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丽江的回响与未来的序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精英养成记》最新章节。
安顿下来后,林晓雅没有急着去逛景点。她只是沿着洱海边慢慢散步。洱海比她想象的还要大,还要美。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苍山的影子。岸边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拍照,也有当地的居民在悠闲地钓鱼。远处的海面上,几艘白色的游船缓缓驶过,留下淡淡的水痕。
她找了一块礁石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和铅笔。但她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闭上眼睛,感受着海风的吹拂,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着空气中咸湿的气息。她想起了丽江雪山下的那个傍晚,想起了自己找到方向时的激动。
现在,她试着把那份激动沉淀下来,转化为一种平静的专注。她睁开眼睛,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对正在拍照的老夫妻身上。老爷爷耐心地给老奶奶整理围巾,调整姿势,嘴里说着什么,逗得老奶奶笑靥如花。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美好。
林晓雅拿起铅笔,开始在速写本上勾勒。她没有刻意追求细节的完美,只是快速地捕捉着那个瞬间的动态和氛围——老爷爷微微佝偻的背影,老奶奶脸上绽放的笑容,以及他们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温情。几笔勾勒下来,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林晓雅看着画,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才是她想要画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雅每天都在大理的街头巷尾、洱海边、苍山脚下流连。她不再执着于“画什么”,而是随心而动。看到有趣的场景,感受到触动她的情感,她就停下来,用铅笔或炭笔快速地记录。
她画清晨洱海边赶海的渔民,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以及面对大海时的虔诚与敬畏;她画喜洲古镇里坐在自家门口编织扎染的白族老奶奶,她们专注的神情,灵巧的手指,以及扎染布上那蓝白相间的古朴图案;她画人民路街头弹唱的流浪歌手,他沙哑的嗓音,落寞的眼神,以及歌声中那对自由的向往;她画咖啡馆里低声交谈的情侣,他们眼中的爱意,紧握的双手,以及空气中弥漫的甜蜜气息……
她的速写本渐渐被填满,不再是空洞的线条和冰冷的物体,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每一幅小画旁边,她还会写下一些简短的文字,记录当时的感受,或者听到的故事片段。
她开始尝试与她画的对象交流。起初她还有些羞涩,但当她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对他们的欣赏时,人们往往会报以友善的回应。
那个喜洲古镇的扎染老奶奶,一开始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画。林晓雅画完后,把速写本递给老奶奶看。老奶奶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然后抬起头,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她说:“画得真好,像活的一样。”林晓雅笑着说:“奶奶,您编扎染的样子太美了,您的手真巧。”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开始跟她聊起扎染的历史,聊起她年轻时的故事。林晓雅静静地听着,心里充满了感动。她不仅记录下了老奶奶的形象,更感受到了那份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热爱。
那个在人民路弹唱的流浪歌手,林晓雅听了他很久的歌。在他休息的时候,她鼓起勇气上前,把画给他看。歌手叫阿哲,来自北方,已经在路上漂泊了五年。他看着画,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把我画得有点沧桑啊。”
“但很真实。”林晓雅说,“你的歌声里有故事。”
阿哲递给她一瓶啤酒,两人坐在路边聊了起来。阿哲跟她讲他在路上的见闻,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以及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自由,”阿哲说,“我想要自由地唱歌,自由地生活,用我的歌声去记录这个世界,也寻找我自己。”
林晓雅看着阿哲,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们选择的方式不同,但内心对“真实”和“连接”的追求是相通的。那天,他们聊了很久,直到夜幕降临。分别时,阿哲为她唱了一首他自己写的歌,歌里有远方,有梦想,有孤独,也有希望。林晓雅静静地听着,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她知道,这首歌,这个夜晚,这个叫阿哲的歌手,都将成为她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离开大理,林晓雅去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海拔更高,天空更蓝,空气更稀薄,也更纯净。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一种原始而神圣的气息。
