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去城里开土菜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乡野山村神医》最新章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十娘从厨房探出头来:“大柱哥,你可回来了,刚才王掌柜派人来说,中午要订十桌酒席,说是给老太太过寿,点名要吃咱们的全套乡土菜。”

张大柱眼睛一亮:“十桌?这可是大生意!十娘,你赶紧列个菜单,野猪肉、山鸡、野兔都给它安排上,再让村里送些新鲜的白菜、萝卜,凑个十荤十素,吉利。”

杜十娘笑着点头:“我这就去写,保证让王掌柜满意。”

胡秀英也赶紧算账:“十桌酒席,桌椅得不够用,我去隔壁木匠铺借几张桌子板凳,再请两个村里的婶子来帮忙端菜洗碗。”

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忙活起来。张大柱去肉铺订了新鲜的猪肉,又去集市买了些糖果点心当寿礼;胡秀英去借了桌椅,又让人去村里叫帮手;杜老汉和厨子们在厨房忙活,炖肉的炖肉,洗菜的洗菜,厨房里热气腾腾,香味飘出老远。

中午时分,王掌柜带着客人来了,浩浩荡荡的一群人,把菜馆挤得满满当当。老太太穿着新做的棉袄,坐在主位上,看着满桌的菜笑得合不拢嘴:“这菜看着就好吃,比城里大饭馆的花哨菜实在多了。”

王掌柜笑着说:“娘,这可是我特意给您找的乡野土菜馆,菜都是从乡下运来的,新鲜得很。”

张大柱亲自给老太太端上一碗野鸡汤:“老人家,尝尝这鸡汤,补身子。”

老太太喝了一口,连连点头:“鲜!真鲜!比家里炖的好喝多了。”

客人们也纷纷动筷,一个个吃得赞不绝口,都说这菜有小时候的味道,朴素却暖心。王掌柜见大家吃得高兴,心里也舒坦,悄悄塞给张大柱一个红包:“大柱老板,辛苦你们了,这是一点心意。”

张大柱赶紧推辞:“王掌柜太客气了,您能来就是给我们捧场,红包可不能收。”

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王掌柜把红包塞给了胡秀英:“给老板娘买些针线吧,这么好的菜馆,多亏了老板娘打理得好。”

胡秀英脸颊微红,只好收下:“谢谢王掌柜。”

酒席散后,大家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杜十娘数着今天的收入,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今天这单生意,顶得上平时三天的收入了!”

胡秀英把红包里的银子拿出来,放在桌上:“王掌柜给的红包,够给村里的学堂买两箱笔墨了。”

张大柱点点头:“等过两天回村里,就给先生送去。对了,天冷了,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件棉袄吧,别冻着了。”

胡秀英笑着说:“我早就想着呢,已经让村里的婶子们帮忙裁布料了,过几天就能做出来。”

日子在忙碌和温暖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底。乡野土菜馆准备歇业几天,让大家回家过年。张大柱和胡秀英带着城里买的年货回了村,有糖果点心,有布匹棉花,还有给孩子们的小玩意儿,装了满满一牛车。

村里早就盼着他们回来了,孩子们围着牛车蹦蹦跳跳,喊着“大柱哥”“秀英嫂子”;乡亲们也来帮忙卸年货,院子里热闹得像过年。秦立峰站在门口,看着他们回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回来了,我让香莲炖了羊肉汤,就等你们呢。”

晚上,大家聚在秦立峰家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菜,有炖羊肉、炒鸡蛋、腌萝卜,还有张大柱从城里带的卤肉。

秦香莲给大家倒上米酒,举起酒杯:“祝大家新年新气象,土菜馆生意更红火!”

“干杯!”大家齐声应道,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大柱喝了口酒,看着满桌的笑脸,心里热乎乎的:“今年多亏了大家帮忙,土菜馆才能有今天。明年咱们再努努力,把村里的路修得更宽,学堂再盖两间,让孩子们能读更多的书。”

乡亲们听了都鼓起掌来,王婶抹了抹眼泪:“大柱啊,你真是个好孩子,没忘了本。”

胡秀英握住张大柱的手,轻声说:“新的一年,咱们一起努力。”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村子盖得一片雪白。

开春的时候,冰雪消融,田埂上冒出了嫩绿的草芽,村里的桃花、杏花也开了,粉的、白的一片,看得人心旷神怡。乡野土菜馆的生意随着天气转暖越发兴旺,城里的人爱到郊外踏青,踏青回来总要来菜馆坐坐,点上几样野菜,喝上一壶新酿的米酒,感受这春日的惬意。

这天一早,张大柱正在院子里劈柴,就见秦香莲骑着马从外面回来,马背上还驮着个大竹筐,里面装着刚采的春笋,胖乎乎的裹着泥土。“大柱哥,你看我采的春笋,刚从后山挖的,新鲜着呢!”秦香莲跳下马,脸上带着汗珠,眼睛却亮晶晶的。

张大柱放下斧头,拿起一根春笋掂量了掂量:“好家伙,这笋够壮实,炒肉、炖汤都好吃。”他接过竹筐,往厨房走去,“让杜叔给大家炒个春笋炒肉,尝尝鲜。”

