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雷达突破(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禁卫军》最新章节。
戈辉当然知道,现在无法施工,他也是去看特斯拉教授。
孙再芝继续说道:“电视机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已经搞出来了,生产线的研发需要朝阳机床厂的配合。”
“生产流程已经研发出来了?”戈辉惊讶,但转念联想到特斯拉给他说的时间表:“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剩下的就是工厂和机床的事情了。”孙再芝说道:“让皮特黄还是孙勉?”孙再芝不是在征求戈辉的意见,而是知道戈辉在技术方面似乎很有方向感。
“找孙勉吧!皮特黄没时间,拖车的事儿还在加速攻关,不能让他分心。”戈辉说道。
“那就孙勉,你找他说,还是我找他说?”孙再芝问道。
“我和他说吧!”戈辉说道:“这小子很有设计天赋!”
听了戈辉用“这小子”称呼孙勉,孙再芝笑了,因为他知道,孙勉的年龄比戈辉大,大三岁。
戈辉当天下午就叫来了孙勉,当面说了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也告诉孙勉,这条生产线是可以卖大钱的,银圆大大滴有。
孙勉立即表示会全力投入这个项目,锦西机床厂最需要一个大项目撑门面。
戈辉告诉孙勉,这个电视机生产线,绝对是可以让你写进历史的大项目,现在是黑白电视,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彩色电视也是可以实现的,需要生产线的肯定会越来越多,锦西机床厂一定会赚到花不完的银圆。
戈辉可不是在忽悠孙勉,事实就是这样,后世的电视产业还用我多说吗?
戈辉带着孙勉来到特斯拉在电视机厂的临时实验室。
“这就是机床厂的人?”特斯拉问道:“你得向我保证他能担得起生产线的研发任务。”
“我和皮特黄都十分看好他”戈辉十分肯定地说道:“他肯定不会让教授失望。”
特斯拉向孙勉伸出略显苍白的右手,说道:“祝我们合作愉快!”
就在戈辉安排特斯拉和孙勉达成合作意向的时候,官营农场里的雷达研究所里爆发热烈的掌声。
李文钦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雷达的核心元器件——腔体磁控管。
电磁波发射装置是雷达最核心的元器件,它能产生功率强大的电磁波。但是研发这东西,可是让禁卫军工程师和德国工程头发掉了一把又一把,研发难度让人绝望 。
一九零八年末,李文钦团队搞出了一个加速电子移动的腔体。电子只要加速移动,电流就会变大,电流变大,磁场就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磁场加电场,就能产生电磁波。但是他们研发的这个腔体,电子由阴极跑向阳极的时间很短,产生辐射的效率微乎其微,完全没有用。
德国工程师受李文钦团队的启发,在李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于一九零九年下半年,在加速电子移动的腔体上下,各加了一个环形磁铁。让本来直着奔向阳极的电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牵引,在里面转着跑,电子跑向阳极的时间变长了,那电磁波的辐射强度自然就增加了。不过,这样产生的电磁波还是太弱了,依然是没用的东西。
不过有一位禁卫军的工程师认为,大力出奇迹,效率不够数量来凑,多加几个阴极,加大功率,往上怼就完了,结果依然十分鸡肋。
这个结果一度让德国人绝望,但是李文钦团队一直没有放弃,依然在没日没夜的做着各种尝试,浪费着极为珍贵的研发费用。
李文钦也是没办法,她明明知道真正的原理,但是她不能立即那么做,因为戈辉告诉她,这是学习的重要机会,向德国人学习,理论结合实际的好机会,至于磁控管,不急,你可以选择在一零年研发出来。
所以这两年,禁卫军的工程师,一直在以研发的名义,向德国工程师们深度学习,他们是真正的实践派,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验证理论,发散思维。
在此期间,李文钦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谭成梓,她的大儿子叫谭成林。
有了第一个儿子后,谭伟和李文钦就想要个女儿,结果还是儿子,两人都有点小失望。依照谭伟的意思,咱必须得生个女儿,没有女儿,总觉得不够圆满。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德国人确认,电磁波发射装置,我们的路线很可能是错了,但是新路又找不到,老路根本没希望,最后的结论是,雷达早晚有一天会研发成功,但是时间会是无限远之后。
就在德国人给出结论一个月后,李文钦团队狠狠地打了德国工程师们的脸。
李文钦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天才改进,这真是妙到毫巅的设想。
她把包在外面,形成腔体的阳极,在内侧开了多条凹槽。她为其命名为谐振腔,就是这个小小的改动,可以说是彻底把电和磁玩明白了。
这个电磁波发射装置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形成了超大规模的电磁波,很显然,李文钦团队突破。
德国工程师震惊了,被他们集体判死刑的方案,就这么死中求活,成功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反复验证之后,确认无误,他们研发出了功率够用的是电磁波发射装置,他们为其命名为磁控管。
他们专门成立了电磁波实验室,以磁控管为核心,研发实体雷达。
戈辉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锦州港区码头上迎接德国海陆军代表团。
2月25日下午,德国陆军总监卡尔-标洛、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参谋长莱茵哈特-舍尔率领海陆军代表团访问北方特区。
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代表团,一众德国海陆军的精英,肩膀上的星星多得能闪瞎你的眼睛。还有很多德国资深船舶设计师,船舶建造相关的工程师,他们都是去达利安造船厂和大连海军船政学堂的。
禁卫军与德国联合特种训练的禁卫军学员也一起回来了。本来他们元旦就能回国,但是德方硬是留了他们一个月。对他们的安排,总参还在考虑。
人员在码头上就直接分流了。
军方的直接被总参的人接走了,船舶建造相关的直接去大连,回归的特种兵学员也有自己的去处。
当晚,在政府宾馆举行了招待晚宴,讲武堂的学术副校长施利芬伯爵也被邀请参加。
德国陆军总监卡尔-标洛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戈辉和宁远,以前他都是站在人群中,远远地观察。
公海舰队参谋长莱茵哈特-舍尔和戈辉、宁远算是老朋友了,交谈比较随意。
“看你红光满面,我猜你又要高升了。”宁远笑着说道。
“谢谢,不过我知道,可能性不大。”莱茵哈特-舍尔谦虚道。他只当宁远随意说了一句好听的话,但是就是这随意的一句话,在一年后变成了现实。莱茵哈特-舍尔无比惊讶,他一度怀疑,这是东方的神秘力量。
今天的招待晚宴,大家吃的尽兴,喝的尽兴,聊的尽兴。
第二天上午,都被请到了官营农场的雷达研究所,戈辉告诉一众德军军官们,这里是雷达研究所。
德国人知道,禁卫军与德国正在秘密研制雷达,德国国内也在研制,只不过相当于没有进展,真的是太难了。
戈辉、宁远,带着施利芬伯爵,还有一众德国海陆军军官,到了雷达研究所新楼,原来的三栋楼还给了农场兵工厂。
雷达的技术方案早就有了,只是因为没有电磁波发射装置,后面的技术方案都是空中楼阁,现在有了,后面的方案就有用了。
戈辉、宁远、施利芬伯爵,以及一众德国海陆军军官们,听了他们的详细汇报,特别指出了李文钦团队在腔体磁控管上的突出贡献。
戈辉十分大方,全体重奖,李文钦特别奖励,因为最后的天才设想是她提出来的。
德国人是服气的,在他们都放弃的时候,李文钦团队却在一如既往的坚持,直到成功。
“什么时候能拿出雷达实体?”戈辉问道:“要加紧测试,以目前的国际形势,战争似乎不可避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