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广西桉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珠塔》最新章节。
了不起的广西桉树
翻开《新华字典》,“桉”的释义为:常绿乔木,树干高而直,木质致密,供建筑用,枝叶都可提取桉叶油供药用或制香料。树皮可制鞣料,亦称“玉树”、“黄金树”、“有加利”。
至于桉树名称的由来,最早见于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政府驻意大利钦差大臣(后改称外交代表)吴宗廉所辑译《桉谱》一书。
吴宗廉根据法文eucalyptus的译音“安加利泼多”,按音取其义,加木为“桉”。因桉的古文与案字相通,有其材可制器物的意思,又因有治病辟疫之功效,因此,取名为“桉”也有“安而无危”的意思。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全部各类的统称,全球大约有800多种、130多个亚种或变种,比较常见的有柠檬桉、窿缘桉、大叶桉、巨尾桉、赤尾桉、邓恩桉、蓝桉、大花序桉等等。
桉树原产于澳洲大陆,少部分生长于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最早发现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1770年英国植物学家J. Banks和D. Solander与英国探险家James Cook去澳大利亚探险,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采集到伞房花桉和阔叶桉的标本,获得了最早的桉树蜡叶标本。
桉树生长环境很广,从热带到温带,从滨海到内地,从平原到高山都可种植,可耐干旱瘠薄,容易种植,萌芽力强,而且生长快,成林早,木材用途广,于19世纪开始引种至世界各地,并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面积高达2亿多亩,我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9000多万亩,仅次于巴西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最早于1890年引入桉树。
网上有说是意大利商人送给清朝慈禧太后的,实则不然。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推行“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890年,桉树被从意大利引种到中国,种植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
广西引种的第一棵桉树,则在中法战争之后。
1885年6月9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法国斩获了殖民地越南,中国洞开了西南门户。1889年6月,龙州被辟为对外陆路通商口岸,成为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很快,法国人在龙州设立了领事馆,大批外商蜂拥而来,开洋行、修车站、办工厂……
在不平等条约的掩护下,法国传教士也来到了龙州传教布道,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在龙州建起了哥特式的天主教堂(旧址在气象局,现已废弃)。
教堂占地颇广,传教士就在旁边的空地上种下了广西的第一棵桉树——细叶桉。
但是,历经损毁和破坏,最早种下的桉树如今已经了无踪迹。
1916年,法国传教士又相继引进了赤桉、柠檬桉、窿缘桉、蓝桉、大叶桉等,零星种植于房前屋后,并陆续引种到柳州、南宁、北海等地,柳州沙塘林场(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曾在20世纪30-40年代引种过多种桉树。
解放之后, 1954年3月广西在最南端的合浦县创办山口林场,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在这片三面临海、背靠陆地的干旱黄沙荒原上种植窿缘桉4多万亩,遂后窿缘桉、细叶桉、柠檬桉等在广西南部和沿海地区的村屯周围、道路两旁零星种植。
由于未经良种选育而生长慢,且木材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仅作为柴火使用,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
1965年,广西在南宁地区组建了由东门林场、渠黎林场、跃进林场、石塘林场和黎塘林场等10个林场组成的“桂南林业局”,这个类似于广东雷州林业局的机构,开始规模种植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
同年,随着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以桉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国营钦廉林场也划归广西管辖,同时也引入雷林一号。桂南林业局撤销之后,10个国营林场分别独立运营,并营造了一定规模的桉树林。
而后,广西启动了柠檬桉、窿缘桉的选育,并进行了柳桉与窿缘桉人工杂交育种,1978年开始桉树引种试验研究,但缺乏系统性成果不多。
到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仅为150万亩左右,但普遍生长较为缓慢,后来逐渐被淘汰。
广西桉树发展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10月。
1981年10月2日,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在BJ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同年12月14日,签署了《关于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在东门林场开展桉树引种试验、改良与良种生产基地、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这个后来被誉为国际林业技术合作成功典范的野外种植项目,中澳合作期限原定为4年,后因合作良好成果斐然,双方一致同意延长4年,项目于1989年12月完满结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