胡秀英正在柜台后算账,见秦香莲回来了,就笑着说:“香莲妹子,累坏了吧?快喝杯水歇歇。”她递过一杯温热的茶水,里面还放了两颗冰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香莲接过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大半杯:“不累,挖春笋可有意思了,后山的笋多着呢,我明天再去挖点,给客人做凉拌春笋。”

正说着,杜老汉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上面还印着个桃花的印记:“刚蒸的桃花馒头,给你们尝尝,应应景。”这是杜老汉的新花样,用桃花汁和面,蒸出来的馒头带着淡淡的花香,好看又好吃。

胡秀英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一股清甜的花香在嘴里散开:“真好吃,杜叔您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杜老汉哈哈一笑:“老了老了,就这点本事了。对了,十娘去镇上采买还没回来?让她顺便买些红纸,咱们也剪点窗花贴在窗户上,添点喜气。”

话音刚落,杜十娘就从外面回来了,肩上扛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新采的布料和针线:“爹,我回来了!红纸买了,还买了些花布,给秀英嫂子和香莲妹子做件新衣裳,开春穿正好。”

胡秀英和秦香莲一听,都笑着围过去看布料,一块是淡蓝色的,上面绣着小碎花;一块是嫩绿色的,上面印着竹叶,都好看得很。“十娘妹子,又乱花钱。”胡秀英嘴上说着,心里却甜滋滋的。

杜十娘笑着说:“挣了钱就是要花的,你们天天在菜馆忙活,也该添件新衣裳了。”她把布料递给胡秀英,“你手艺好,回头给我们做做。”

大家正说着话,就见一个穿着长衫的书生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折扇,风度翩翩的。“店家,可有清净的座位?我想点几样清淡的小菜,再要一壶米酒。”书生说话温文尔雅,眼神里带着几分书卷气。

张大柱赶紧迎上去:“公子里面请,靠窗的位置清净,正好看外面的春景。”

书生坐下后,点了凉拌春笋、清炒菠菜、一碗小米粥,还有一壶米酒。胡秀英亲自给他端过去,见他折扇上画着山水,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书生见状,笑着说:“姑娘也懂画?这是我自己画的,见笑了。”

胡秀英脸颊微红,摇摇头:“不懂,就是觉得好看。”

书生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凉拌春笋,眼睛一亮:“这笋真鲜嫩,带着春的气息,比城里饭馆的好吃多了。”他又喝了口米酒,“米酒也香醇,不烈,正合我意。”

张大柱在一旁听着,心里美滋滋的:“喜欢就好,我们的菜都是从乡下运来的,笋是今早刚挖的,米是新收的,保证新鲜。”

书生点点头:“看得出你们用心了,这样的菜馆,在城里可不多见。”他喝着酒,看着窗外的春景,忽然诗兴大发,拿起桌上的纸笔,挥笔写了一首诗:“乡野有真味,春蔬带露鲜。一壶米酒暖,忘却世间烦。”

写完,他把诗递给张大柱:“这首诗送你们,算是谢过这顿美味。”

张大柱接过诗,虽然认字不多,但也觉得写得好,赶紧让胡秀英收起来:“谢谢公子赠诗,我们一定好好收着。”

书生笑着摆摆手:“举手之劳。以后我会常来的,你们这菜馆,有让人安心的味道。”

书生走后,张大柱把诗裱了起来,挂在大堂里,来往的客人见了,都忍不住称赞:“这诗写得好!”“看来这菜馆的味道是真不错,连书生都写诗称赞。”

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乡野土菜馆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光有百姓、富商、官员来吃,连文人墨客也常来聚会,说这里有“乡土雅趣”。张大柱他们还是老样子,踏踏实实做菜,诚诚恳恳待人,把菜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天晚上打烊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的,春风吹过,带着花香和饭菜的香气。张大柱看着墙上的诗,感慨道:“真没想到,咱们这小菜馆还能得到书生的称赞。”

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因为咱们用心了呀,菜用心做,人用心待,大家自然能感受到。”

杜老汉喝着酒,点点头:“说得对,做生意就跟做人一样,实实在在最重要。”

杜十娘和秦香莲在一旁绣着花,嘴里哼着小调,月光洒在她们身上,柔和又温暖。

张大柱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

入夏后,蝉鸣声在树梢间此起彼伏,阳光透过菜馆后院的梧桐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张大柱在院子里搭了个竹棚,棚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和紫茄子,五颜六色的,既是装饰,也是待客的食材。

来吃饭的客人爱坐在竹棚下,吹着穿堂风,吃着冰镇的酸梅汤,听着蝉鸣,倒比城里的茶楼更惬意几分。

这天午后,日头正烈,菜馆里客人不多,胡秀英坐在柜台后绣帕子,帕子上绣的是两只蝴蝶绕着桃花飞,针脚细密,颜色鲜亮。张大柱躺在竹椅上打盹,手里还摇着一把蒲扇,扇面上是秦香莲画的山水,歪歪扭扭的却别有童趣。

“大柱哥,秀英嫂子,快来看!”秦香莲从外面跑进来,手里举着个大西瓜,绿油油的皮上还带着泥土,“村口王大爷家的西瓜熟了,第一个就给咱们送来了,说是让尝尝鲜!”

