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最后一餐(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最新章节。
11月6日,时间逼近午夜零点,“公司”的展位搭建许可终于批了下来,薄薄一张电子函件躺在加密邮箱里,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冰冷的审视。
“要求补充提供近三年与无人机相关的国际销售合同及银行流水记录。”
彼得罗夫盯着屏幕,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
审查部门的邮件措辞礼貌,要求却直指核心——
他们这个凭空冒出来的公司,太新了。
“意料之中。”
李海镇正借着台灯昏暗的光,用细砂纸打磨一块金属零件。
那是自制手枪滑套的一部分。
“离岸账户的‘历史交易’糊弄普通检查够了,但想进SBU划定的核心防务展区?不够。”
唯一的出路在暗网的幽深角落。
彼得罗夫的手指在特制键盘上飞舞,穿过层层加密节点,将一个任务需求和一个加密钱包地址,投进了某个代号“数据迷宫”的论坛深处。
悬赏金额不高不低,足以吸引真正的高手,又不至于引人注目。
要求很简单:
三份滴水不漏、能经得起国际银行反洗钱系统和乌克兰反间谍部门交叉核验的无人机零部件国际贸易电子合同及对应流水记录,时间跨度三年。
回复来得比预想的快。
第二天凌晨,一个没有任何前缀的匿名ID发来一个加密链接和一小段冰冷的指令:
“接收。付款。勿追踪。”
链接里躺着三份PDF文件和一个关联的银行流水压缩包。
彼得罗夫和李海镇花了整整一个通宵,用尽他们所有的情报分析技能和专业会计知识去“找茬”。
结果令人心惊。
合同条款逻辑严密,买卖双方公司的注册信息、签名印章、交易细节与伪造的银行流水丝丝入扣。
付款路径在几家国际大银行间兜转,每一笔“货款”进出时间、金额、币种转换记录都天衣无缝,甚至在对应银行公开的SWIFT报文格式模拟上都毫无破绽。
最可怕的是,这些文件在数字层面也通过了他们手头最高级的电子签名验证工具检测——
它们被“制造”得就像从未被篡改过的原件。
“手法……非常专业。”
李海镇放下平板,罕见地用了“非常”这个词。
他拿起一支烟,没有点燃,只是在指间缓缓转动。
“设计这些文件的人,思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对国际商贸规则和反欺诈系统的漏洞了如指掌。她如果穿上韩国机务司(NIS)的制服,”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会是侦察总局(RGB)在数字战场上最棘手的敌人之一。”
“她?”
彼得罗夫捕捉到了代词。
“发件人的语言习惯,某些代码结构里残留的偏好……像女性。”
李海镇没有解释更多,将烟放回烟盒——那个装着两支毒烟的烟盒。“她代号‘露娜’。收费……确实很‘实惠’。”
实惠得让他们这种老手都感到一丝后怕,能用这种价格买到这种质量的黑活,要么是对方初出茅庐急于证明自己,要么就是对方根本不在乎钱,或者……
另有所图。
但现在,他们别无选择。
“露娜”的“作品”被提交上去。
乌克兰方面的审查官沉默了几天,最终回复了一封措辞依旧谨慎但明显缓和的通知:
补充材料“基本符合要求”,展位搭建可按期进行。
“实惠”的费用,似乎也微妙地降低了对方的警惕阈值——
过于完美反而显得不真实,而这份“实惠”,恰好给它披上了一层“小公司尽力而为”的合理外衣。
真正的难关,是会场入口一道道森严的安检门。
X光机、毫米波扫描仪、金属探测器、爆炸物痕量嗅探器、警犬、以及SBU特工鹰隼般的目光。
任何制式武器都绝无可能带入。
安全屋变成了临时兵工厂。
桌面上摊开的不是展品目录,而是分解成无数零件的自制“工具”。
李海镇负责攻坚:
几把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和精密车制金属件组装成的单发或双发简易手枪,结构简单到极致,威力勉强够在近距离击穿薄钢板,发射特制的小口径埋头弹。
它们的关键部件被伪装成展品支架的金属杆、工具箱里的特殊“扳手”或无人机电机外壳的一部分。
彼得罗夫则专注于近身保障:刺刀刀身被巧妙地嵌进展台装饰用的厚皮革垫层夹缝里,刀柄则伪装成某种设备的手柄。
“霰弹枪,”彼得罗夫摇了摇头,将它丢进一个不起眼的杂物箱,“过不了。只能放弃。”
近距离火力压制的计划宣告破产,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李海镇的自制手枪、刺刀,以及至关重要的B计划上。
李海镇的目光落在桌上一张手绘的简易变电站结构图上。
“这里,”他用铅笔尖点了点变压器区域旁边一个不起眼的检修通道入口,“防守相对松懈。只有两个固定岗哨和一个不定时巡逻队。断电后,整个展馆和周边三分之一的街区照明、监控系统会瘫痪至少15分钟。这是我们唯一的‘窗口’。”
他需要提前至少一天潜入,安放一个足够可靠、能抵抗变电站内部电磁环境干扰的定时起爆装置。
“如果手枪失手,或者目标路线改变……”
彼得罗夫的声音有些沙哑。
“那就用刀。”
李海镇从工具箱里拿起一把刚磨好的刺刀,“或者,制造混乱,把他逼到预设的刺杀点。”
每一个可能性都在他们脑中推演了无数遍,每一种结局都通向同一个终点——
要么目标死,要么他们死,或者两者皆是。
“也许是因为我们把手机丢了,”李海镇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他们最近追查的风声……好像真的放缓了。”
代价是,他们彻底成了断了线的风筝,飘荡在风暴中心,无人指引,也无人救援。
李海镇拿起那个冰冷的金属烟盒,打开,目光在那两支过滤嘴颜色略深的香烟上停留了片刻。
他合上盖子,将它郑重地放进贴身口袋,紧挨着心脏的位置。
彼得罗夫将最后一把伪装成内六角扳手的撞针组件塞进工具箱,拉上了箱子的拉链,金属齿咬合的声音在死寂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很快,饭点到了。
桌上散落着几只空罐头盒和包装纸,面包屑撒在油腻的塑料布上。
这是他们能准备的最后的晚餐,廉价、冰冷。
彼得罗夫拿起最后半块粗粝的黑麦面包,掰开,将稍大的一半递给李海镇。
李海镇垂着眼,没有立刻去接,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金属烟盒,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吃吧。”
彼得罗夫的声音很低,却又奇异地平静。
“明天……谁也说不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