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练拳之外的秘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开局签到刑警队》最新章节。

“竞技”至上的运动法则,导致武术对“技击”价值取向的偏移,由注重“体用兼备”的“能击善舞”转向有利于竞技的“击”“舞”分离。

从武术融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竞技体坛来讲,套路与散打分离的模式是正确的,这是武术竞技之行的必然选择。

为解决套路与散打分轨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人士便提出了“打练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在此思潮影响下,武术专业队曾一度出现了套路运动员习练散打,散打运动员参加套路比赛的情况,但终因两者悬殊太大而未能融为一体。

诚然,竞技套路是攻防格斗动作的组合,但并不意味着习练竞技套路便能实战。

组成竞技套路的攻防格斗动作,在套路运动规律的制约下,高度地规格化与艺术化,逐步脱离了实用。

譬如太极拳的分脚,在传统太极拳套路练习中还要求起脚不过腰,而在竞技太极拳套路演练中,起脚的高度却要求过肩。

高飘洒脱的外在审美,以及追求难度的评判标准,使竞技套路沿着表现技击方法的方向发展,与运用技击方法的散打成为同源异质的两种运动形式。

在现行的竞技武术训练体制下,追求套路表演与散打实战相结合,那只是为既能演练又能实战的人士提供施展“能击善舞”的空间,并不能实现“练”与“打”的真正结合。

从武术与奥林匹克的融合来讲,套路和散打必须分离,这符合西方体育注重分析,追求公平竞争的思维方式。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套路和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有内在的联系,统一的关键是找到二者联系的机制。

套路和散打统一的连接点是对“技击(实战)”这一价值目标的认同,关于这一点在传统武术的训练可找到诸多实证。

传统武术拳家大多主张习武由拳开始,而拳法训练又以套路作为入门之法。

套路是攻防技术的提炼,是历代武术家实战经验的总结。

通过套路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功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习武者的技击意识。

如三体式的沉身下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

太极拳的蓄劲如开弓,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潜能。

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上而逐步过渡到拆招、喂招,以至实战。

纵然也有一些流派的拳家不采取由习练套路而过渡到实战,但不能据此而否定套路与散打之间的联系。

传统武术现代化并不等于武术奥林匹克化,奥运发展仅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打练一体”是中国武术的特色,这一文化模式包含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民俗心理。

如果抛开“打练一体”,仅“打”不“练”的散打,在技术体系上将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丰富滋养;

仅“练”不“打”的套路,也将逐渐失去对武术技击符号的合理解释。

探讨“打练一体”向现代体育的转化形式,有利于挖掘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动作,还能为散打的发展提供技术素材,这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论“打练结合”,并非否定当前武术的发展模式,而是论证武术的发展应有多种模式,既应有分离的,也应有整合的。

整合模式的推出可先由传统武术竞赛开始,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比试套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淘汰;

复赛较量散打;比赛名次由散打成绩决定。

散打复赛也将改变目前单一的徒手对抗,器械之间的较量也将随着科技进步而成为现实。

届时,古人殚精竭虑所创造的各种技击方法将充分展现于观众面前,这既有利于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还可开辟武术竞赛的新天地。

在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分离的模式还将独领风骚,但这并不能抹杀套路与散打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人类跨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西方体育文化的代表——奥林匹克运动,已认识到为保持它的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东方文化的营养。

世界体育文化向东方的回归,为传统武术走向世界设置了新的舞台。

让我们期待着传统武术的腾飞,期待着武术发展模式多元时代的到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