张大柱一骨碌从竹椅上爬起来,眼睛都亮了:“好家伙,这西瓜够大,得有二十斤!”他接过西瓜,用井水冲洗干净,拿起菜刀“咔嚓”一声切开,红瓤黑籽,汁水瞬间流了出来,看着就甜。

胡秀英赶紧拿来几个粗瓷碗,张大柱把西瓜切成块,分给大家:“快吃快吃,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凉丝丝的。”

秦香莲拿起一块西瓜,大口咬下去,汁水顺着嘴角流到脖子上:“甜!真甜!比城里买的西瓜甜多了!”

杜老汉也拿起一块,慢慢吃着:“还是乡下的瓜甜,光照足,水也好。让王大爷多送几个来,冰镇着给客人当饭后水果,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就见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走进来,担子里装着些针头线脑、糖果玩具,看见院子里的西瓜就笑着说:“老板,这西瓜看着就甜,给我来一块解解渴,钱我记账上,下次给你们送杂货时一起算。”

张大柱赶紧递给他一块西瓜:“吃就是了,算啥钱。最近有新到的花线吗?秀英要绣花用。”

货郎接过西瓜,边吃边说:“有有有,刚从城里进的,颜色齐全着呢。”他放下担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果然是五颜六色的花线,闪着亮亮的光。

胡秀英眼睛一亮,拿起几缕天蓝色的线比划着:“这个颜色好看,绣蝴蝶翅膀正好。”她挑了几缕喜欢的颜色,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放进针线笸箩里。

货郎吃着西瓜,又说:“城里最近流行一种新点心,叫绿豆糕,说是解暑的,我进了些,你们要不要尝尝?”他从担子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里面是浅绿色的糕点,方方正正的,散发着绿豆的清香。

张大柱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甜味:“好吃!不腻,确实解暑。给我们留两斤,给客人当茶点。”

货郎笑着说:“还是大柱老板爽快。对了,听说城里要办庙会了,热闹得很,你们不带着菜馆的点心去摆个摊子?肯定能卖好。”

张大柱心里一动:“庙会?啥时候?”

“下月初六,在城隍庙门口,整整三天呢。”货郎收拾着担子,“我打算去卖些小玩意儿,你们要是去,我给你们占个好位置。”

杜老汉听了,放下手里的西瓜皮:“这主意好!庙会人多,正好宣传宣传咱们的菜馆,把咱们的绿豆糕、红薯干、腌萝卜都带去,让城里人大饱口福。”

胡秀英也点点头:“我来做绿豆糕,用新收的绿豆,保证好吃。再让村里的婶子们多做些红薯干,晒得甜甜的。”

说干就干,接下来几天,大家都忙着准备庙会的东西。胡秀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绿豆粉,蒸绿豆糕,屋子里飘着浓浓的豆香;张大柱和秦香莲去山里采野山楂,回来熬成山楂酱,抹在面饼上做成山楂卷,酸甜可口;杜老汉则把腌好的萝卜干、芥菜丝装在坛子里,密封好,免得路上撒出来。

庙会这天,天刚亮,张大柱就赶着牛车,载着满满的货物往城里赶。胡秀英和杜十娘、秦香莲坐在牛车上,手里还拿着刚绣好的布幡,上面写着“乡野土菜馆”五个大字,边角上还绣着几朵小野花,好看又显眼。

到了城隍庙门口,货郎果然给他们占了个好位置,靠近戏台,人来人往的最热闹。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摆好,绿豆糕放在竹篮里,上面盖着纱布;红薯干串成串,挂在竹竿上;腌萝卜干装在小碟里,免费让路人品尝。

“尝尝吧!乡下的绿豆糕,甜而不腻!”秦香莲拿着试吃的小碟,热情地招呼着路人。

一个带着孩子的妇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绿豆糕真好吃,一点不噎人,给我来两斤!”

“好嘞!”胡秀英赶紧用纸包好绿豆糕,递给妇人,“刚做的,放凉了更好吃。”

很快,他们的摊子前就排起了长队,大人买绿豆糕,孩子抢红薯干,还有人专门来买腌萝卜干,说配粥吃最好。张大柱忙着收钱,胡秀英和杜十娘打包,秦香莲招呼客人,忙得满头大汗,心里却乐开了花。

戏台上演着《天仙配》,七仙女的水袖飘来飘去,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张大柱抽空看了两眼,笑着对胡秀英说:“等忙完了,咱们也来看看戏,就像小时候在村里赶庙会一样。”

胡秀英点点头,擦了擦汗:“好啊,再买两串糖葫芦,边吃边看。”

太阳落山的时候,货物卖得差不多了,钱袋鼓鼓囊囊的,大家收拾着摊子,脸上都带着笑意。货郎走过来,笑着说:“我就说你们的东西能卖好,这乡土味啊,城里人就稀罕。”

张大柱递给他一块绿豆糕:“多亏你占的好位置,这绿豆糕你拿着尝尝。”

货郎接过绿豆糕,笑着说:“明年庙会你们还来,我还给你们占位置!”

