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丰厚回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最新章节。
一场阅读《龙族》的热潮,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学校开始向整个社会蔓延。
一如周硕记忆中蓝星的《哈利波特》那样,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席卷就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文化飓风。
它不再仅仅是一套畅销书,而是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连接不同年龄、阶层和文化的共同话题。
几乎是在实体书热销的同时,互联网成为了《龙族》热潮最好的助燃剂。
在推特上,#DragonRaja、#你心底的龙等标签迅速冲上多国趋势榜。
读者们自发创作着各种内容:有人绘制心中诺诺的惊艳形象,有人剪辑了以书中角色为主角的AMV(动画音乐视频),更有甚者,发起了“寻找你身边的卡塞尔学院”的趣味打卡活动。
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法国美妆博主发布了一段“陈墨瞳(Nono)叛逆红发妆”教程,视频中她诠释着那种“既纯真又危险”的气质,并引用了书中的句子:“‘我可不是为你来的,我是为我的男朋友来的。’——女孩们,学会诺诺的自信!”
在Reddit的书籍讨论版和专门的《龙族》分区,热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帖子以每秒数条的速度刷新:
“刚看完第一卷,路明非收到卡塞尔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哭得像个傻子!”
“有人能解释一下‘言灵’体系吗?我觉得这比普通的魔法设定酷多了!”
“楚子航绝对是战力天花板!‘君焰’的描写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理性讨论,路明非最后会和诺诺在一起吗?还是默默守护的零?”
……
这些自发形成的线上社群,如同一个个虚拟的“卡塞尔学院分部”,将散落全球的“龙裔”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巨大声量,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好奇的路人加入阅读大军。
热潮很快突破了青少年亚文化的圈子,开始向主流社会渗透。
在伦敦金融城,一些投行精英在午餐时闲聊的不再是股市波动,而是“你觉得路明非最后能逆袭吗?”;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知识分子们讨论着书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哲学;甚至梵蒂冈的某位年轻神父,也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探讨《龙族》中关于“命运与抗争”的宗教哲学隐喻。
《龙族》巧妙地击中了全球年轻世代(以及心态年轻的人们)的普遍情感共鸣点:对平凡的不满、对非凡的渴望、成长的孤独与阵痛、隐秘的暗恋、以及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的价值感。
路明非,这个看似衰到家的“废物”主角,恰恰成为了最好的情感投射对象,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一部分自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文化现象,传统媒体起初是失语的。
当《龙族》在民间已呈燎原之势时,一些主流文学评论刊物还端着架子,发表着“对流行文化快餐的审慎观察”之类的论调。
然而,市场的力量是无可辩驳的。
当《龙族》在北美首周销量突破一千万册、在德国一个月内加印三次、在英国力压所有本土作品登顶畅销榜榜首时,所有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了数据里。
《纽约客》终于刊登了长篇书评,标题是《东方巨龙的咆哮:<龙族>为何能征服世界?》;《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则用整版篇幅,分析了《龙族》中东西方神话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就连一向苛刻的法国《费加罗报》也承认:“这不仅仅是一个奇幻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化一代共同的精神困境与梦想。”
此刻,莱茵河出版社的副总编汉斯·穆勒,正站在自己办公室的巨幅销售数据图前,手里端着一杯冰镇的香槟。
销量趋势图上那条陡峭上扬的红色曲线,在他眼中比任何名画都更美丽。
“立即联系印刷厂,”他意气风发地对助理喊道,金色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晃动,“第五次加印五百万册!不,一千万!”
