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六十)(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最新章节。

漏雨教室里的誓言

教师节这天傍晚,西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灯火通明。会场内悬挂着“热烈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的红色横幅,舞台两侧摆放着整齐的鲜花。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校的教师代表,他们穿着朴素却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期待。

林小华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的缝隙观察着会场。他今年四十五岁,身材挺拔,穿着一件深蓝色西装,内搭白衬衫,没有系领带——这是他在基层工作时养成的习惯。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演讲稿,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林县长,五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小声提醒。

他点点头,目光落在前排一位女教师身上。她约莫三十出头,穿着褪了色的淡紫色衬衫,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当其他教师交头接耳时,她只是安静地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处有明显的粉笔灰痕迹。

“下面,有请西城县常务副县长林小华同志讲话!”

掌声雷动中,林小华稳步走上舞台。聚光灯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沉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晚上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在那位疲惫的女教师身上停留了一瞬。她正抬头望着他,眼神里有一种他熟悉的东西——那是他在西江镇教书时每天在镜子里看到的神情。

“……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120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进行表彰!”掌声再次响起,林小华微笑着等待掌声平息,“这些老师中,有坚守讲台三十年的老教师,有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更有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

说到“乡村”二字时,他的声音微微发紧。五年前,他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的西江镇小店小学,冬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又热得像蒸笼。他记得自己批改作业时,汗水滴在作业本上晕开的墨迹。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关心下,西城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小华念着稿子上的文字,却突然停了下来。他折起演讲稿,双手撑在讲台上,这个动作让会场立刻安静下来。

“但是,”他的声音变得低沉,“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会场里鸦雀无声。后排几位正在偷偷看手机的教师也抬起了头。

“第一,教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长期滞留。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年教师……”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那位女教师身上,“特别是女教师,因为交际范围有限,个人婚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女教师猛地低下头,耳根发红。她身边的同事拍了拍她的肩膀。

“第二,”林小华继续道,声音越来越有力,“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差,造成教师大量流失。去年,我县农村教师流失率达到18%,是县城学校的三倍!”

台下开始有窃窃私语。几位年长的教师不住地点头。

“我提议,”林小华举起一只手,“县教育局立即制定教师流动方案,对乡镇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尽快制定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每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

掌声如雷,但林小华看到那位女教师只是轻轻鼓掌,眼神黯淡。他突然想起八年前在西江镇中学上学时,有个叫李秀兰的女老师,三十四岁了还没结婚,最后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不得不辞职。那时他无力相助,现在他有了改变这一切的权力。

散会后,林小华特意走到那位女教师面前:“你好,我是林小华。”

女教师显然没料到副县长会主动搭话,慌乱地站起来:“林县长好,我是铜钱乡中心小学的刘梅。”

“您教什么科目?”

“四年级语文,班主任。”刘梅的声音很轻,带着山区人特有的口音。

“几年教龄了?”

“十……十二年。”她低下头,“毕业后就在铜钱乡。”

林小华注意到她手腕上有一道疤痕,像是被什么尖锐物品划伤的。他想问,又觉得唐突,便改口道:“辛苦了。有什么困难可以提。”

刘梅摇摇头,勉强笑了笑:“没什么,习惯了。”

那一刻,林小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李秀兰。他暗暗决定,明天就去教育局了解情况。

次日清晨七点半,林小华就来到了县教育局。局长马恒昌显然没料到领导这么早到访,匆忙从食堂赶回来,嘴角还沾着一点豆浆渍。

“林县长,您怎么不提前通知……”马恒昌一边擦嘴一边说。

“我想了解真实情况,不是看你们准备好的汇报。”林小华直接走进会议室,“把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数据说出来。”

马恒昌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准备材料。半小时后,一份详尽的报告摆在林小华面前。

“全县有42所农村薄弱学校?”林小华皱眉,“改造计划呢?”

“已经预算了资金,”马恒昌翻开另一份文件,“每年改造7所,六年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