赶着车往回走,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洒在石板路上,亮晶晶的。车厢里还剩几块绿豆糕,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地分着吃,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天卖了不少钱,够给学堂买新课本了。”胡秀英数着钱袋,心里美滋滋的。

张大柱点点头,赶着车:“等秋收了,咱们再办个乡土货集市,让村里的乡亲都来城里摆摊,把咱们的野菜、干货都卖出去,让城里人也尝尝咱乡下的好东西。”

秦香莲拍着手:“好主意!到时候我来当宣传员,保证把人都招来!”

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和着远处的戏文声,在月光下格外温馨。

又过了一段时间,田地里的谷子黄了,玉米熟了,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枝头,村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乡野土菜馆也跟着忙了起来,新收的小米磨成面,蒸出来的馒头带着淡淡的米香;刚摘的南瓜切成块,炖在野猪肉里,甜丝丝的格外入味;还有地里的花生、毛豆,煮在盐水里,成了客人最爱点的下酒菜。

这天一早,张大柱刚把一牛车新收的谷子卸到菜馆后院,就见秦立峰背着个药篓从外面走进来,药篓里装着刚采的草药,还带着露水的湿气。“师傅,您怎么来了?”张大柱赶紧迎上去,接过药篓放在墙角。

秦立峰擦了擦汗,笑着说:“给你们送些防秋燥的草药,最近天干,煮点梨汤给客人喝,润润嗓子。”他从药篓里拿出几包草药,“这是川贝,这是麦冬,和梨一起煮,放些冰糖,好喝又治病。”

胡秀英赶紧端来一杯热茶:“师傅快歇歇,您有心了。我这就去买梨,中午就给客人煮梨汤。”

秦立峰喝了口茶,又说:“村里的花生熟了,李大哥让我给你们带些新花生,刚从地里拔的,煮着吃最香。”他指了指门口的麻袋,“都在那儿呢,够你们吃一阵子了。”

张大柱打开麻袋一看,饱满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清香,忍不住抓了一把:“真香!这就拿去煮,给师傅当下酒菜。”

正说着,杜十娘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刚出锅的玉米饼,金黄的饼上还印着玉米粒:“爹,大柱哥,师傅,快来尝尝新玉米饼,用今年的新玉米面做的,甜着呢!”

秦立峰拿起玉米饼,咬了一口,玉米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好吃!比去年的更甜,看来今年是个好年成。”

大家正说着话,就见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汉走进来,车上装着几个大南瓜,黄澄澄的像小灯笼。“大柱老板,刚摘的南瓜,给你们送来了,炖肉炒菜都好吃。”老汉擦了擦汗,脸上带着憨厚的笑。

张大柱赶紧迎上去:“张大爷,快进来歇歇,喝碗水。”他接过南瓜,掂量了掂量,“这南瓜够大,能做好几锅炖菜。”

张老汉喝着水,笑着说:“今年收成好,南瓜结得又大又多,吃不完都拿来给你们,比烂在地里强。”自从土菜馆收村里的菜,乡亲们种的东西再也不愁卖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胡秀英给张老汉算钱,又多塞了两个玉米饼:“带回去给孩子吃,刚出锅的热乎。”

张老汉笑得合不拢嘴,接过玉米饼揣在怀里:“你们真是好人,老天爷都该保佑你们生意红火。”

送走张老汉,大家开始忙活起来。张大柱把花生倒进大锅里,加了盐水和八角,开始煮花生;胡秀英去集市买梨,准备煮梨汤;杜老汉和厨子们在厨房忙活,炖南瓜的炖南瓜,炒花生的炒花生,厨房里香气四溢,引得路过的客人都忍不住探头张望。

中午时分,菜馆里坐满了客人,刚煮好的花生端上桌,冒着热气,客人剥开一个,又香又脆;南瓜炖野猪肉端上来,金黄的南瓜吸足了肉汁,入口即化。大家边吃边夸:“这花生真新鲜,带着土香味!”“南瓜炖肉太好吃了,比城里的甜!”

张大柱听着心里美滋滋的,他走到后院,看着堆在墙角的谷子、南瓜、花生,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用乡野的食材,做暖心的饭菜,让城里人尝到乡土的味道,让村里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傍晚时分,客人渐渐少了,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晚饭,桌上摆着煮花生、南瓜炖肉、玉米饼,还有一碗清热润肺的梨汤。秦立峰喝着米酒,看着天上的月亮,感慨道:“想当年我刚学打猎的时候,哪敢想村里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这都是你们年轻人干出来的。”

张大柱给秦立峰倒上酒:“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师傅您帮忙,没有乡亲们支持,哪有土菜馆的今天。”

胡秀英剥着花生,轻声说:“等收完秋,咱们给村里的老人送些米和肉,让他们也尝尝鲜。”

杜十娘点点头:“再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件新棉衣,天冷了别冻着。”

秦香莲举着玉米饼:“我还要去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咱们土菜馆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秋意渐深时,乡野土菜馆的后院堆起了金灿灿的玉米垛,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晒干的豆角,风一吹“哗啦啦”响,像是在唱丰收的歌。

张大柱在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的晒谷架,把新收的谷子摊在竹席上晾晒,阳光晒过之后,谷粒越发饱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天清晨,胡秀英正在灶房蒸新米糕,笼屉里飘出甜甜的米香。

