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英雄大会(十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最新章节。
大笑过后,忽必烈亲自执起银壶,上前为杨过斟了一杯马奶酒。
酒入杯中,醇厚的奶香与酒气混合着弥漫开来。
“杨教主,请。”
他笑容和煦,仿佛招待的不是潜在的敌人,而是久别重逢的故友。
“今日能请动杨教主与龙姑娘上台观战,实乃本王之幸。”
“这英雄大会,因二位之风采,更添颜色。”
面对忽必烈这般快速的转变,杨过并未去碰那杯酒,只是淡然一笑,“四王爷过誉了。”
“杨某不过是江湖草莽,当不得王爷如此盛情。”
“王爷邀我上台,想必不只是为了观战饮酒,夸杨某是个妙人吧?”
忽必烈哈哈一笑,也不勉强,自顾自饮了一口酒,目光深邃:“既然杨教主快人快语,那本王也就不绕弯子了。”
“今日见此盛会,英才济济,龙争虎斗,不禁让本王想起杨教主在襄阳城时的承诺。”
“那时杨教主曾言,待英雄大会之后,会考虑助我蒙古,共图大业。”
“如今大会已过半程,不知杨教主思虑得如何了?”
此言一出,坐在一旁的贾似道顿时如坐针毡,额角瞬间渗出细密的冷汗。
他手中酒杯微微一颤,几滴酒液洒在了华美的官袍上,却浑然不觉。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叫嚣:来了!果然来了!
这蒙古王爷还当真是视杨过为未来肱骨啊!
只是接下他二人无君无父的大逆不道之言,又岂是我能听的?!
如今贾某身处局中,又与那案板上的鱼肉何异啊!
他偷偷抬眼,觑了觑忽必烈,又飞快地瞟了一眼面色平静的杨过。
顿时只觉得在这两人谈笑风生间,言语交锋却比擂台上的刀光剑影还要凶险万分。
他恨不得立刻捂住耳朵,或者找个由头溜下观礼台,却又怕任何异动都会引来杀身之祸。
于是贾似道强装镇定,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装作欣赏擂台上的比武较技,实则内心早已亡魂大冒。
杨过对贾似道的反应视若无睹,仿佛忽必烈只是问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
他轻轻摩挲着身旁小龙女微凉的指尖,神色不变,缓声道:“王爷倒是好记性。”
“不错,杨某当日确曾有此一言。”
“不过,彼时约定,乃是英雄大会尘埃落定之后,杨某封建吐蕃之地。”
“如今百强刚出,胜负未分,魁首未定,此时谈及此事,是否为时过早?”
顿了顿,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还是说蒙哥汗已经答应杨某封建吐蕃?”
他语气平和,却将忽必烈的追问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并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回答。
忽必烈眼中精光一闪,心知杨过这是在拖延,却也并不急于逼迫。
他转换了策略,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杨教主,你乃当世俊杰,眼界非凡。”
“当知我蒙古国疆域横跨万里,多的是远胜吐蕃的繁华之地。”
“杨教主,能否与本王明言,不知你为何非要那吐蕃之地呢?”
杨过轻笑着瞥了一眼安坐台下的金轮法王,“杨某纯是要恶心那老和尚罢了!”
忽必烈一愣,只觉这杨过确实有趣,为了些许私怨竟是如此睚眦必报。
不过他有求便好!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只要有所求,那便有了收服他的可能。
想到此处,忽必烈顿时兴致盎然。
“杨教主当知,这天下大势,乃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局。”
“赵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早已失了统御天下的气数与能力。”
杨过不置可否地点头,他又怎会不知赵宋已是必死之局。
可自己所做所为,从未与行将入木的赵宋绑在一起。
“自古以来,对黎民百姓最为狠辣、盘剥最甚的,往往并非外族,而是他们自己的朝廷,是那些高高在上、视民如草芥的汉人君王与官吏!”
忽必烈顿了顿,观察着杨过的神色,见其依旧平静,便继续侃侃而谈。
只是言辞却愈发犀利:“便以这赵宋一朝而论,杨教主可知,其治下百姓背负着多少苛捐杂税?
杨过目光微凝,并未作答,示意忽必烈继续开口。
“‘经总制钱’、‘月桩钱’、‘版帐钱’……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犹如层层枷锁,套在百姓颈上!”
“更有那‘花石纲’之役,为满足帝王一己之私欲,耗费无数民脂民膏,致使东南嗟怨,民不聊生。”
“官府胥吏,如狼似虎,催科逼税,动辄破家。”
“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所得竟不足以缴纳赋税,以致卖儿鬻女,颠沛流离者,比比皆是!”
忽必烈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沉痛与质问:“反观我蒙古,入主中原以来,虽有征战,但致力于廓清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民得以休养生息。”
“我等虽起于草原,却深知欲得天下,必先得民心之理!”
“赵宋朝廷,自诩正统,但其所作所为,又何曾真正将天下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
“自古以来,你们汉人的王朝,到最后无一不是官逼民反,导致天下烽烟四起。”
“最后不过是这天下换了个新皇帝,再重复前朝旧事罢了!”
杨过点头认同,忽必烈所言乃是史实,无需巧言辩驳。
“王爷博通古今,此言不假!”
忽必烈轻呷一口,笑道:“此乃其制度之痼疾,非人力所能挽也!”
“杨教主,你明教聚义,口口声声为了黎民百姓,难道真要为了这样一个腐朽不堪、对自己子民敲骨吸髓的赵家朝廷,与我蒙古为敌吗?”
这一番话,引经据典,直指汉人王朝的积弊,更是将赵宋朝廷的昏聩与蒙古的“清明”相对比,极具煽动性与迷惑性。
贾似道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汗流浃背。
忽必烈所言虽有不实之处,但大多切中时弊,他身为宋臣,听得是又羞又惧,只觉屁股下的座位如同烧红的铁板,煎熬无比。
杨过静静地听着,脸上无喜无怒,直到忽必烈语毕,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王爷此言,杨某不敢苟同。”
他目光如电,直视忽必烈:“王爷列举赵宋之弊,或许有些是实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