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享太庙乐章之三二《和宁舞》(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夜读全唐诗》最新章节。

享太庙乐章之三二

《和宁舞》是唐代牛僧孺所作的郊庙歌辞,用于太庙祭祀。以下是相关解析:

原文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

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

纂尧付启,亿万熙熙。

译文

品德高尚纯粹,光辉彰显美德。

不偏不倚,遍及天下。

以武功显赫,以文德治理,施行恰当适宜。

继承尧的事业,传于后人,亿万百姓和乐。

注释

? 湜湜:纯洁的样子。

? 颀颀:修长的样子,这里可指品德高尚。

? 融昭:融合彰显。

? 纽:偏斜。

? 九围:代指天下。

? 武烈:武功显赫。

? 文经:文德治理。

? 敷施:施行。

? 纂:继承。

? 熙熙:和乐的样子。

生僻字注音

? 湜:shí

? 颀:qí

? 纂:zuǎn

《和宁舞》宛如一幅绘制着古代祭祀盛景的绚丽画卷,以灵动且富有韵律的文字,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深邃。在古代,祭祀作为国家和家族生活的核心活动,不仅承载着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更肩负着传承文化、维系社会秩序以及祈愿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使命。这首祭祀乐章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祭祀文化的大门,极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一、逐联解析,洞察诗句深邃内涵

开篇“湜湜颀颀,融昭德辉”,诗人以细腻而庄重的笔触,描绘出祭祀现场的恢弘壮美,同时歌颂了祖先的崇高德行。“湜湜”本意是水清澈的样子,在这里用以形容祭祀场面的纯净、庄严;“颀颀”则描绘出祭祀规模的宏大,场面的壮观。二者相结合,生动地勾勒出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让人仿佛置身于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融昭德辉”进一步表明,在这庄重的祭祀氛围中,祖先的光辉品德得以彰显,如同光芒般照耀四方,表达了后人对祖先深深的崇敬之情,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崇敬的情感基调。

“不纽不舒,贯成九围”着重强调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以及祖先德行的广泛影响力。“不纽不舒”指出祭祀仪式在进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既不扭曲也不松散,完整而连贯,彰显出祭祀仪式的严谨性和庄严性。“贯成九围”中,“九围”指代九州,寓意着祖先的德行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整个国家,对天下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祖先的伟大与崇高,以及后人对其功绩的高度认可。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高度赞美了祖先的文治武功,并阐述了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武烈文经”突出祖先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们凭借英勇的武力平定战乱,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又以文德治理国家,推行教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敷施当宜”表明祭祀活动的开展,对于传承祖先的功绩和精神,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恰到好处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对祖先功绩的由衷赞美,以及对祭祀活动价值的深刻认识。

“纂尧付启,亿万熙熙”将对祖先的赞美与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紧密结合。“纂尧付启”表示后人继承了尧舜等古代贤君的治国理念和精神,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象征着国家在正确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亿万熙熙”描绘出一幅亿万人民安居乐业、欢欣鼓舞的繁荣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独特魅力

从结构上看,《和宁舞》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湜湜颀颀”与“融昭德辉”,前者描绘祭祀场景,后者歌颂祖先德行,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不纽不舒”与“贯成九围”,一个强调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一个突出祖先德行的影响力,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严格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跳动的音符,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匠心独运,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湜湜颀颀”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祭祀的恢弘壮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亿万熙熙”同样通过叠词,将人民的欢乐和国家的繁荣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富有感染力。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用简洁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现场庄重氛围、规范仪式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国家繁荣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秩序的重视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