她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褂子,是杜十娘特意给她选的料子,上面绣着几穗谷子,针脚细密,看着就透着喜气。“秀英嫂子,米糕熟了没?我闻着香味都快流口水了!”秦香莲从外面跑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刚摘的柿子,红彤彤的挂在枝头似的。

胡秀英掀开笼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雪白的米糕上点缀着红枣和葡萄干,好看又好吃。“刚熟,等凉一会儿再吃,当心烫着。”她拿起一块米糕,用帕子包好递给秦香莲,“尝尝,放了新磨的米粉,比以前的更软糯。”

秦香莲咬了一小口,眼睛一亮:“好吃!甜滋滋的,一点不噎人。给大柱哥留一块,他最爱吃这个了。”

正说着,张大柱从外面回来,肩上扛着一捆刚砍的柴火,是从后山捡的枯树枝,干得透透的,烧起来特别旺。“

老远就闻见米糕香了,秀英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他放下柴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拿起秦香莲递过来的米糕就咬了一大口。

胡秀英笑着给他擦了擦嘴角的米屑:“慢点吃,锅里还有呢。对了,村里的王大爷说新米酿的酒熟了,让你有空去打两坛回来,给客人尝尝。”

张大柱点点头:“下午就去,顺便把咱们晒的谷子给磨面坊送过去,让师傅多磨些米粉,蒸米糕、做米饼都能用。”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菜馆里客人不多,杜老汉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抽着旱烟,看着街上的行人慢悠悠地走过。一个背着画板的画师路过,看见菜馆门口挂着的玉米辣椒,眼前一亮,赶紧放下画板,拿出画笔开始写生。

“老人家,您这菜馆真有乡土气息,画出来肯定好看。”画师边画边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杜老汉哈哈一笑:“喜欢就画,画好了给我们留一张,贴在墙上当装饰。”

画师笑着说:“没问题,画好了送您一张,算是谢过这好景致。”

胡秀英端来一杯热茶,放在画师旁边的石桌上:“先生喝茶,慢慢画。”她看着画师笔下的菜馆,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藤蔓,真的像活过来一样,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欢喜。

画师喝了口茶,赞叹道:“您这菜馆不光景致好,饭菜肯定也香,我看门口堆的谷子都金灿灿的,一看就是好收成。”

张大柱正好从外面回来,听见这话就笑着说:“先生要是不嫌弃,中午在这儿吃饭,尝尝我们新做的米糕和米酒,都是今年的新粮做的。”

画师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正愁没地方吃饭呢。”

中午,画师点了一盘米糕、一碗南瓜粥,还有一碟腌萝卜干,吃得津津有味。“这米糕软糯香甜,带着自然的米香,比城里的糕点好吃多了。”他放下筷子,拿出随身携带的墨锭,在桌上铺好宣纸,“我给您画幅《丰收图》,就当饭钱了。”

张大柱赶紧说:“饭钱哪能让您用画抵,您能在这儿吃饭就是给我们捧场。”

画师却执意要画,只见他笔尖飞舞,很快就勾勒出一幅丰收的景象:田地里谷穗饱满,农人们忙着收割,旁边还画着乡野土菜馆的招牌,屋檐下挂着玉米辣椒,活灵活现的。

大家围过来看,都忍不住称赞:“画得真好!像真的一样!”

画师把画晾干,卷起来递给张大柱:“这画您收着,说不定将来成了宝贝呢。”他收拾好画板,笑着说,“以后我常来画画,顺便尝尝您的乡土菜。”

送走画师,张大柱把画挂在大堂最显眼的位置,来往的客人见了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说这画把乡野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菜馆里的灯笼亮了起来,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路。张大柱和胡秀英坐在院子里,看着墙上的《丰收图》,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

“今年真是个好年成,菜也丰收,生意也红火。”胡秀英靠在张大柱肩上,轻声说。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看着天上的星星:“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等过了年,咱们把菜馆再修修,多盖两间屋子,让乡亲们来城里有地方住。再给学堂请个好先生,让村里的娃都能读好书,将来走出大山看看。”

胡秀英点点头,眼里闪着光:“好啊,到时候我也去学堂帮忙,给孩子们缝缝补补,烧烧茶水。”

院子里的蟋蟀开始鸣叫,和着远处的犬吠,构成了一幅宁静的乡野夜景。

冬雪初落时,乡野土菜馆的屋檐下结了层薄冰,像挂着一串透明的水晶。张大柱早早起来扫雪,把门口的石板路扫得干干净净,又在台阶上撒了些草木灰,免得客人滑倒。

胡秀英在灶房烧了锅热水,泡了壶姜茶,用粗瓷碗盛着放在门口的石桌上,路过的行人冷了,都能进来喝碗暖暖身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柱哥,快来看!我做的雪人!”秦香莲从院子里跑进来,鼻尖冻得通红,手里还拿着根胡萝卜,要给雪人当鼻子。院子里的雪人堆得胖乎乎的,戴着张大柱的旧草帽,披着杜十娘的花围裙,看着憨态可掬。

张大柱放下扫帚,笑着说:“这雪人跟你一样,傻呵呵的。”他拿起铁锹,又往雪人身上添了些雪,“再堆高点,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

胡秀英端着姜茶出来,给秦香莲递了一碗:“快喝点姜茶暖暖,别冻感冒了。”她看着雪人,眼里满是笑意,“等雪停了,咱们去后山扫雪,说不定能捡到冻住的野兔,炖肉吃最香。”

