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姚崇的诫子书(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最新章节。

贞晓兕下意识地摊开一直紧握着的右手。掌心不知何时,多了一枚沉甸甸、带着凉意的开元通宝。

在通道顶灯照射下,她清晰地看到,铜钱背面,紧贴着方孔下方,有一行极其细微、却清晰无比的现代机械刻字:

“Made in 720 AD”

贞晓兕怔怔地看着那行字。

良久,她的唇角缓缓勾起一个极淡、却无比真实的笑容。

贞晓兕小心翼翼地将这枚铜钱塞进书包最内侧的夹层里,拉好拉链。

明天,还要上学。数学课,老师要讲“一次函数”。

也许,当老师讲到函数图像时,她会突然举起手,在全班同学疑惑的目光中,问出一个只有她自己才明白其中深意的问题:

“老师,如果用阿拉伯数字,在唐朝的奏章上画表格……会被当成妖术吗?”

全班一定会哄堂大笑,觉得她异想天开。

只有她知道,那枚冰凉的开元通宝,脑海里那个永远带着东北幽默的、“小叔真的笨”的声音,还有她那份深藏心底、无人可说的奇异经历,都是她亲手镌刻在时光最隐秘缝隙里的注脚——

证明她曾是一枚独一无二的书签,短暂地,却真实地,插在了那本名为《大唐》的、厚重史书中,被刻意遗忘和漏记的,一页。

又是新的一天,晨光微熹,朱雀大街东侧的坊门在寅时三刻被两名坊丁缓缓推开。

与寻常长安早市不同,今日这里飘来的不只是胡饼的麦香和牲畜粪便的混杂气味,还有一股带着东北烟火气的特殊暖意,那是一种混合着酸菜、血肠和粘豆包的浓郁香气,仿佛将整个关外的凛冽与热情都压缩在这方寸市集之中。

贞晓兛站在坊门外,深吸一口气,那熟悉的东北味道让她眼眶微热。她来到长安已经三月有余,却始终无法适应这座城市的节奏。作为一位意外从建民街早市穿越至此的东北姑娘,她每天都在寻找回家的方法。

“让一让!新到的渤海湾海货,别挡道!”一名穿着羊皮袄的汉子推着板车从她身边挤过,车上木桶里活蹦乱跳的海鱼溅出咸腥的水花。

贞晓兛侧身避开,目光仍牢牢锁定在那缓缓敞开的坊门上。她攥紧了袖中的一枚玉佩——这是她穿越时身上唯一带着的现代物品,一枚廉价的仿古玉坠,此刻却隐隐发烫。

刚踏入早市,喧嚣的人声和热气立刻将她包裹。一位身着藕荷色襦裙、外罩半臂的摊主笑着招呼,手里捧着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东北粘豆包。蒸得软糯的黄米面皮透着光亮,隐约能看见里面深红色的豆馅。

“来尝尝咱这粘豆包,甜而不腻,就像咱东北人的实在!”摊主一口带着东北口音的“长安话”逗笑了围观的食客。那语调古怪得很,将关外的直爽与京畿的婉转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韵律。

贞晓兛走近摊位,看着那蒸笼里冒着热气的粘豆包,喉头不禁动了动。这场景像极了长春小河沿早市的热闹——只不过往日里卖血肠的摊位,如今旁侧多了穿圆领袍的文人驻足,指着血肠与摊主讨教“这‘凝血之食’如何烹制”。

那血肠摊的老板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系着油腻的围裙,正用木勺敲着铁锅,边演示边唠:“切片蒸着吃最香,就像长安人爱吃的蒸饼,热乎劲儿下肚,浑身都舒坦!”

几个穿着讲究的长安人小心翼翼地品尝着血肠,脸上露出惊讶又满足的表情。

贞晓兛继续往里走,眼前的景象让她更加惊讶。渤海湾的鲜货竟也“穿越”到了长安——市集的海鲜区里,螃蟹、海虾码得整整齐齐,活蹦乱跳的模样让长安百姓啧啧称奇。

一个穿着短打的渔民模样摊主,手脚麻利地用草绳捆螃蟹,边捆边吆喝:“刚从‘东海’捞上来的鲜货,三文钱一只,回家蒸着吃,鲜掉眉毛!”贞晓兛一眼认出,这摊主定是从葫芦岛凌云早市来的老手艺人,那捆蟹的手法、那吆喝的调子,都与她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这场景复刻了建民街早市靠海的特色,只是往日里机动车禁行的街道,如今换成了牵着毛驴的货郎穿梭。驴背上驮着的除了东北的酸菜,还有长安本地的枣泥糕。走几步就有人拦下货郎,既想买酸菜炖肉,又想捎块枣泥糕。讨价还价的声线里,东北的爽朗与长安的温润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最惹眼的要数朝鲜族特色区。穿着高丽服的摊主正现做打糕,木槌捶打糯米的“咚咚”声,与不远处长安乐师弹的琵琶声叠在一起,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和谐。

旁边的泡菜坛子摆了一排,鲜红的辣白菜裹着芝麻,引得穿半臂的长安妇人围满摊位:“这‘辣渍菜’看着开胃,配胡饼吃定是绝配!”

