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站在顶峰的孤家寡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灭了鞑靼三十万!》最新章节。
夏初的蝉鸣里,朱厚熜的辇驾碾过青石板,停在大明银行总行朱漆门前。
张居正撩起明黄轿帘,禀道:
"陛下,运河疏浚款已入太仓,但民间存银竟比预期多出三成。"
朱厚熜掀帘的指尖顿了顿,目光掠过门前排队的百姓。
有戴斗笠的粮农,有握账册的布商。
甚至有鬓角染霜的老妪抱着红布包裹的碎银。
总行内堂,黄花梨柜架上的储银柜泛着包浆光泽。
朱厚熜负手走过,忽然在编号"丙字七号"柜前驻足。
铜锁缝隙里露出半卷蓝布,似是女子绣样。
老吏见状忙趋前,紫棠色长袍下摆扫过金砖地面:
"此柜乃织工张氏所存,专为幺女攒嫁妆。"
他捧起紫绫账册,每页纸角都盖着"银钱两讫"的朱砂印。
"自推行'民股'以来,百姓皆知存入银行的银子,比藏在家中梁上更稳妥。"
朱厚熜指尖划过账册上的蝇头小楷。
"张氏五两"旁用红笔圈注着"三年期,年息三分"。
老吏又揭开另一册,内页夹着各分号传来的飞鸽传书:
"苏州分号卯时收银,未时便有信鸽携账册至应天,申时三刻转乘快马,酉时初刻必达京师。"
朱厚熜抬眼,见西墙悬挂着大幅舆图,三十六个分号用朱笔标注,银线连缀如蛛网。
末端皆汇聚于京师正中央的"大明银行"四字。
"若有失银者,如何处置?"朱厚熜忽然发问。
老吏肃然正容,从柜中取出鎏金诰命牌:
"太祖高皇帝曾赐'信义为本'匾额,故本行立规:存银若失,三倍赔付。"
他指向柜台后的暗格,续道:
"每笔存银皆分三匣收储,一匣留分号,一匣送总行,一匣封存于南京老库。”
“纵有火灾水患,亦能确保账目无误”
张居正轻叩算盘,珠声清脆:
"陛下,今岁民间存银已达百二十万两,较去年增长七倍。”
“运河工程用银虽巨,然有百姓参股之资,户部竟可腾挪出三十万两,用于推广新稻种。"
朱厚熜闻言颔首,目光落在老吏腰间的铜钥匙串上。
每把钥匙都系着刻有编号的象牙牌。
末端皆雕着莲花纹样,与内府银库的规制别无二致。
窗外忽有信鸽振翅声,老吏接过随从递来的油纸包。
启封后呈上:
"这是济南分号刚到的账目,昨日有农户卖粮得银二十两,悉数存入。"
朱厚熜展开纸页,见"农户李氏"项下用墨笔批注:
"愿典三亩薄田,换银入股运河。待粮价再降,可购良田五亩。"
朱厚熜忽而轻笑,将账册递给张居正:
"昔年商鞅徙木立信,今朕以银钱立信,百姓果然不负所望。
日影西斜时,朱厚熜步出银行,见门前百姓仍络绎不绝。
有秀才举着《农政全书》与布商争论年息高低,有船工撸起衣袖展示臂上"信"字刺青。
朱厚熜对张居正道:"传旨,凡存入百两以上者,可赐'大明信户'之牌!"
张居正躬身一拜:"陛下此举,胜过十万劝农文。”
暮鼓晨钟里,老吏将新收的存银装入紫坛。
坛口蒙上黄绫,钤印"内府监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