正说着,杜十娘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买的棉花和布料:“爹,大柱哥,秀英嫂子,我买了些棉花,咱们给学堂的孩子们做棉袄,天冷了可别冻着。”

杜老汉从厨房探出头来:“做得厚实点,山里的娃皮实,可也经不住这么冷的天。我这炖着野猪肉呢,等做好了给孩子们送些过去,补补身子。”

大家说干就干,胡秀英和杜十娘裁布料,秦香莲穿针线,张大柱在一旁帮忙递剪刀、拉布料,院子里热热闹闹的,一点不觉得冷。胡秀英的针线活最细,她给最小的孩子做了件带兜兜的棉袄,上面还绣着个小老虎,威风凛凛的;

杜十娘手快,不一会儿就缝好了两件,针脚虽然大些,却缝得结结实实;秦香莲绣不好花,就给棉袄缝上布条滚边,倒也好看。

中午时分,野猪肉炖粉条炖好了,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胡秀英盛了满满一大盆,又装了些刚蒸的白面馒头,让张大柱送去学堂。“告诉孩子们,趁热吃,不够再回来拿。”她仔细地用棉布把食盆包好,免得路上凉了。

张大柱提着食盆往学堂走,雪地里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学堂里,孩子们正围着先生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像银铃一样清脆。看见张大柱进来,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大柱叔!”“是不是带好吃的了?”

先生笑着说:“看你们急的,先把书读完。”他接过食盆,打开棉布,野猪肉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引得孩子们咽口水。

张大柱把馒头分给孩子们:“慢点吃,每人都有,不够再去菜馆拿。”他摸了摸最小的孩子的头,“等会儿让你秀英嫂子给你们送新棉袄来,穿上就不冷了。”

孩子们边吃边说:“谢谢大柱叔!谢谢秀英嫂子!”小脸蛋上沾着肉汁,像开了朵小花。

从学堂回来,雪下得更大了,鹅毛似的雪花漫天飞舞,把村子盖得一片雪白。菜馆里来了几位客人,是城里来的商人,路上雪大耽搁了行程,进来避雪取暖。

张大柱给他们端上野猪肉炖粉条,又烫了壶米酒,笑着说:“尝尝我们乡下的炖肉,热乎身子。”

商人喝了口米酒,吃了块野猪肉,感慨道:“这肉炖得真香,比城里饭馆的好吃多了。你们这菜馆虽小,却比大酒楼还暖心。”他看着窗外的雪景,“这雪景配着乡土菜,真是难得的享受。”

胡秀英端来刚炒的花生,放在桌上:“先生们慢用,雪停了再赶路也不迟,我们这儿有地方歇脚。”

客人们纷纷点头:“就冲你们这热乎劲儿,今晚就在这儿歇了。”

晚上,大家围坐在厨房的火炉边,烤着红薯,聊着天。杜老汉给大家讲他年轻时候的事,说以前冬天没吃的,就上山挖野菜,烤着吃也觉得香;张大柱说等开春了,要在菜馆后院挖个地窖,储存白菜萝卜,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菜;胡秀英说要学做腊肉,腌好了挂在房梁上,过年给大家做腊味饭。

火炉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红薯的甜香和米酒的醇香混在一起,温暖又踏实。窗外的雪还在下,把世界染成一片洁白,而乡野土菜馆的灯光,像黑夜里的一颗星,亮堂堂的,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张大柱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安宁。他知道,不管冬天多冷,只要大家心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不管日子多忙,只要守住这份乡土味,就永远有热乎饭吃,有暖人心的烟火气。

雪渐渐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雪地上,亮晶晶的。乡野土菜馆的灯笼还亮着,屋檐下的冰棱反射着月光,像一串串钻石。

开春回暖,积雪融化成潺潺溪流,顺着田埂汇入池塘,岸边的柳树枝头冒出嫩黄的芽苞,风一吹,软悠悠地晃着,像少女的发丝。

乡野土菜馆的后院里,胡秀英种的青菜冒出了绿苗,顶着晶莹的露珠,秦香莲正蹲在菜畦边拔草,嘴里哼着村里的小调,引得蝴蝶在她身边绕来绕去。

“香莲妹子,当心别踩着菜苗。”胡秀英端着淘米水出来,要给青菜浇浇水,这淘米水养菜最是肥嫩。她看着菜苗长势喜人,眼里满是笑意,“再过半个月就能吃了,清炒或者做汤,都新鲜得很。”

秦香莲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秀英嫂子,等青菜长大了,咱们做青菜豆腐汤,再配着刚蒸的白面馒头,肯定好吃。”她指着墙角的桃树,“你看这桃花都快开了,等开花的时候,我摘几朵插在花瓶里,放在大堂的桌子上,客人见了肯定喜欢。”

正说着,张大柱从外面回来,肩上扛着一捆新砍的竹子,是从后山竹林砍的,打算编几个竹筐装野菜。“刚路过李大哥家的鱼塘,他说今年的鱼苗长得好,过阵子就能捞上来给咱们菜馆送鱼,清蒸、红烧都好吃。”他把竹子靠在墙上,拿起斧头开始劈竹条,“今天我来编筐,你们谁给我打下手?”

