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捉襟见肘(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假如可以重新活一回》最新章节。
“什么怎么回事?我连家门口还没进呢,哪焊哪儿啊?”大小子还装傻充愣。
“看来你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皮肉又紧儿是吧?找我松快松快是吧?”“母夜叉”声音高了半分贝。
“你起个头儿,提个醒儿,我好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呀?”大小子还想蒙混过关。
“鸡儿,鸡儿”“母夜叉”终于切入主题。
“”哦,你是说今儿怎么回来晚了?没玩,是老师拖堂了?领袖保证没骗你。”大小子还在做垂死挣扎。
鸡加个儿化音,与今天的今,加个儿化音严丝合缝,误打误撞,十分吻合。
“鸡,鸡,鸡冠子的鸡”“母夜叉”调门调高了八度。
见东窗事发,再敷衍、搪塞只会引来拳脚声色,大小子这回是彻底歇菜了,一五一十,一股脑儿地兜了个底儿料。
“你那儿点争强好胜劲儿,用在学习上多好?也省得老去被老师召见,闲白儿的事儿,逞什么能啊?”
不在竹茎儿上,也不在竹鞭儿上,正好在节骨眼儿上,大小子的救命星——老爸回来了。
老爸是三代单传。那个年代时兴早婚早育,十七八订婚、结婚的大有人在。三十出头儿才有了大小子,终于后继有人了,自然是稀罕的不行不行的。平时要房子不给地,指东不打西。那叫一个惯的,没样没样的。
“告诉你啊,今儿就是今儿个了,下不为例,胆敢再惹是生非、七扯八拐的,看我这么收拾你的”。“母夜叉”也很知趣见好就收。
苦中作乐、苦中有乐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打丫头儿奶奶来京、看病、回老家;丫头儿母女回老家、再回京;丫头父亲回老家、发送、再回京;丫头儿爷爷来京。都是丫头儿父亲一个人在苦苦支撑——哪儿不是钱在说话啊。终于拉饥荒了——伸手向别人家借钱了。
从家里堆着苹果(丫头儿父亲当翻译那会儿),嫌大哥嘴不壮,怕放坏了而被打,到大哥多吃一口咸菜而被打,这天壤之别,每况愈下的家境,也就几年的功夫。丫头儿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让她刻骨铭心。
随着一天天长大,以前是年年春节前,一家老小必有新衣、新裤、新鞋穿。到二哥穿大哥淘汰(小了,穿不进去了为止)下来的,膝盖、胳膊肘坏了,打上补丁继续穿,实在不能穿了,还可以有利益价值——做鞋垫儿。
丫头儿作为唯一的一个女孩子,也不例外。
一年级的下学期的冬天。学校离家二三里地远,放学时,丫头儿就有点想小便的感觉。心存侥幸:跑着比走着快,一会儿就到家了再上也不迟。
谁承想,一跑加速了新陈代谢(那时候丫头儿那儿懂得这么‘深奥’的知识啊),还差一半儿的距离,就尿意十足了。无奈,丫头儿就停下来,俩条腿成交叉状,感觉能忍一会儿,再继续跑。
什么都有个极限。再如此往复两三次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一泻千里”了。
现在想想,当时路过楼房和背阴而处,解决了不就完了。退一步讲,即便被别人看见了,一个毛孩子谁还能笑话啊,看来骨子里就是个“一根筋儿”、“死心眼儿”“自尊心超强”的人。
丫头儿母亲在家,没有责骂,知道肯定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呗。丫头儿脱掉尿了的棉裤,钻近了被窝儿。除了棉裤,空空如也。秋衣秋裤是在刚进秋,乍冷的时候穿的。丫头儿母亲把棉裤尿的地方用水搓巴搓巴,去去臊气,就靠近炉边,烤起来。下午上学接着穿——没有替换的啊?
还有一件难堪的事儿。刚才不是说了正长身体,又不能像之前那样;年年有新衣服穿。还是这年冬天,外面的中式罩衣是纯棉的,那时还没有的确良、的卡之类的新产品问世。纯棉的东西穿着柔软、舒适是它的长处,最大的缺点是抽,即缩水。
一边儿长个儿,另一边儿缩水。三下五除二,就里出外进了。
母亲每每跟别人借钱,丫头儿都知道,因为母亲爱叨咕。我们丫头儿懂事儿,没有跟母亲张罗着要新衣服。但丫头儿天天在母亲眼前儿晃,看见了是肯定的,但捉襟见肘啊,谁不希望一家人体体面面的、进进出出啊?实在是没有那个条件啊。
是父亲说了话:”丫头儿是上学的孩子了,不像在家,什么好赖的,关系不大。这不,没几天就该开支了吗?抽空给孩子扯块儿布,带上丫头儿,孩子喜欢啥色儿的,让她自己看着来”。
临到星期日,还有两三天的工夫。丫头儿那个高兴儿劲就甭提了。
家附近就有一个二层楼的商场。一楼卖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等日杂。二楼卖成衣、布匹等。
那时候,有一种后无来者的结账方式。以小商场为例吧,每层设有一个收银台,收银台与各柜台组,栓有近两米高的铁丝,铁丝上有铁夹子。若有顾客掏钱买东西,售货员按商品名称、单价,数量、总金额开票;售货员将钱和开的票一起,用夹子夹住,“嗖”---似鸿雁传书,传给收银员;收银员在票据上盖上商场专用章,将票据和找回来的零钱,传回柜台组;售货员将零钱交给顾客,票据留存。一次买卖交易算是大功告成。
这儿“嗖”的一下,那边又“嗖”的一下,特好玩。丫头不仅开了眼了,还买了一块儿类似同班一女同学身上穿的那款花布,当时就想:“我要是也有这件花色的衣服,该美死了”。一路又蹦又跳,欢快极开心了。真比吃了蜜,感觉还要甜。
当然,若当真吃了蜜,肯定会倍儿爽。蜂蜜是不敢奢求的,就连普通的白糖都得凭本供应。猪肉、食用油凭本,扯布、买粮用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按户口本上的人数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