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三重境界,三句诗!(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十四亿人求我别死,这明星太火了》最新章节。

“张乾清教授,何等人物,岂会开玩笑?”

“张教授的一幅书法作品,拍卖会上都能卖到几十万!你们知道故宫博物院门口那几个‘华夏瑰宝,国之重器’的大字吗?那可是张教授亲笔题写!”

“没错!我作为书法系的研究生,可以负责任地说,小江老师的书法,自成一派,卓然成家,真是厉害啊!”

“这笔法、这气韵,我只在古帖中感受过。不是我说,咱们书法系如果能请他来讲一堂选修课,那我保证一学期都不旷课!”

……

讲堂内低声议论此起彼伏,气氛却不是嘈杂,而是一种带着钦佩的窃窃私语。

今天坐在台下的大多是高校教授、研究生,还有不少文化机构的学者、媒体记者,平时个个眼高于顶,嘴里头少有夸赞的话,可此刻却不吝啬地送出溢美之词。

江风辰自然也听到了这些声音。

他只是略略一笑,收了手中的粉笔,朝台下一拱手,神情谦和而从容:

“过誉了,在座的诸位都是前辈学者,在下愧不敢当。”

说罢,他又不疾不徐地转身,继续在黑板上写下新的内容,一边写一边说道:

“这第二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粉笔在黑板上摩擦出细碎却流畅的声音,字字如兰似玉,行间气脉贯通,结构疏密有致,令人过目难忘。

江风辰停也不停,接着便将第三重境界挥毫写下:

“这第三重,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一个字落下,他甩手放下粉笔,拂了拂手掌,转身,微笑着看向全场。

讲台下,鸦雀无声。

那三行遒劲有力、沉静洒脱的字,就这么静静地躺在黑板上,像一幅横贯古今的气象图,将三重人生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

片刻后,最前排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首先反应过来,低声交头接耳起来:

“这字……太漂亮了!”

“秋校长啊,这块黑板我要了,明天我让人送来十块新的,当赔偿!”

“凭什么你要?这字必须保存在我们京城师范大学,这可是教材级的范例,我得拍照存档研究!”

“咳咳……秋校长,十万,我出十万买这块黑板!”

“俗不可耐!小江老师的书法怎能用金钱玷污?秋校长,我愿用我收藏多年的清代徐永志真迹一幅,换这块黑板!”

“哼,我用乾隆年间的端砚换!”

……

争执之声此起彼伏,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此刻竟像一群孩子般你争我抢,连面子都顾不得。

秋芸副校长坐在中央,看着这群平日里端着学术权威架子的老专家争得面红耳赤,忍俊不禁。

她虽然不太懂书法,但也看得出来,小江老师这字,的确非同凡响。

她轻轻举手示意,开口道:

“各位,各位,不必争了。等公开课结束,我会让人把这块板书做一份高清扫描,打印成卷轴版,装裱精美,每人发一份,如何?”

众人这才止住争执,彼此对视一眼,脸色都有些发红,像是被师长点了名的小学生,只好讪讪地点头。

这时,现场才真正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才转向黑板上那三句诗的内容本身。

——

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有人开始低声吟诵,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则反复默念,不愿放过诗中每一个字的味道。

“啧啧啧……”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率先开口赞叹:“这三句诗,写得太妙了!字美,意更美,境界之高,令人心驰神往!”

他叫刘允中,是京城大学文学院的终身教授,擅长古典文学研究,平时最为严谨苛刻,学生们背地里都称他“刘铁嘴”,因为他从不轻易夸人。

此刻,他却站了起来,认真地对江风辰鞠了一躬:

“江老师,您这三句诗,道尽修学问、做文章、乃至人生求索之意,老朽佩服!”

“第一重,孤独求索,志在千里;第二重,为理想耗尽心力;第三重,历经千山万水终得真谛——三句诗三重境,便是人生三境,堪称哲理诗篇。”

“江老师……”

另一位中年人也起身发言,身着灰蓝色长衫,戴着细边眼镜:

“我是国家社科基金文化组的孙柏年,刚才这几句,我已全文录下。请问,这三句诗,可出自何处?是否已有发表?”

江风辰微笑摇头:“只是偶有所感,信手拈来而已。”

话音一落,孙柏年眼中精光一闪,激动道:

“妙哉妙哉!若是原创,那就不只是文学,而是思想!这三句诗,若用于今日青年教育,恰到好处!”

此言一出,众人又纷纷点头赞同:

“没错,这才是真正有灵魂的内容,不空谈大道理,而用诗意的语言将修行做学问之路娓娓道来。”

“我已经决定,把这几句列入我们学院新生开学典礼的发言中!”

“江老师,不如您出一篇文章,将这三重境界详细剖析,我愿为您荐刊!”

……

讲堂内的气氛逐渐升温,从书法之美,到诗意之境,再到精神哲理,江风辰这一堂课,引发的已不只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场文化震撼。

而他站在讲台之上,神情淡然,眼眸澄澈。

没人知道,这三重境界,其实源自他前世地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深刻论述。

而那三句诗,也并非王国维原创,却是他慧眼独具,借三位宋词大家之笔,串出一条思想长链。

这第一句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意境清冷又带点孤高。

而这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同样出自《蝶恋花》,只不过这首是北宋词人柳永写的。

至于第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来自南宋词人,词中之龙辛弃疾。这首词意境超绝,回味无穷。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王国维,也没有这三句诗,更没有《人间词话》。

于是,所有人都视为了江风辰的原创!

这时候,一直坐在第一排默默听讲的钱文君教授,忽然开口了。

他声音温和,语调不疾不徐,带着一种资深学者特有的沉稳:

“小江老师,我对你在古典诗词上的原创能力,真是叹为观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