“我来我来!”秦香莲赶紧跑过去,拿起竹条学着张大柱的样子摆弄,结果竹条不听话,差点戳到手上。张大柱笑着拍了她一下:“笨手笨脚的,还是去给我递竹条吧。”

胡秀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看着他们编筐,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她拿起针线,继续给孩子们绣书包,上面绣着“好好学习”四个字,针脚虽然不算精致,却绣得格外认真。

中午时分,菜馆里来了几位客人,是上次在庙会上买过绿豆糕的妇人,这次特意带着街坊邻居来尝尝鲜。“老板,上次的绿豆糕太好吃了,我街坊都想来尝尝你们的乡土菜。”妇人笑着说,眼睛在菜单上打转。

张大柱赶紧推荐:“今天有刚采的荠菜,炒鸡蛋或者做饺子都好吃;还有新炖的鸡汤,放了些山药,补身子。”

妇人们点了荠菜炒鸡蛋、山药炖鸡汤、凉拌菠菜,还有几碗小米粥。菜端上桌,绿油油的荠菜看着就清爽,鸡汤冒着热气香气扑鼻,大家纷纷动筷,吃得赞不绝口。“这荠菜真嫩,一点不涩口!”“鸡汤鲜得很,山药炖得也烂乎!”

胡秀英在柜台后听着,心里美滋滋的,这些菜都是村里乡亲种的、采的,能得到城里人的喜欢,比自己受夸还高兴。她拿出账本,把今天的收入一笔一笔记下,打算攒够了钱,给村里的水井修个井台,免得下雨天积水。

下午客人少了,张大柱的竹筐也编得差不多了,圆圆的筐口,结实的提手,看着就耐用。秦香莲拿着竹筐左看右看,笑着说:“大柱哥,你这手艺能当木匠了,编得比集市上买的还好看。”

张大柱得意地扬了扬下巴:“那是,我小时候跟着我爹学过编筐,这点手艺还没忘。”他把竹筐递给胡秀英,“明天去村里收菜,就用这个装,轻便又结实。”

胡秀英接过竹筐,摸了摸光滑的竹条:“真好看,我再缝个布衬垫在里面,免得菜被竹条戳坏了。”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菜馆的灯笼也亮了起来,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路。张大柱把编好的竹筐收拾好,胡秀英把绣好的书包叠整齐,秦香莲哼着小调收拾桌子,杜老汉在厨房炖着明天的肉,每个人都在为日子忙碌着,心里却满是踏实和希望。

夜色渐深,街上的行人渐渐散去,乡野土菜馆的灯光却依然亮着,像一颗温暖的星,照亮着这平凡的乡野岁月。属于他们的故事,就像这春天的嫩芽,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直延续下去。

初夏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吹进乡野土菜馆的窗棂。后院的栀子花开得正盛,雪白的花瓣层层叠叠,引得蜜蜂嗡嗡地围着转。胡秀英摘了几朵插在玻璃瓶里,摆在大堂的桌子上,客人一进门就能闻到花香,都说这菜馆连空气里都带着清爽的甜味。

“秀英嫂子,快来帮我摘黄瓜!”秦香莲在后院的菜畦里喊着,她踩着小板凳,伸手去够架子顶上的黄瓜,翠绿的瓜身带着嫩黄的花,看着就新鲜。菜畦里的茄子也紫了,豆角垂成了绿帘子,番茄挂在枝头,红扑扑的像小灯笼。

胡秀英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笑着走过去:“当心摔着,够不着就等大柱回来摘。”她踮起脚尖,摘下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用井水冲了冲,递给秦香莲,“尝尝,刚摘的最脆。”

秦香莲咬了一大口,黄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甜!比集市上买的甜多了!晚上给客人做凉拌黄瓜,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张大柱推着独轮车回来了,车上装着刚从磨坊磨好的面粉,还冒着淡淡的麦香。“老远就听见你们说笑,摘了啥好东西?”他放下独轮车,拿起秦香莲手里的黄瓜就咬了一口,“好家伙,这黄瓜够嫩,炒鸡蛋吃肯定香。”

胡秀英接过面粉袋,往厨房走去:“刚磨的面粉正好,晚上蒸馒头,再做些菜包子,萝卜粉丝馅的,客人准爱吃。”她把面粉倒进陶缸里,又往缸里撒了些干面粉防潮,这都是过日子攒下的巧劲。

傍晚时分,菜馆里渐渐热闹起来。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进来歇脚,点了碗菜包子和一壶凉茶,边吃边说:“你们这包子馅儿调得真够味,萝卜脆生生的,粉丝滑溜溜的,比我在城里吃的肉包子还香。”

张大柱笑着给货郎添了些茶水:“喜欢就多吃两个,自家种的萝卜,不值钱。”他看着货郎担子里的丝线,“最近有新到的丝线吗?秀英要绣东西。”

货郎从担子里拿出个布包:“刚进的苏绣丝线,颜色亮得很,给嫂子绣帕子正好。”胡秀英凑过去看,果然五颜六色的,连最娇嫩的藕荷色都有,她挑了几缕,小心翼翼地收进针线笸箩。

