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蜀汉文官天团:从流亡名士到治世能臣的逆袭之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最新章节。
东汉末年的汝南平舆,许家双雄的恩怨比电视剧还精彩。堂兄许靖生得丰姿俊朗,最爱捧着《春秋》给人相面;堂弟许劭更狠,搞出个 "月旦评",每月品评人物,成了天下士子的 "风向标"。可惜这哥俩尿不到一个壶里,许劭当郡功曹时,故意把许靖的名字从人才名单上划掉,气得许靖只能在马棚里给人磨马料,边干活边骂:"竖子不知仲尼之徒,焉敢妄议!"
转机出现在颍川刘翊上任汝南太守。这位老兄路过马棚,看见许靖边磨料边背书,惊得把马鞭掉在地上:"此乃王佐之才,焉能埋没於厮役?" 当场举许靖为计吏,又察孝廉,直接送进洛阳当官。从此许靖踏上仕途,却也落下个毛病:看见人才就眼睛发光,仿佛要把天下贤士都收进兜里。
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进京,许靖迎来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他与汉阳周毖共掌吏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 "大换血":把在野的荀爽、韩融、陈纪直接提拔为公卿,连尚书韩馥都外放为冀州牧。某次选拔会议上,许靖拍着桌子喊:"昔高阳氏有八恺,今吾朝当有八俊!" 吓得董卓直摸刀柄:"老许,你这是要组女团吗?"
好景不长,韩馥等人刚到任就举兵反董,董卓气得拍案:"你们推荐的人,咋都反我?" 当场砍了周毖,许靖吓得连夜逃亡,先投孔伷,再附王朗,最后跟着孙策渡江时,兜里只剩半块发霉的炊饼。但即便如此,他仍不忘收恤亲里,每次上船都把船头让给老弱,自己抱着船尾哭:"仲尼曰 ' 仁者爱人 ',今日方知践行之难!"
在交址的日子,许靖活成了名士样板戏。交址太守士燮每日派人送酒肉,他却把肉分给难民,自己啃椰子喝椰汁;袁徽写信给荀彧,说他 "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九族中外同其饥寒",气得曹操直骂:"此老儿沽名钓誉,比孔融还能装!"
最绝的是拒绝张翔招降。这位曹操的使者带着黄金百镒来见,许靖却铺开竹简,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把曹操比作 "周之吕望,汉之霍光",末了来句:"然靖本汉臣,岂敢背宗?" 气得张翔把信扔到海里,回头跟曹操说:"许靖老儿,比茅坑里的石头还硬!"
刘璋请许靖入蜀,封他为巴郡太守,他却天天在成都街头晃荡,看见年轻人就拉着聊:"子有王佐之才,何不来幕府?" 刘备克蜀后,本想冷落他,法正急了:"主公啊,许靖就像汝南的招牌酒旗,虽然酒不咋地,但旗子一挂,八方来贺!" 于是刘备拜他为太傅,相当于蜀汉的 "道德委员长"。
最搞笑的是他推荐人才,连诸葛亮都得配合演出。某次许靖推荐一个无名书生,诸葛亮明知其才平庸,仍郑重其事地拜谢:"太傅慧眼,亮不及也。" 私下却对法正说:"此公荐人,十中存一,然余九人皆因他而显,值矣。"
东海朐县的麋家,仓库里的铜钱能铺成路,奴仆能组成军队。麋竺第一次见刘备,是在陶谦的别驾府上,当时刘备正穿着打补丁的袍子啃馒头。麋竺当场拍板:"此公眉间有贵气,投了!" 陶谦死后,他硬是把刘备从流亡小头目捧成徐州牧,连弟弟麋芳都拉来当跟班。
建安元年(196 年),吕布偷袭下邳,刘备老婆孩子被抓,军队断粮,躲在广陵海西喝西北风。麋竺二话不说,把妹妹麋氏嫁给刘备(后来的麋夫人),再送两千精壮奴仆(相当于特种部队)、金银货币无数,末了拍刘备肩膀:"兄弟,钱不够吱声,我家矿多!" 气得吕布直骂:"麋胖子,你这是开外挂!"
