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见不惯生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钓鱼人》最新章节。

“何止有参与,可以说基本都是这小子发现的。”

“啊?贤侄医术这么高明?”

葛明医术高明?孙思邈是不认可的,孙思邈摇了摇头说到:“这小子天生知道一些学问,如同娘胎里面带来的。乱七八糟的好像都懂一些,都说老道年幼时是圣童,其实这小子才是。”

“贤侄聪慧的名声咱也早就听说了,葛大哥真有福气。”孙思邈可不知道寻相,所以王来顺就没说叫习惯的寻想大哥。

两人小声聊着天,孙思邈说了不少关于葛明的事,惊得王来顺差点把眼珠子掉出来。

转头看看葛明,心里想着:知道葛明聪慧,没想到聪慧到这种程度,有个圣童的贤侄还不错,就是讲话有点噎人。

虽然没有帐篷只有毯子,但是有孙思邈和王来顺在身边,安全感十足。晚上不算冷,再加上此地大旱,到处都比较干燥,所以这一觉睡得还算不错。

次日天蒙蒙亮众人就起来了,不是晚上自然可以生火了,烧点热水喝喝,把坚硬的疑似烧饼的东西丢进去,葛明又随便吃了一点糊糊。本小郎君又不是婴儿,居然吃了两顿辅食。

众人用过早饭之后纷纷上马,左右打探整体往北行进。一刻钟之后又发现了一个庄子,王来顺还是先用千里眼看看庄子里的情况,发现跟前面几个庄子一样,庄子里面是看不到人的。

看来孔明灯的效果不错,家家户户不出门,也减少了相互传染的可能性。再说出门做什么呢?地里麦子已经绝收了,根本就没有农活可干。就在家躺着,喝点稀的还能多撑几天,谁知道朝廷的人什么时候到呢?

要说还好有了千里眼,不然就只能派人先去打探了。

众人慢慢走到庄口,发现这个庄子原来叫做陈家沟。要说这时代的地名起得还真通俗易懂,这里肯定姓陈的比较多,附近估计还有一条沟。刘庄户也是如此,里面大多姓刘。这么说来葛家庄子最名不副实,因为姓葛的就只有一家。

王来顺走到庄子中间,有聚拢双手开始大喊。片刻功夫之后,不少人推开房门走到了院子里面,也对着王来顺这边大喊。

“哎呀,朝廷来人了。”

“神医救命啊,隔壁人家全死了,小人还不想死。”

“军爷啊,家里快没粮食了。”

孙思邈脸色一沉,看来这个庄子上有染了疫病的人。葛明从怀里掏出来几个细麻布做的口罩,递给孙思邈一个,递给身边的几人一个。

其实这东西毫无防病毒能力,因为天花是可以通过飞沫传染了,这麻布的过滤效果远远达不到,干脆就没有过滤效果。本就不是为了防止传染,而是听说庄子上有死人,也不知道多少天了,戴上口罩可能不会有那么重的味道。

根据庄户介绍,原来就是旁边这家人全都死了。

孙思邈带着几个军士,葛明跟在最后,推开了篱笆院子。刚到了房门外,葛明就闻到一股很难描述的味道,这种味道以前从来就没闻过。

连孙思邈也把口罩压了压,后面的军士反而面色正常,看来是见惯了生死的。哎,要说关键时刻,军人才是最大的指望。

孙思邈轻轻推开房门,就看到床上躺着两大一小。其中居然有个孩子,看样子不过三四岁的样子,还被母亲抱在怀里。孙思邈作为大夫,其实也是看惯了生死的,只是看到这副场景眼圈还是红了。

或许这是一个大夫内心脆弱的地方吧,如果不是为了救死扶伤,怎么可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夫?虽然见惯了生死,依然会因为生死感到难过。

孙思邈心里不断的怪自己,应该早些时候来的,要是早些时候来,说不定。。。。。。

葛明强忍着臭味,也从军士中钻了进来,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见。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并没有多少恐惧,更多的是心疼和可惜,毕竟孩子看起来还那么小。

葛明红着眼圈,看着同样红着眼圈的孙思邈,小声说到:“孙先生,我们已经尽力了。再说天花只能预防,没有办法医治,只能靠病人自己挺过来。就算我们早些到,怕是也改变不了结果。”

孙思邈听后微微点点头,慢慢走到床边,看到三人脸上和裸露出的手臂上全是脓包。看来是天花疫病导致的,确认无疑。

葛明也大着胆子看了看,为了确认天花的种类。

后世记载天花其实有三种,一种就是现在的这种天花,初期好像感冒一般,中期全身出脓包,这个时候死亡率可以达到三成以上,挺过来的人脓包结痂脱落,就变成了麻子。

还有一种叫做类天花,症状跟天花一样,但是死亡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另外一种叫做出血性天花,不但有脓包还会流血,这种天花死亡率在九成以上。

孙思邈吩咐身边的军士,把三具尸体裹起来,出村找个地方把尸体焚烧了,然后找个向阳的坡埋了。生前是一家人,死后还是一家人。

孙思邈出了院子,走到村中间,大声喊道:“可还有生病的?比如发冷,身上有脓疮?”

“我家没有。”

“我家没也没有。”

“呜呜呜呜,孙神医,我家有人出了脓疮,七口人现在只剩下了五口。呜呜呜呜。”

于是孙思邈带着葛明和军事去了这家,发现两具尸体摆放在院子里,剩下的五口人已经满脸麻子。

“你们五人已经挺过来了,以后再也不会染上天花。只可惜两人没有挺过来,尸体只能焚烧深埋。你们现在还不可以出门,等到庄子里其他人用过方天画的药之后,你们再把死者找地方焚烧,好好安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