摊主笑着递上试吃碟,还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吆喝,像极了建民街早市的特色——只是边条参如今被小心地装在青瓷盘里,与长安药铺的当归、黄芪摆在一起。穿长衫的郎中拿着参片,跟好奇的游客讲解:“这参补气,配着长安的枸杞熬汤,冬日暖身最好不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贞晓兛穿梭在人群中,目光急切地扫过每一个摊位,寻找着可能带她回家的线索。按照她这三个月来的观察,这个奇异的“东北早市”似乎是两个时空的交汇点,每当月圆之夜,市集中就会出现一道“门”,而今天正是月圆之日。

日头渐高,早市的人越来越多。有穿锦缎的贵人停下马车,只为买一份东北的炸油条,就着长安的豆浆吃;有赶考的书生坐在摊位前,边啃粘豆包边翻看诗集;还有孩童围着卖糖葫芦的摊主,手里攥着铜钱,既想要东北的山楂糖葫芦,又眼馋长安的蜜饯糖葫芦。

这热闹劲儿,像极了东北早市节假日的盛况——就像小河沿早市日均三四万的客流,集安早市国庆时三倍的游客量。只不过今日的“游客”换成了盛唐长安的百姓,他们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东北味里找到了生活最本真的热乎劲儿。

贞晓兛走到市集尽头的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那里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几个卖杂货的小摊。据她观察,每次时空之门开启的位置都在这里附近。她找了个石凳坐下,从袖中摸出那枚玉佩,发现它正在微微发光,温度也比刚才更高。

“姑娘,买点粘豆包吗?”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她身后响起。

贞晓兛猛地回头,看见一个推着小车的中年妇人,车上放着几层蒸笼,热气腾腾的粘豆包香气四溢。那妇人的面容让她心头一震——太像她在东北老家早市上经常光顾的那个粘豆包摊的老板娘了。

“来两个吧。”贞晓兛掏出铜钱,声音微微发颤。

妇人熟练地用油纸包好两个粘豆包递给她,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低声道:“姑娘不是长安人吧?”

贞晓兛心头一跳,强作镇定道:“大娘何出此言?”

妇人笑了笑,眼角堆起细密的皱纹:“老婆子我在这市集卖了三个月粘豆包,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姑娘这气质,这眼神,与我们这些人都不一样。”她凑近一些,声音压得更低,“姑娘在找回家的路,是不是?”

贞晓兛手中的粘豆包差点掉在地上。她紧紧盯着妇人,试图从对方眼中看出端倪。

妇人却不再多言,只是指了指槐树的方向:“有时候,回家的路不在脚下,而在心里。心里装够了家乡的味道,路自然就通了。”

说完这话,妇人推着小车离开了,留下贞晓兛怔怔地坐在原地,反复品味着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心里装够了家乡的味道...”

她低头看着手中温热的粘豆包,忽然明白了什么。

贞晓兛站起身,重新走入拥挤的市集。这一次,她不再急于寻找时空之门,而是在每一个东北特色的摊位前停留,细细品味那些熟悉的味道:酸菜的酸爽,血肠的醇厚,粘豆包的甜糯,甚至是从前她不太喜欢的臭豆腐的浓烈气味...

她与摊主们攀谈,听他们用夹杂着东北方言的长安话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人中,有的是莫名其妙就穿越到了这里,有的是祖上从东北迁来,还有的甚至说不清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个早市上。

“咱也不知道咋回事,一觉醒来就在这儿了。”卖血肠的汉子挠着头说,“刚开始慌得很,后来发现这儿的人也挺好,生意也不错,就安顿下来了。”

卖海鲜的摊主则说:“我是从渤海湾那边过来的,那天海上起雾,我划船进了雾里,出来就到这儿了。”

“我想回家啊,怎么不想?”卖朝鲜族打糕的妇人叹了口气,“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呢。但回不去啊,只能在这儿好好活着。”

贞晓兛听着这些故事,心中的焦虑渐渐平复。她意识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迷失在时空中的旅人,而这个奇异的早市,或许正是为她们这样的人提供的一处避风港。

日头西斜,早市的人潮渐渐散去。贞晓兛回到老槐树下,发现那枚玉佩的光芒已经变得十分明亮,温度也高得有些烫手。她抬头望去,只见槐树下方的空气开始微微波动,像水面上的涟漪一般。

是时候了。

她深吸一口气,向那片波动的空气走去。

“咋的?兕儿,瞅你这眼珠子都快掉豆包筐里了?”

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她身后响起,带着三分戏谑七分亲热,像冻梨砸进温酒瓮里——清冽又温暖。

贞晓兛猛地转身,看见一个身着深蓝色圆领袍的年轻男子倚在槐树旁,手里拿着一个咬了一半的粘豆包。他约莫二十出头,眉眼清俊,身形挺拔,嘴角挂着玩世不恭的笑。

“叔...”贞晓兛脱口而出,随即又困惑地皱眉。这个称呼自然而然地溜出嘴边,仿佛她早已叫过千百遍,但她分明从未见过此人。

年轻男子走上前来,顺手抄起旁边摊位上的一块胡饼当惊堂木,在石凳上敲了敲:“叔跟你说,老姚头这《诫子书》可比粘豆包实在——你掰开豆包顶多见个豆馅儿,掰开这封信,嚯!满屏都是老父亲薅着儿子脖领子喊:‘别作死!’且听叔给你唠透亮!”

贞晓兛怔怔地看着他,脑海中突然涌入大量记忆碎片——贞德本,她名义上的叔父,实际上只大她五岁。父母早逝后,是他一手将她带大。三年前,她意外穿越到唐朝,而他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也跟了过来,在这长安城里开了家小酒楼,暗中寻找带她回家的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