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享太庙乐章之三四《宣宗室舞》(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夜读全唐诗》最新章节。

享太庙乐章之三四

宣宗室舞

於铄令主,圣祚重昌。

兴起教义,申明典章。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

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译文

啊,赞美英明的君主,圣朝的福运再次昌盛。君主兴起道德教化的大义,申明典章制度。民间崇尚朴素的风尚,人人都安乐健康。君主积累的德行得到了回报,福泽流传,没有尽头。

生僻字注音

? 於:yú

? 铄:shuò

? 祚:zuò

《宣宗室舞》宛如一段凝固的历史乐章,生动地镌刻着唐代祭祀文化的独特印记。在古代,祭祀作为一项至高无上的活动,承载着国家的祈愿、民族的精神以及对祖先和先代贤君的追思。此祭祀乐章凭借其凝练的文字、精妙的结构,全方位地展现了祭祀活动的丰富内涵,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传承,极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一、逐联剖析,探寻诗句深意

开篇“於铄令主,圣祚重昌”,诗人以热烈的颂词,表达对圣明君主的由衷赞美。“於铄”为感叹词,饱含赞叹之情,生动地描绘出君主的圣明形象,仿佛其周身散发着光芒。“令主”即贤明的君主,“圣祚重昌”则表明君主承接了上天赋予的使命,使得国家的福运再度昌盛。这不仅彰显了君主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热烈的基调。

“兴起教义,申明典章”深入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智慧与策略。“兴起教义”体现了君主对道德教化的重视,通过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民众树立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申明典章”则表明君主明确宣示国家的规章制度,使民众清楚知晓行为的规范和界限,确保国家的治理有章可循。这两句诗展示了君主在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举措,体现了其全面而深刻的治国理念。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俗尚素朴”表明在君主的治理下,社会风气崇尚朴素,摒弃了奢华和浮躁,人们秉持着质朴的生活态度。“人皆乐康”则进一步说明,在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人民生活安康,安居乐业,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繁荣带来的福祉。这两句诗从社会风尚和人民生活两个方面,高度赞美了君主的治理功绩,体现了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追求。

“积德可报,流庆无疆”以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道德价值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积德可报”强调了积累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行善积德,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准则的尊崇。“流庆无疆”则祈愿这种积累的福泽能够永远流传,庇佑后世子孙,表达了对家族和国家长久繁荣的殷切期盼。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魅力

从结构上看,《宣宗室舞》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於铄令主”与“圣祚重昌”,前者赞美君主,后者祝愿国家,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兴起教义”与“申明典章”,一个侧重于精神引导,一个侧重于制度建设,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激昂的乐章,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跳动的音符,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匠心独运,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於铄”一词,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君主的圣明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君主的卓越之处。“积德可报”短短四字,深刻地阐述了道德价值的重要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虽未直接描绘祭祀的具体场景,但通过对君主功绩、社会风貌和道德价值的赞美,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诗中融入了对君主的赞美、对国家繁荣的期望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等情感,这些情感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相互交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祭祀现场,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