借机下阶,以此语上奏天子。

唐明宗知是夏州城确实难以攻下,无奈命令安从进带兵返回。

当时朝廷久不用兵,出兵却又无功而返,军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赏赐三军,士卒无功受赏,更加骄纵。

从此夏州便与后唐朝廷结怨,每逢周边诸镇有人叛变,则必然暗中与之通连勾结,以达要求贿赂遗赠目的。

长兴四年十月,李彝超上表谢罪,唐明宗乃授任为检校司徒,充定难军节度使。

后唐清泰二年二月二日丁丑,李彝超重病,将夏州军政尽皆托付其兄行军司马李彝殷,之后不久,便即去世。

镜头转换,按下夏州,复说西川。

早在朝廷实施定难节度使换防之策之前,宰相安重诲便怀疑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有反叛之心,遂命亲信将领分守两川治下各州,并以精兵充当牙军。

天成四年,安重诲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武虔裕为绵州刺史。武虔裕是安重诲表兄,而李仁矩素与东川节度使董璋不睦。

孟知祥与董璋皆忧惧不已,认为朝廷将要讨伐两川,于是两人结为联盟。

二人又同时表奏朝廷,要求撤回夏鲁奇、李仁矩等人。

唐明宗一面下诏抚慰,一面遣李仁矩招谕两川纳贡,上交朝廷。复被孟知祥与董璋以彼乃客州节度使,不应干涉别州军政财赋为名坚辞,并令属下各州郡官署以兵相拒。

明宗由此而知二人反意已决,恐东西两川日久生变难制,遂命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镇守东川阆、果二州;另以武信节度使夏鲁奇戍守遂州,并不断增兵以遏制两川。

董璋、孟知祥见状深为惊惧,于是联兵反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