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家庭聚会(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花开春来晚》最新章节。

等他们再次回到刘正茂家里时,只见餐桌上已然摆放着瓜子、花生、大白兔奶糖、灯芯膏等四样茶点,茶杯里也全都换成了芝麻豆子茶。

华潇春曾经当过老板娘,今天刘正茂所宴请的这些客人,实际上都是在为刘正茂效力做事。

由于现实的政治氛围反对私人做生意,华潇春只能佯装不知,不过她却是按照解放前私人老板尾牙的规格来安排今日的餐食。

往昔,每临年末,老板念及雇工们辛苦操劳了一整年,都会用丰盛的好酒好菜来款待雇工。

这顿饭,既是老板对雇工整年辛勤付出的感激,也是对这一年工作的总结,同时还会在此时对未来一年做出规划安排。

而雇工们,不但在尾牙这天能够享用美味佳肴,还能够领取到当年的全部报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通过老板对雇工的热情程度,来判断出老板来年是否会继续聘请自己做事。

虽然物资相对贫乏,所有食品食材皆需凭票购买,不过刘正茂早就派人在黑市中活动,故而华潇春手中并不缺少票证。

今日,加上从外面采购的以及家里常备的干货和腊货,华潇春精心筹备出了足足十二道菜。蒸五圆鸡、腊味合蒸、油煎带鱼、红烧鲤鱼、红烧猪脚、五花肉蒸梅干菜、燎炒腰花、杂烩、果饭、小炒牛肉、炒青菜、三鲜汤。

每个菜的份量都十分充足,确保大家都能够吃得饱、喝得足。

出去的人抬着柚子、橙子以及装活鸡的竹笼返回。华潇春一脸苦恼地对刘正茂说道:“昨晚才送走一些鹅,怎么今天又弄来这么多鸡回来喂养?你这是想累死我呀?”

“妈,家里留不了几只,今天我让他们每人领一只回去养,保证不会给您增添负担。”刘正茂赶忙表态。

“家里一只都不能留,我过几天就要下乡去给你帮忙盖房,这些动物没人喂养,都会饿死的。”华潇春解释着缘由。

从华潇春的话语中,刘阳云捕捉到了重点,她问道:“妈,你要去乡下帮忙盖房,帮谁呀?”

华潇春觉得女儿问得傻乎乎的,回应道:“帮你弟弟呀,家里还有谁在乡下?”

“刘正茂,你要在乡下盖房,是不是疯了?”刘阳云大声问道。在乡下盖房,意味着刘正茂要在那里落户安家,不打算回城了。

不管是知青还是本身就是农村社员,大家都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地往城里跑,刘正茂却反其道而行之,刘阳云实在无法理解。

“我在樟木大队申请了宅基地,准备盖单层 120 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加上院子总共有 300 多平方。”刘正茂颇为得意地说道。

“是支书打算招你当女婿,还是看上当地的村姑了?让你铁了心在那里落户。”这种话也只有刘阳云能够说出口。

“你别乱说啊,我是干部,只是想试验一种新的建筑模式,自己盖个样板房。”刘正茂解释道。

刘阳云根本不信:“大队的事,你自己出钱盖房做样板,你当我们都是傻子?这么一来,你就不能回城了,你们大队把你当傻子,你就上当了。”

“别冤枉别人,是我自己提出来的,再说了,哪条政策规定在农村建了房就不能招工回城?只要我想回的时候,谁也阻拦不了我。”刘正茂大声地和刘阳云争辩着。

刘阳云气恼地说道:“你狠,到时候真回不来的时候,别怪家里没提醒你。”

刘正茂不想再跟刘阳云争执了,对牛练钢说道:“钢哥,来,帮我分柚子和橙子。”

又对刘德秀说道:“婶子,麻烦您给鸡喂点米和水。等它们吃饱了,你们每人捉一只回家去养。”

从家里找出杆秤,又从厨房拿出一个空提桶,开始称橙子,每十斤一堆。称了几秤之后,家里就堆放不下了。

于是,刘正茂对老曾说道:“曾叔,您提一堆橙子再带三个柚子回去,赵姐在这,能帮您的忙,您先把鸡和柚子、橙子送回家去。”

赵明慧连忙拒绝:“正茂,我不能要。”

见赵明慧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刘正茂解释道:“明慧姐,您必须得要,大家都有份,这是我发给你们过年的福利。”

做个临时工,赵明慧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福利,不但发了一千斤煤炭,昨天晚上送到家的活鹅,今天又有活鸡、十斤橙子、外加三个柚子。这待遇比单位的正式职工还要好。

老曾也笑着问道:“正茂,我也能分福利?比我们省建六公司沙石处的待遇好太多啦。”

“是的,快拿回去吧,我家实在摊不下了。”刘正茂接着说道:“钢哥,帮明慧姐送回去,您的那份也带回去。等下鹿青、洪胜来了,开餐后,您要是喝醉了,省得我要送您回家,还要送东西去您家,来回跑好几趟。”

牛练钢不想跟刘正茂多说话了,用提桶装好一堆橙子,又从鸡笼里随意抓住一只鸡,对赵明慧说道:“走,我帮您送回去,您只要抱三个柚子就行。”

老曾也赶紧跑回家拿来一个提桶,装上橙子和柚子,看到老曾要跑两趟,刘正茂帮忙抓了一只鸡,跟老曾一起送了过去。

老曾家就住在对面,走几步路就到了,他家很小,只有一间卧室附带一个厨房。老曾先把橙子和柚子放在床下,转身从刘正茂手里接过活鸡,用一根麻线绑在厨房案板的支脚上。

“正茂,慢点走,在你家人多,不方便讲。上次你让我帮忙找船员收购袁大头,开始那些人不同意卖,现在快过年了,有外地船员想多带点钱回家,他们去银行问价,银行只按两块钱一个收购。所以他们又找到我,愿意按四块钱一个卖给我,你还收吗?”老曾叫住刘正茂,问道。

考虑到现在家里有很多现金,由于来源说不清不敢存银行,能买些保值的东西存放着倒也不错。

“曾叔,他们有多少货?”刘正茂反问道。

“不太清楚,但应该不会少,我私下估计过,可能有几十个的样子。”老曾在心里默默计算后回答道。

“行,您帮我都收了,有多少收多少,如果有从江里捞上来的其他玩意儿,除了武器不要,剩下的也可以收。”刘正茂记得刘圭仁讲过,当年日本打过来的时候,国民政府动员省城百姓疏散,大家都是从几个渡口过江跑路。

当时没有人组织,船靠岸后,有钱人和没钱人一窝蜂地挤上去,很多人携带的行李掉到了江里。而老曾单位的挖沙船,时不时会挖上来某些东西,里面可能会有别人遗失的古玩之类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并不重视收藏,如果运气好,能遇上一两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