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林晓雅的工作室(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精英养成记》最新章节。
老周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晓雅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用“心”去看?她尝试着放下画笔,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她闭上眼睛,让阳光晒在眼皮上,感受那份温热;她伸出手,让风从指缝间流过,感受那份轻柔;她侧耳倾听,听鸟鸣,听风声,听远处隐约传来的歌声,感受那份宁静中的生机。
一天下午,晓雅独自一人走到了古镇深处的一条小巷。巷子很窄,两旁是高高的院墙,墙头上探出几枝火红的三角梅。她走到一个拐角处,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笛声不似专业演奏家那般技巧娴熟,却带着一种原始而真挚的情感,时而欢快,时而忧伤,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晓雅循声走去,在一个破旧的木门边停了下来。门虚掩着,笛声就是从里面传出来的。她轻轻推开一条门缝,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吹奏,他的眼睛微闭着,神情专注而陶醉。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虽然杂乱,却充满了生命力。
晓雅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外听着。那笛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她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下来。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拿起画笔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只是因为喜欢,因为想要表达。
不知过了多久,笛声停了。老人睁开眼睛,看到门口的晓雅,和善地笑了笑:“姑娘,喜欢听笛子?”
晓雅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爷爷,您吹得真好听。”
“随便吹吹,解闷儿。”老人摆摆手,热情地邀请她,“进来坐吧,喝杯茶。”
晓雅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老人姓杨,是当地的白族人,年轻时是个木匠,后来年纪大了,就守着这个老院子,种种花,吹吹笛子,日子过得简单而自在。
“我看你背着画板,是画画的吧?”杨爷爷给她倒了杯热茶。
“嗯,我是来这里参加一个艺术驻地项目的。”晓雅回答。
“画画好啊,”杨爷爷叹了口气,“我们白族人以前也爱画画,房子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画。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会这些的人也少了。”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有些褪色的刺绣,上面绣着白族传统的蝴蝶泉图案,色彩鲜艳,针法细腻。“这是我老婆子绣的,她走了好几年了。”
晓雅看着那幅刺绣,又看了看老人布满皱纹却眼神清澈的脸,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她从背包里拿出速写本和铅笔,飞快地画了起来。这一次,她没有刻意去追求线条的精准或构图的完美,只是凭着感觉,将眼前的老人、院子里的花草、墙上的刺绣,以及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和淡淡的忧伤,一股脑地倾泻在画纸上。
她画得很快,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感觉自己仿佛与眼前的一切融为了一体,老人的笛声,花草的芬芳,时光的流逝,都化作了笔下的线条和明暗。当她停下来时,夕阳已经将院子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晓雅看着画纸上那个略显潦草却充满生命力的画面,眼眶有些湿润。她找到了,她终于找到了陈哲说的那口气,老周说的那份“魂”。原来,真正的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模仿,也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艺术家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真诚对话,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云南的最后一周,晓雅进入了创作的爆发期。她不再局限于画室,而是将画架支在了洱海边、山坡上、古镇的小巷里。她画阳光下泛着金光的稻田,画雨后云雾缭绕的苍山,画古镇里悠闲散步的老人和嬉闹的孩子,画夜晚星空下的篝火和跳舞的人们。她的画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线条变得更加流畅而富有弹性,色彩也更加大胆而鲜活,画面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驻地项目结束时,四合院里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作品联展。晓雅展出了五幅油画,都是她在云南期间创作的。其中一幅,正是以杨爷爷和他的小院为原型的《笛声》。画中没有清晰的轮廓,只有色块和光影的交织,但那种宁静、悠远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却扑面而来,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看者。
陈哲也特意从北京飞了过来。当他看到晓雅的新作品时,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晓雅,你做到了!”他激动地说,“你的画里有了‘根’,有了‘呼吸’!这才是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晓雅看着自己的画,又看了看身边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朋友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笃定。她知道,这次云南之行,不仅让她找到了艺术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她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由不是逃避,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刻理解和真诚体验基础上的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你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我,有能力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有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离开大理的那天,杨爷爷来送她,还送了她一支自己亲手做的竹笛。“姑娘,不管走到哪里,别忘了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老人笑着说。
晓雅紧紧握着那支温润的竹笛,用力地点了点头。
***回到北京的工作室,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林晓雅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她的内心变得更加沉静,也更加有力量。她开始尝试将在云南的感悟融入到新的创作中,她画城市中的角落,画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挣扎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们,画那些被遗忘的传统和正在消逝的美好。她的作品不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自由,而是充满了对生命、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和关怀。
半年后,在陈哲的策划下,林晓雅在一家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举办了她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画展的名字就叫——《心之所向》。
开幕式那天,画廊里人头攒动。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赢得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当记者问她,是什么支撑着她一路走来,坚持追求艺术梦想时,林晓雅笑了笑,想起了云南的阳光、苍山的云雾、洱海边的风,还有杨爷爷那悠扬的笛声。
她拿起话筒,声音平静却坚定:“我想,是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吧。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勇气和信念。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和未知,只要心中的指南针不偏航,我们就能勇敢地走向每一个明天。”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林晓雅的目光穿过人群,望向窗外。夕阳正浓,金色的光芒洒满了整个城市。她仿佛又看到了那只在枝头自由歌唱的小鸟,那歌声清脆而嘹亮,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她知道,她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带着那份从云南寻回的“呼吸”和内心的“指南针”,她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画笔描绘出更多属于生命,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与感动。因为她坚信,只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生便会永远充满阳光和希望。而这,或许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