客人越来越多,杜老汉和厨子们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炒勺碰撞的叮当声、炖肉的咕嘟声、客人的谈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市井小调。张大柱在大堂里穿梭,给客人添茶、端菜,胡秀英在柜台后算账,时不时抬头看看忙碌的张大柱,眼里满是温柔。

秦香莲端着一盘凉拌黄瓜从厨房出来,脚下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下,盘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黄瓜撒了一地。她吓得脸都白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客人都停下了筷子,胡秀英赶紧走过去,拉着秦香莲的手:“没事没事,没烫着吧?碎了就碎了,再做一盘就是。”她转向客人,笑着说,“让大家见笑了,这盘算我们的,再给各位送盘花生赔罪。”

客人们都笑着说:“没事没事,小姑娘家毛手毛脚的难免。”“我们不急,慢慢做就行。”

张大柱拿来扫帚,默默把碎盘子扫干净,拍了拍秦香莲的肩膀:“下次当心点,别吓着。”他没说一句重话,秦香莲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赶紧转身回厨房帮忙去了。

打烊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秦香莲低着头剥花生,小声说:“今天都怪我,浪费了一盘菜。”

胡秀英递给她一块刚蒸的馒头:“傻孩子,谁没个失手的时候,下次当心就是了。”她看着天上的星星,“明天我教你挑担子,练熟了就不会绊着了。”

张大柱也说:“这点小事算啥,咱们菜馆的客人都是实在人,不会计较的。再说你平时帮忙端菜洗碗,功劳大着呢。”

秦香莲听着,心里渐渐暖了起来,她抬起头,对着大家露出了笑脸。院子里的栀子花还在散发着甜香,和着晚风,飘向远处的街道。

盛夏的傍晚,夕阳把天边染成金红色,蝉鸣声在树梢间此起彼伏。乡野土菜馆的竹棚下早已坐满了客人,大家摇着蒲扇,喝着冰镇酸梅汤,等着吃刚出锅的饭菜。张大柱在灶台前忙得满头大汗,赤裸着的胳膊上汗珠滚滚,他却毫不在意,手里的锅铲翻飞,将一盘爆炒田螺炒得香气四溢。

“大柱哥,酸梅汤没了!”秦香莲端着空坛子跑进来,额头上沾着碎发,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她刚给客人端完菜,裙摆都沾了些汤汁,却依旧笑得眉眼弯弯。

张大柱头也不抬地说:“后院缸里还有,自己去舀,记得多放些冰块。”他往锅里撒了把辣椒面,“刺啦”一声,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引得竹棚下的客人纷纷探头张望。

胡秀英正在柜台后算账,听见动静抬头笑道:“香莲慢点跑,当心摔着。”她放下账本,拿起一块干净的布巾,走到灶台边给张大柱擦汗,“看你热的,歇会儿让厨子来炒。”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在她手心蹭了蹭汗:“没事,这点活累不着我。你看客人多高兴,咱们的田螺刚从河里捞的,鲜着呢。”

正说着,一个背着渔网的老汉走进来,手里提着半桶活蹦乱跳的河虾,虾壳青亮,还带着水珠。“大柱老板,刚捞的河虾,给你送来了,油炸或者白灼都好吃。”老汉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这河里的鱼虾以前卖不上价,自从土菜馆收了,家里的油盐钱就不愁了。

张大柱眼睛一亮,赶紧接过水桶:“张大爷,您这虾真新鲜,给您按市价多算两文钱。”他往灶台上的盆里倒了些河虾,“今晚就给客人做油炸河虾,撒上椒盐,下酒最好。”

胡秀英给张大爷算钱,又塞了两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带回去给孙子吃,刚蒸的热乎。”张大爷笑着收下,嘴里念叨着“你们真是好人”,慢悠悠地走了。

竹棚下的客人闻到河虾的香味,纷纷喊道:“老板,给我们来盘油炸河虾!”“我们也要!多放些椒盐!”

张大柱应着声,手脚麻利地处理河虾,剪去虾须虾脚,用清水冲洗干净,裹上淀粉下了油锅。“滋啦”一声,河虾在油锅里翻滚,很快就变成了金红色,捞出来撒上椒盐,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秦香莲端着炸河虾出去,客人们立刻抢着夹,咬一口咔嚓作响,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这河虾真嫩!比城里买的冻虾好吃多了!”“果然是刚捞的,带着河鲜的甜味!”

夜色渐深,客人渐渐散去,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晚饭,桌上摆着没卖完的油炸河虾、凉拌黄瓜和一碗玉米糊糊。杜老汉喝着米酒,看着天上的星星:“今晚的月亮真亮,照得地上都发白,要是在村里,这时候该去河边摸田螺了。”

张大柱剥着河虾,笑着说:“等忙过这阵,咱们回村里住两天,带着香莲去摸田螺,让她也尝尝野趣。”

秦香莲眼睛一亮:“真的?我还从没摸过田螺呢!到时候秀英嫂子也去,教我怎么辨认哪些田螺能吃。”

胡秀英笑着点头:“好啊,再带个竹筐,摸满了回来炒一大盘,放些辣椒,吃得满头大汗才痛快。”

院子里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落在栀子花丛中,忽明忽暗的。张大柱看着胡秀英被月光照亮的侧脸,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