麋芳叛变那夜,麋竺正在成都开庆功宴,听到消息后,酒杯摔在地上都没察觉。他连夜绑了自己,跪在刘备帐前:"芳儿不肖,罪在竺身,请主公斩我!" 刘备亲自解绑,叹气说:"当年在海西,若没有兄长,哪有今日?芳儿的错,与兄长何干?"
但麋竺过不去自己这关。此后他拒绝出席任何宴会,出门必穿素衣,连刘禅满月宴都躲在屋里啃咸菜。临终前拉着刘备的手哭:"竺生平无过,唯负此弟,愧对主公啊!" 刘备也跟着抹泪:"兄长放心,威儿(麋竺子)必重用。" 后来麋威官至虎贲中郎将,也算告慰麋竺在天之灵。
孙乾的老家在孔融的地盘,早年跟着孔融混,写得一手好文章。刘备领徐州时,孔融拍他肩膀:"贤弟,去辅佐刘使君,必成大事!" 从此孙乾成了刘备的 "外交部长",专干虎口拔牙的活儿。
袁绍大兵压境时,孙乾单骑入邺,见袁绍第一句话:"明公岂不闻 ' 辅车相依 '?刘使君愿为明公前驱,共讨曹操。" 说得袁绍直点头;刘表犹疑不决时,他又单刀赴会,摸着刘表的胡须说:"使君与刘左将军,皆汉室宗亲,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啊。" 气得蔡瑁直想砍人。
最绝的是刘表给袁尚的信,提到孙乾时写:"每与刘左将军、孙公佑论及袁氏兄弟之争,未尝不痛心入骨,夜不能寐。" 其实孙乾在席间不过说了句:"兄弟阋墙,外御其侮,此乃周公平管蔡故事,明公当效之。" 就把刘表感动得稀里哗啦 —— 这嘴上功夫,比苏秦张仪还厉害。
入蜀后,孙乾被封为秉忠将军,待遇仅次于麋竺。诸葛亮常说:"公佑之辩,能化干戈为玉帛,吾不及也。" 可惜天不假年,他在蜀汉建国后不久就病逝,临终前还念叨:"未能见中原一统,憾矣。"
简雍和刘备是穿开裆裤长大的兄弟,从小就养成了 "没大没小" 的毛病。刘备当平原相时,他敢在大堂上翘着二郎腿听政,还边听边嗑瓜子;到了荆州,诸葛亮来了,他直接在丞相榻上打呼噜,气得张飞想抽他:"你丫能不能有点规矩?"
最经典的是 "酿酒案"。当时天旱禁酒,官吏查到有人家有酿酒工具,想一并处罚。简雍陪刘备散步,看见一男一女走路,突然指着说:"他们想通奸,快抓!" 刘备懵了:"你咋知道?" 简雍说:"他们有 ' 工具 ' 啊,跟有酿酒工具的人一样!" 刘备大笑,当场赦免了那些人 —— 这冷笑话,也就他敢在老板面前讲。
刘备围成都时,简雍主动请命劝降。刘璋跟他是老相识,见面就叹气:"宪和啊,你跟着刘备吃香喝辣,我却要亡国。" 简雍拍着刘璋肩膀:"哥哥,你看看城外,我家主公的军队连蚂蚁都杀,唯独不杀百姓。你投降,保你富贵;不投降,满城皆为齑粉。"
刘璋犹豫时,简雍直接拉着他的手出门:"走,跟我见玄德去,他要是敢动你一根汗毛,我简雍当场自刎!" 结果两人同车出城,刘璋投降,成都百姓免遭涂炭。事后刘备封他为昭德将军,他却天天躲在府里逗鸟,成了蜀汉最佛系的大臣。
伊籍早年跟着刘表,却早就瞧出这哥们儿成不了大事,暗中给刘备递消息。刘表死后,他第一时间带着户籍册投奔刘备,诸葛亮拍他肩膀:"机伯来,如得一智囊啊!"