她去了松赞林寺,在金碧辉煌的殿堂前,看着虔诚的信徒们磕着长头,转着经筒。他们脸上那种平静而执着的神情,深深震撼了林晓雅。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远远地看着,画着。她画的不是寺庙的宏伟建筑,而是信徒们专注的眼神,是他们手中磨得发亮的经筒,是他们额头因为长期叩拜而留下的印记。她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信仰力量,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她去了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徒步在原始森林里。参天的古木,清澈的溪流,漫山遍野的野花,悠闲的牦牛和马……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纯净,那么和谐。林晓雅深深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她画下阳光下闪烁的溪流,画下花丛中飞舞的蝴蝶,画下山坡上低头吃草的牦牛。她的笔触变得更加轻盈,更加灵动,仿佛要与这片纯净的自然融为一体。
在香格里拉,她遇到了一个当地的藏族向导,名叫扎西。扎西带着她去了一些游客罕至的村落,见到了更真实的藏族生活。他们住在藏民家里,吃着酥油茶、糌粑和牦牛肉,听着主人家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林晓雅画下了藏族阿妈在火塘边熬制酥油茶的身影,画下了藏族小孩在草原上奔跑嬉戏的快乐,画下了老牧民赶着羊群在夕阳下归家的场景。她的画里开始出现鲜明的色彩,那是藏袍上的红与黄,是经幡在风中飘动的五彩,是草原的绿,是天空的蓝。这些色彩不再是刻意的点缀,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充满了生命力。
扎西看不懂画,但他能感受到林晓雅画笔中的真诚。他对林晓雅说:“林姑娘,你画的不是画,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心。”
林晓雅听了,心里充满了感动。这正是她所追求的——用画笔触动人心。
离开香格里拉后,林晓雅又去了雨崩,徒步了尼汝村,然后一路向南,去了腾冲,去了瑞丽……她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山山水水。她的行囊越来越轻,因为她不断地把不必要的物品寄回北京;但她的内心却越来越丰盈,她的速写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孔,各种各样的故事,各种各样的情感。
她不再是那个初到丽江时迷茫困惑的林晓雅了。她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清澈,也更加温柔。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那是经历过风雨,见过彩虹,内心充满平和与喜悦的笑容。
她会定期和秦枫通电话,分享她的见闻和感受,偶尔也会把一些比较满意的速写拍下来发给他看。
“晓雅,你的画越来越有‘味道’了。”秦枫在电话里说,“我能感觉到画里的温度和情感。”
“是吗?”林晓雅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小窃喜,“我还在摸索阶段,感觉还有很多不足。”
“慢慢来,不着急。”秦枫说,“你现在走的这条路,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积累。我相信,当你觉得可以开始创作那些真正的作品时,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嗯!”林晓雅用力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外漂泊了将近一年,林晓雅终于觉得,是时候回去了。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她觉得内心的积累已经足够丰富,那些情感和故事在她心中发酵、沉淀,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她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把这些在旅途中捕捉到的“火花”,创作成真正的作品。
她选择了一个秋天回到北京。北京的秋天,天空高远,空气清爽,带着一种成熟的韵味。回到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画室,林晓雅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画室还是那个画室,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离开时的她了。
她没有立刻动笔,而是花了几天时间,整理她的速写本和素材。一本本速写本摊开在地上,仿佛一条长长的路,记录着她这一年的足迹和心路历程。那些简单的线条,那些朴素的色彩,那些潦草的文字备注,此刻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的笑声,能闻到画中花草的香气。
她闭上眼睛,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感受到的情感,如同潮水般在她脑海中涌现——丽江雪山下的金色夕阳,大理洱海边老夫妻的温情,香格里拉信徒的虔诚,雨崩徒步时的艰辛与壮丽,藏族阿妈温暖的笑容,流浪歌手阿哲沙哑的歌声……
这些画面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在她心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冲动。
她深吸一口气,睁开眼睛,眼神中充满了笃定和力量。她走到画架前,铺上画布,拿起了久违的画笔。
这一次,她没有犹豫,没有迟疑。颜料在她的笔下流淌,色彩在画布上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