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恶性流血事件(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禁卫军》最新章节。
得到季明威眼神提示的姜黎立即开始翻译。
等姜黎翻译完,很多记者迫不及待地举手了,季明威告诉他们,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他点了一名倭国气质浓郁的记者,他想听听倭国人会问什么?
倭国记者用汉语提问:“将军阁下,下午好,谢谢您把最后一问的机会给我,非常感谢。我是日本《朝日新闻》朝阳记者站的首席记者船木正之(我同学,给他一个出场的机会),我这个问题,是问将军个人的。”
问个人的?现场的很多记者都把头扭向船木正之,这么重要的机会,你居然问个人问题,你的记者素养呢?
船木正之继续说道:“我也是从报纸上,还有坊间流传的,了解到将军阁下……”说到这里,船木正之还是停顿了一下,迅速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是在旅顺口活下来的幸存者……”
季明威直接打断船木正之的话,更正道:“幸存者不假,准确地说,我是从被掩埋的死人坑里硬爬出来的,能活下来,是我命硬,是我自己挣来的。”说完,提醒船木正之:“你可以继续了。”
“谢谢将军阁下”船木正之以为自己的机会被剥夺了呢,他迅速稳定了一下思绪,一肚子的绕弯话全都放弃了,直接说最后一句,问道:“我想问,将军还恨日本吗?”
这个问题虽然问的是季明威个人,但是季明威是禁卫军的参谋副长,这个位置,高高在上,他的想法,真的仅仅是他个人的想法吗?很难区分。更有可能是,他的想法,就是禁卫军的想法。
听完船木正之的问题,季明威笑了,爽朗地笑了。饶有兴趣地看着船木正之,方框眼镜后面是一双清澈有神的眼睛,并没有看到挑衅的意味,但是敢问这样的问题,这就是非常严重的挑衅。看来得让谭伟重点关注一下船木正之。
事实上,船木正之真的不是斯派,他就是敢问,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记者。
姜黎立即用英语翻译了一遍船木正之的问题。
季明威没有立即回答船木正之的问题,而是中指压在食指上,食指用力挣脱,中指向内,食指向外,食指的指尖刚好弹了一下,放在面前的镶金骨器——嘎巴拉碗。
没有声音,但是听在所有记者的耳中轰鸣作响,他们知道,季明威的回答,肯定从这个骨器开始。
“这是藏传佛教的法器之一——嘎巴拉碗。”季明威解释道:“用人的头盖骨做的。”
季明威指着面前的嘎巴拉碗,碗里盛放着蜂蜜糖,从里面拿起一块,剥开包装纸,放进嘴里,甜味很快充满口腔。
很多记者立即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那么,这个头盖骨是谁的?肯定不是随便找来的,很可能是从战场上找来的。
船木正之参加过旅顺口万忠墓前的誓师大会,他突然有种强烈的预感,该不会是……越想越有可能,肯定是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袭上心头。
季明威脸上带着淡淡地笑意,然后淡淡地说道:“这个嘎巴拉碗,是用倭国满洲军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的头盖骨做的,我做了很多个嘎巴拉碗,这只是其中之一。”
轰,记者们又炸了,他要这样说的话,两国的仇恨就化解不了了。将敌人的头盖骨做成宗教法器,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这得有多恨啊!
船木正之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嘎巴拉碗,居然全做成了嘎巴拉碗,这个人即使不是疯子,也绝不是正常人。
废话,从万人坑里爬出来的人,有几个能正常的?如果真的正常,反而更不正常。(有点绕口,自己理解吧!)
季明威的手指戳击桌面,被话筒放大之后,响彻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季明威身上。
季明威明确无误地说道:“我们和倭国还没有签署过和平协议,我的恨是有理由的,也有足够多的借口,想翻篇儿,没那么容易。”
说完,告诉姜黎:“翻译吧!”
今天的记者招待会,时间并不长,但是足够震惊世界。
世界还没乱,但是远东地区已经已经点燃了乱局的导火索。
圣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痛骂戈辉,但说真的,他拿戈辉一点办法没有,九千多公里的运输线,在大规模投送技术实现之前,换了谁都绝望。
尼古拉二世叫来了核心大臣,直接问他们:“远东怎么办?”
陆军大臣兼任陆军总参谋长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诺夫,他知道自己躲过,索性主动站出来,直接说道:“臣以为,应该继续后撤,继续拉长清国人的补给线,虽然相比我们,清国人的补给线还是很短,但是相比以前还是长了很多,优势也不如以前明显了。”
尼古拉二世立即很生气,斥责道:“一味的后撤,避而不战,你知道多么打击我军士气吗?我们是曾经打败拿破伦的俄国,我们不是清国的八旗兵,我们应该进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沙俄陆军总参谋部,总署军务组织部部长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别利亚耶夫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把最新生产的M-1909半自动步枪优先装备布鲁西洛夫的远征军,我们必须要打疼清国人,让清国人知道,我们不是不能战。”
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别利亚耶夫,这家伙还参加过日俄战争,因为运气好,提前调回总部,不然肯定也被禁卫军俘虏了。而且,非常走运的是,比后世提前一年成为总署军务组织部部长。
“那巴尔干地区怎么办?边境线上还在对峙呢!”苏霍姆林诺夫说道:“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只能先顾一边。你当我愿意后撤吗?这是以空间,换时间,我们需要时间。三个新兵工厂还在建设中,产能提高,需要时间。”
“巴尔干地区暂时先放下,保持军事压力就好,反正奥匈军不敢主动越过边境。”别利亚耶夫说道:“我们把半自动步枪全部配给布鲁西洛夫的远征军,让他们打一场反击战,让清国人尝尝我们的厉害。”
“你说的对错我就不评价了,我只想告诉你,半自动步枪子弹消耗的速度是栓动步枪的几倍,我们的子弹够用吗?够打一场大战役吗?”苏霍姆林诺夫质问道。
“我们的子弹与英国人、法国人的子弹通用,先从他们那里进口,打完这仗再说。”别利亚耶夫说道。
“又是进口,总是进口,我们自己的军工企业什么时候能起来?”苏霍姆林诺夫大声质问:“我们要一直靠英法吗?英法什么时候真正可靠过?”苏霍姆林诺夫说到最后,已经开始咆哮了。
“好啦!别吵了!”尼古拉二世直接拍板:“我支持别利亚耶夫,必须在远东狠狠地打一仗,我们的退让,并不是真的怕的清国。”缓了口气,又宽慰苏霍姆林诺夫:“进口子弹只是应急,长远看,还是得靠我们自己,那三个兵工厂还需要加速建设。”
苏霍姆林诺夫没有再坚持,毕竟尼古拉二世陛下拍板了。
远东的问题就这么定了,准备工作也随之开始。
就在沙俄准备在远东大打一场的时候,清国新军和禁卫军发生了恶性流血事件。
11月中旬,袁世凯提交了18个师的建军计划,在光绪41年(1915)之前,再整编18个师,完成光绪再亲政之初定下的36个师的建军计划。
袁世凯、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下定决心,这18个师,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的亲信绝对掌控。
结果,光绪直接以没钱为理由,暂时停止整编。
朝廷确实没钱,不过源源不断的海关、河道税收入,还是能支持循序渐进的整编计划的。
光绪认为18个师已经够用了,又没有外部军事压力,整编那么多军队干什么?朝廷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与其让私人建设发电厂,朝廷也可以建一些,赚来的钱,用于朝廷的日常开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