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被低估的王晙(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最新章节。
贞晓兕坏笑:"那就兑现赌约吧。下周升旗,麦克风给你。"
夏林煜把记分册往身后一背,忽然认真起来:"不用等下周。现在就行——"
她一步跨到司令台中央,打开试音开关,清嗓喊道:"同学们,插播一条友情认证:'王晙——超!级!帅!'"
回声在操场绕梁三圈。贞晓兕愣了两秒,爆笑出声。
贞晓兕递过去一张打印好的A4纸:"赠你一份'王晙大事年表',下周班会你来讲,我擦黑板,公平。"
夏林煜接过纸张,嘴角上扬:"成交。不过下次赌点,我要选'南朝',提前警告你——我可不会再输。"
贞晓兕再次回到历史时空,五月的一个清晨。
张说召见贞晓兕:"闻你通晓突厥诸部语言,今有迁民重任,需你协理。"
原来玄宗终于采纳王晙的旧策,决定将河曲六州五万余帐突厥降户迁往内地。贞晓兕被任命为迁民司主簿,负责编录户籍、协调沿途供给。
她的第一项任务是制作详细的户籍册。在河曲的临时衙署里,她见到了首批等待迁移的突厥人。一个叫阿史德的老者用生硬的汉语问她:"姑娘,中原的土地,能养活我们的牛羊吗?"
贞晓兕耐心解释:"朝廷在许、汝诸州划定了牧场,还会分发农具种子,教你们耕种。"她在记事帛上记下:"突厥旧部,忧生计,惧离故土。当奏请加倍发放初至时的粮秣。"
迁移途中,她目睹了无数悲欢离合。有青年突厥武士望着南去的道路泪流满面,也有妇人抱着孩子对中原的丝绸充满好奇。她特别注意到,一些突厥孩童很快学会了简单的汉语歌词,与汉人士兵玩在一起。
在内迁后的第三年,贞晓兕奉命巡查安置情况。在汝州的一个村落,她惊喜地发现当年的阿史德老人已能用汉语与人交流,他的儿子娶了汉家女子,开了间打铁铺子。
"刚开始很不习惯,"老人对她说,"但现在学会了种田,日子比在草原时安稳多了。"
然而并非所有突厥人都顺利适应。在豫州,一些坚持游牧的部落因不擅农耕陷入贫困,贞晓兕立即上书请求拨付专款,帮助他们购买耕牛和种子。
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二代突厥移民大多能说流利的汉语,穿着汉服,但仍在家中偷偷祭祀草原神灵。她在奏疏中提出:"宜许其保留部分习俗,缓图汉化,免生抵触。"
长期来看,这次大规模迁移深刻改变了中原的民族构成。贞晓兕在后续的巡查中发现,许多突厥人逐渐融入当地,有的成为出色的农夫,有的凭借骑射本领加入边军。而汉人也从突厥人那里学会了饲养良马、制作乳酪的技术。
在朔方幕府的岁月里,贞晓兕得以深入比较王晙、张说、王君奂三人的边防策略。
王晙主张"根治",认为必须彻底瓦解降户的部落组织。他在给贞晓兕的信中写道:"譬若医病,不去病根,终将复发。"他的方案激烈但彻底,可惜因性格刚直而难获支持。
张说则讲究"循序渐进"。他曾对贞晓兕分析:"王公之策虽善,然操之过急。宜先固边防,再图内迁。"他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先加强军备,待时机成熟才推行迁移,最终成功实施王晙的构想。
而王君奂代表的是"威慑为主"的思路。贞晓兕在广达楼宴会上亲耳听他说:"胡人畏威不怀德,唯有强军压境,方可保边境无忧。"他与妻子夏氏镇守西陲,确实令敌人闻风丧胆,但贞晓兕在笔记中评论:"王氏夫妇善战,然终非长久安边之计。"
开元十一年春,贞晓兕再次来到河曲。昔日帐篷连绵的草原如今已空旷无人,只有风吹过荒草的声响。她登上古长城远眺,但见黄河如带,沃野千里。
当地老军户告诉她,朝廷正在此设置新的屯田区,招募内地贫民前来垦殖。曾经烽火连天的边境,渐渐恢复了宁静。
贞晓兕打开随身携带的记事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的见闻思考。
她在最后写道:"王公之智,张公之稳,王郭之勇,各有所长。然治边安民,终需文武相济,刚柔并施。今观河朔新貌,方知圣人之断,实为社稷之福。"
她将这份记录精心装订,题名《河曲安边录》,藏于鸿胪寺档案中。很多年后,当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这份由少女主簿留下的珍贵记录,成为了解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而那条贯穿始终的迁民主张,从王晙的大胆预言,到张说的稳健实施,再到贞晓兕的亲历见证,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千里河朔的变迁,不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智慧,更记录下一个少女主簿的成长,以及无数普通人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