他高兴的踱步到办公室窗前,俯瞰着法兰克福老城区的街景,这条街还是老样子,
汉斯·穆勒忽然灵机一动,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身对助理补充道:“哦,记得帮我给纽约的‘老朋友’们,寄一份我们最新的销售报告,务必附上一本烫金精装版的《龙族》,要特别说明,这是‘限量纪念版’。”
说完,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完全可以想象,当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的总编收到这份“礼物”时,脸上的表情,会是何等的精彩。
据业内小道消息,那位曾对《龙族》嗤之以鼻的总编,在董事会上面色铁青地承受着股东们的质询,而无言以对。
而当初那几个在会议室里交换着嘲讽眼神的英语区大出版社代表,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原来的岗位。
市场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给了所有短视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
记得有一位充满智慧的商人曾经说过:“在商业的荒野中,从没有稳赚的赌局与必赢的棋局。唯有敢于押上筹码的冒险家,才有资格获得丰厚的回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正是这场关于《龙族》的商业冒险的真实写照。
《龙族》在龙国创造了单月两亿册的销售奇迹,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表现,也没让这些敢于投下重注的出版商们失望。
短短两个月内,《龙族》凭借其恢弘的想象力、触及心灵的普世价值、精准的本地化策略,以及全球出版伙伴的高效协作,成功斩获了三亿册的海外销量,缔造了出版界的又一传奇。
在这场盛宴中,每一位勇敢的参与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莱茵河出版社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欧洲大陆(英联邦地区除外)拿下了1.3亿的恐怖销量。
这仅次于《小王子》的销量,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凭借成功引进《小王子》和《龙族》两大现象级作品,莱茵河出版社从欧洲出版巨头一跃成为独领风骚的欧洲出版界领头羊。
枫叶图书在北美卖出8000万册,完成了从一家加拿大中型出版社到北美市场新贵的完美逆袭。
泰晤士出版凭借6000万册的英国销量,不仅巩固了其在本土的霸主地位,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
而南方大陆出版与太平洋之光则分别以2500万册和500万册的销量,彻底掌握了大洋洲市场的话语权。后者更是让《龙族》超越书籍本身,成为了新西兰的一种文化现象。
而这些,也才不过是《龙族》发行两册取得的成绩。
他们都知道,在接下来的《龙族3》中,他们将会获得更为丰厚的的回报。
市场终究以最公平的方式,慷慨犒赏了每一位具备远见与勇气的冒险家。
而那些傲慢的英语区出版商们,此刻正在品尝着犹豫与短视酿成的苦果。
那一份份销量报表,那一串串令人瞠目的数字,如同一把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刺穿着他们最后的骄傲。
在纽约、伦敦、悉尼的豪华办公室里,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出版巨头们,此刻正集体陷入沉默。
他们眼睁睁看着那些“不入流”的小出版社凭借《龙族》一路高歌猛进,而自己却只能在这股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中作壁上观。
更令他们难堪的是,这场溃败不仅仅体现在冰冷的财务报表上。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机会的错失,在出版行业这个依靠眼光与胆识说话的领域,他们的判断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作者和经纪人开始重新评估与这些“保守派”合作的价值;投资者在季度会议上尖锐地追问为何会错过如此明显的市场机遇;甚至连自家编辑团队中都弥漫着对管理层决策能力的怀疑。
他们曾经以为的“谨慎”,如今被证明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奢侈。
当莱茵河出版社举杯相庆时,这些出版巨头们只能在一片低迷的气氛中,反复核算着因这次失误而损失的潜在利润,以及更难弥补的、行业声望的持续滑落。
市场的法则从来公平且残酷:它从不同情犹豫者,也从不辜负勇敢者。
这个教训,对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出版巨头而言,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
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副总编办公室。
汤姆·威尔逊正看着窗外发呆,用胡桃木精心打造的办公桌上,正摆放着关于《龙族》的相关报道,以及一些出版社公布在媒体上的销售数据。
以及一份半个小时前下达的任命书。
在和理查德·安德森争吵之后,他曾经一度对这个出版社失望,也有过另谋出路的想法。
但他在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已经做到了副总编的位置,在整个英语地区的出版界,已经没有了更好的去处,也没有哪家出版社能够给出比这更好的待遇。
而且,他如今的位置,在整个英语地区出版界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这份沉甸甸的资历,让他始终难以下定决心真正离开。
《龙族》在国际市场上的反馈来得太快了,快到快到他还来不及更新简历,市场的海啸就已将保守派彻底淹没,让他在这个看似绝境的时刻,被推上了权力的顶峰。
《龙族》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也太过耀眼,耀眼到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那三亿册的海外销量,不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扇在所有保守派的脸上,也彻底改变了哥伦比亚出版社内部的权力格局。
在董事会上,面对董事们的责问,理查德原本试图挺直的后背,在那一份份印有刺眼数字的销售报告前,难以维持地微驼了下去。
他的脸色,也在董事们毫不留情的质询下,由最初的强作镇定,迅速转为难以置信的铁青,最终彻底变成没有血色的苍白。
理查德森因为重大战略判断失误,而被免去总编职务。
一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董事,趁机提议将理查德·安德森派到澳大利亚分部就职。
就这样,理查德森被“发配边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