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中和乐舞词(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夜读全唐诗》最新章节。

中和乐舞词

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

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

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

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肇(zhào)

? 氤氲(yīn yūn)

? 荷(hè)

? 贶(kuàng)

注释

? 肇:开始。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 昭泰:清明安泰。

?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弥漫的样子。

? 荷:承受,承蒙。

? 玄贶:上天的赏赐。

? 治人:治理百姓。

? 同和:指与人和睦相处。

译文

美好的岁月开始了佳节,万物繁荣正值仲春时节。天地间已经清明安泰,烟霭景色充满着浓郁的气息。我的德行浅薄却承蒙上天的赏赐,音乐演奏完成便想到要治理百姓。与人和睦相处大概就在这里了,希望万国都能亲近友好。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的文化艺术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而中和节,作为唐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德宗皇帝所作的这首《中和乐舞词》,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中和节庆典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领略其中的喜庆、祥和与庄重,感受唐代节日文化与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联:点明时节,奠定基调

“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诗歌开篇,诗人便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点明了中和节所处的美好时节。“芳岁”,寓意着美好的岁月,它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而“肇佳节”则直接表明,这个美好的季节,以中和节的开启为开端,赋予了节日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此时正值仲春,大自然仿佛从沉睡中苏醒,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物华当仲春”,描绘出一幅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春日画卷。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焕发出勃勃生机,树木抽出嫩绿的新芽,花朵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展现出大自然最为绚烂的一面。这两句诗,不仅点明了中和节的时间背景,更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仲春的明媚春光之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温馨。

颔联:描绘祥瑞,彰显昌盛

“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此联将视角从节日的时间背景转向了更为宏大的天地宇宙。“乾坤既昭泰”,描绘出天地之间一片和谐、昌泰的景象。“乾坤”,指代天地,象征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和秩序。“昭泰”,意为光明、安宁、昌盛,表明此时的天地间充满了祥瑞之气,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和谐与昌泰,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它暗示着在德宗皇帝的统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烟景含氤氲”,进一步描绘出烟云缭绕的景色中弥漫着祥瑞之气。“烟景”,指的是春日里云雾缭绕的美景,它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氤氲”,形容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同时也寓意着祥瑞、吉祥。在这仲春的美好时节,大自然的烟景与祥瑞之气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这不仅为中和节的庆祝活动增添了祥瑞的氛围,更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如同这春日的烟景一般,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诗人通过对天地祥瑞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颈联:感恩天赐,思索治国

“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诗歌的颈联,德宗皇帝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以乐舞为契机,思考治国之道的理念。“德浅荷玄贶”,德宗皇帝自谦地表示,自己的德行尚浅,却承蒙了上天的恩赐。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身德行修养的不断反思。在古代,人们认为帝王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因此,德宗皇帝对上天的恩赐充满了感恩之情,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重任。

“乐成思治人”,则表明乐舞的完成让德宗皇帝联想到了如何治理国家。中和节的乐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德宗皇帝从乐舞的和谐美好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让国家如同这乐舞一般,实现和谐、有序的发展。他意识到,治理国家需要智慧和策略,更需要关注民生,关爱百姓。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两句诗,体现了德宗皇帝的治国理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深刻的思想内涵。

尾联:倡导和谐,向往和平

“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诗歌的最后一联,以和谐与团结为主题,表达了中和节乐舞所传达的和平与友好的理念。“同和谅在兹”,强调了和谐与团结的重要性。在这个中和节里,乐舞的表演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和谐、团结的精神。德宗皇帝希望通过乐舞,让人们感受到和谐的美好,从而在生活中倡导和谐、团结的价值观。

“万国希可亲”,则表达了德宗皇帝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他希望各国都能和睦相处,相互亲近,共同营造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在唐代,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与周边国家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往来。德宗皇帝的这一愿望,不仅体现了他的国际视野和胸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平与友好的追求。这两句诗,将诗歌的主题从对国家内部的和谐、团结的追求,扩展到了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整体赏析

(一)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中和节为背景,全方位地表达了对国家和谐、人民团结以及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喜庆氛围、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乐舞的和谐美好,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同时,德宗皇帝在诗中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诗歌的最后,以和谐与团结为主题,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整首诗充满了正能量,展现了唐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艺术手法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语言庄重典雅,用词精准,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开篇对中和节时间背景的描绘,简洁而生动,为全诗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在描绘国家的繁荣昌盛时,运用了“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这样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将天地的祥瑞与国家的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诗人还通过对节日氛围和乐舞场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祥和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中和节的欢乐与庄重。

(三)文化价值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唐代节日文化和宫廷文化的重要资料。中和节作为唐代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国家繁荣的祈愿、对和谐团结的追求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中和节的庆祝方式、节日氛围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诗歌中所体现的德宗皇帝的治国理念、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等,也反映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和唐代社会的价值观。因此,这首诗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唐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