出使东吴时,孙权想给蜀汉下马威,见伊籍就问:"劳事无道之君乎?" 意思是你侍奉刘备这个无道之君很辛苦吧?伊籍立刻拜倒:"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潜台词:我刚拜你,也算侍奉 "无道之君" 了?孙权当场愣住,半天才憋出句:"先生辩才,孤不及也。"
回到蜀汉,伊籍跟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专门负责咬文嚼字。某次讨论刑罚,有人说 "乱世用重典",伊籍却摇头:"昔高祖约法三章,秦民大悦。今我蜀地初定,当宽猛相济。" 诸葛亮采纳其言,蜀科才没变成严刑峻法。
最逗的是他教刘禅读书,刘禅偷懒,他就讲自己出使东吴的故事:"陛下可知,当时孙权的脸比锅底还黑?" 逗得刘禅哈哈大笑,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典籍 —— 这教学方法,比死板的太傅强多了。
广汉绵竹的秦宓,从小就有 "三不" 原则:不赴州郡召,不拜权贵,不读杂书。州牧刘焉派人请他,他写封信推荐别人:"昔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宓愿效之。" 气得使者摔信就走:"不识抬举!"
但他可不是真隐士。看见王商为严君平立祠,他立刻写信:"严君平着《指归》,当立祠;李仲元无佳作,立祠何用?" 王商气得回信:"你咋不去写《指归》续篇?" 秦宓真就动笔,写得比严君平还深奥,看得蜀中士子直挠头。
刘备称帝要东征,秦宓抬着棺材进谏:"天时不当,伐吴必败!" 刘备大怒,把他下狱,多亏诸葛亮求情才保住命。诸葛亮当益州牧,亲自上门请他出山,他却躺在床上翻白眼:"丞相若用我,得答应我三事:一不参政务,二不陪宴席,三不写谀文。" 诸葛亮苦笑:"依你依你,只要你当别驾。"
吴使张温来聘,想考考蜀中学问,问秦宓:"天有头乎?" 答:"有,在西方,《诗》云 ' 乃眷西顾 '。" 问:"天有耳乎?" 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问:"天有姓乎?" 答:"姓刘,天子姓刘,天必姓刘。" 张温彻底服了,回去跟孙权说:"蜀有秦宓,辩才无敌。"
秦宓最牛的,是敢怼《战国策》。李权向他借这本书,他甩脸子:"战国纵横家,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 李权反驳:"孔子也聚众书成《春秋》。" 秦宓冷笑:"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岂效仪秦之术?" 说得李权哑口无言。
他还反对 "五帝同宗" 之说,在《春秋然否论》里论证:"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焉能同宗?" 谯周等人上门请教,他直接开讲三天三夜,末了说:"记好了,别被俗说误了!"
许靖临终前,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亮啊,蜀地士子,全靠你了。" 诸葛亮含泪点头,后来创建蜀汉太学,亲自授课,也算完成老许的遗愿;麋竺死后,刘备穿素服吊唁,哭得比亲弟弟还伤心,蜀汉的富豪从此再无如此豪横的投资人;秦宓去世时,诸葛亮正在北伐,专门派人送祭文,称他为 "蜀学之宗"。
这些文官,有的靠声望,有的靠财富,有的靠辩才,有的靠急智,在乱世中各显神通。他们不像武将那样威风八面,却用智慧和谋略,为蜀汉撑起了半壁江山。许靖的 "夸人" 是乱世中的粘合剂,麋竺的 "豪横" 是创业初期的强心剂,简雍的 "幽默" 是君臣间的润滑剂,秦宓的 "杠精" 是学术上的定海神针。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舞台上,从来不是只有刀光剑影,还有笔走龙蛇;不是只有冲锋陷阵,还有纵横捭阖。蜀汉文官天团用亲身经历证明:哪怕手无缚鸡之力,只要有脑子、有胆识、有情怀,照样能在乱世中砸出一片天地,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 许靖、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秦宓,这些在史书中不算耀眼的名字,却共同编织了蜀汉的文官网络,让那个时代不仅有金戈铁马,还有诗礼弦歌。
千年后,当我们翻开《三国志》,除了记住关张赵的勇猛,也该记住这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文官 —— 他们是蜀汉的智囊,是乱世的清流,是用智慧改写历史的逆袭者。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传颂,因为真正的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个 "许靖麋竺 " 共同书写的。